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4月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10-06 05:59:24 责编:小OO
文档
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4月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年02月22日《文学报》)     

材料二

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

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

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

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

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摘编自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

C.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

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

4.时隔8年,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4分)

5.“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贼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摇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疑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鬼子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鬼子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

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嘚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敬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文有删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B.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

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

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从没遭遇绝境。

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14.《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 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欧公,指欧阳修,1049—1053年为颍州知州,政绩斐然。清颍,指颍河,为淮河重要支流。颍州境内有西湖胜景,位于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霜余已失长淮阔”,写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狭长,淮河河面没有了往日壮阔的气势,这是写实。

B.“咽”,水浅声低、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作者移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C.“佳人”一句写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西湖词依然为后人传唱,欧阳修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D.“草头”一句写露珠圆润倏忽而逝,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两句写得委婉深沉,请赏析这两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邦的重要性。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分具有画面感的细节描写,暗示了琵琶女的人生从欢乐到落魄。

(3)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________。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________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________上来,像一朵攒得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  飘荡  挤  趣    B.媚  漂浮  挤  趣

C.媚  飘荡  涌  味    D.美  漂浮  涌  味 

19.下面诗句中比喻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效果与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B.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好像永远不会停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继饥荒之后,人类的第二大敌人是瘟疫和传染病。

最有名的一次流行病就是黑死病,始于14世纪30年代的东亚或中亚某处。面对这场灾难,各国完全束手无策,只安排了大型的群众祈祷和,__(1)__,更不要说治愈疾病。

进入20世纪之后,每隔几十年左右,就会有这样的大型流行病“海啸”向人类袭来,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但频率较快的流行病,每年带走几百万人的生命。由于儿童的免疫力较低,特别容易染病,因此也有人将流行病称之为“儿童疾病”。直到20世纪初,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儿童因为营养不良和疾病而夭折。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间,流行病无论在流行程度还是影响方面都大幅降低。每隔几年,总有人警告可能又将暴发重大疫情,然而凭借有效的应对措施,__(2)__。以“非典型肺炎”为例,原本人心惶惶,担心它成为新一波的黑死病,但最后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不足1000人,疫情很快得以平息。

流行病在未来要危及人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些残忍的意识形态,刻意制造出流行病。人类面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很可能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可能反而会有点儿怀念它。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乡村振兴之路。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维贯穿其中,用“各美其美”打造个体,用“美人之美”串珠成链,用“美美与共”连线成片,让美丽乡村的“大美画卷”越画越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济南市网站举办“当代青年与乡村建设”论坛,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济南市2021年4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参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一)(19分)

1.【答案】B  (A项,材料一原文表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C项,“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D项,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

2.【答案】C (材料一原文:“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的是《活着》,不是余华的小说。

3.【答案】D  

4.【参】

(1)小说主题。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

(2)题材创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

(3)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

(4)艺术效果。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评分参考: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出别的观点,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参】

(1)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

(2)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3)语文和文学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16分)

6.【答案】 B“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有误,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7.【答案】B“线索”明晰单一,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为主线,游击队为副线。

8.【参】

(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描述人物如屈旺及日酋的形象和心理。

(2)设置多处悬念,使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如屈旺想“不妨陪这小子玩玩”,“那人看后不语”等。(文中也有伏笔、铺垫等)

(3)采用双线结构叙述,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写得详细、完整; 游击队抗击日军是副线,则采用了只写结果、“省略”过程的艺术处理。

(4)以“穗儿红”九套壶为线索纽带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得满分)

9. 【参】

(1)家族传奇:屈家祖上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家中珍藏着一套祖传宝贝,全国独一份的 “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制作精美、功能奇绝的泥茶套壶九套壶。

(2)人物传奇: 屈旺生于制陶世家,练就了一手烧制“穗儿红”泥壶的绝技,远近闻名。为人机警聪明,正义爱国,不辱使命。

(3)情节传奇:情节曲折跌宕,传奇色彩浓厚。从戏耍石川到智斗石川,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

(4)小说还写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事迹,使日军损失惨重,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二、(35分)

(一)(20分)

10.【答案】B (原文是: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答案】D.“景桓”是褒扬霍去病英有勇作战、克敌服远、扩充疆土之功。

12.【答案】C原文“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一句,说明霍去病军功显赫,也有他勇气可嘉、身先士卒的原因。

13.【参】

(1)(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的敌人极多。

(评分参考:弃:远离。赴利:夺取战功。过当:超过相抵之数,即汉军失亡者少,杀获匈奴数多。每点1分,大意1分)

(2)(他)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

(评分参考:传:传车,驿车。诣:去,往。行在所:皇帝巡行的住处。每点1分,大意1分)

14. 【参】霍去病年轻时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不能体恤士卒。生活骄奢,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评分参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因是皇后的姐姐的儿子,十八岁便为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票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骑勇士远离卫青所率的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的春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名骑兵从陇西出发进击匈奴,立有战功,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二百户。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分两路出兵。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包围了李广部,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伤亡过半,杀死的敌人则更多一些。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才退走。张骞因为行动迟缓,应当斩首,赎罪为民。霍去病从北地出发后,深入匈奴地区,合骑侯公孙敖因迷失道路,没能够与霍去病会师。霍去病率军到达祁连山,捕杀敌人很多,汉武帝加封霍去病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未能够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赎罪为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补充,他自己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壮士卒奔驰在大军的前面。他的也是有天幸,从没遭遇过很大的危险。可是那些老将却常常落在后面,不能得到良好的战机。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的宠爱而显贵,地位与大将军卫青相等。    

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西面而多次被漠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都是遭到骠骑将军的打击,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商量投降汉朝,派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传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心匈奴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的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裨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

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做敢为。武帝曾经要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不必学习古代的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无以为家。”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大关心士兵。他率领出征时,皇帝还要专门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此类事情很多。

霍去病元狩六年去世。武帝很悲伤,调发附属国穿黑衣的士兵,从长安列队直到茂陵。在茂陵园为他修筑坟墓,形状像祁连山。并为他定谧号,合并“武”和“广地”两层意义称为景桓侯。

(二)(9分)

15.【答案】D

16.【参】和我一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只有这西湖水底的明月。(1分)运用拟人手法(或以景结情的手法),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欧阳修在颍州的功绩,抒发对欧公政事文章之敬仰与崇敬(2分)写自己“识翁”,表达自己与醉翁的深厚情谊,对醉翁的深情缅怀。(2分)未直接抒发对醉翁的崇敬与怀念,但情在其中,含蓄委婉,情深意长。(1分)

(三)(6分)

17.【答案】

(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3)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20分)

18.【答案】A

19.【答案】C

20. 【参】

原句使用整句,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展现了三个大泉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惊奇感。

原句三个“冒”字运用反复手法,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原句“疲乏”“退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对大泉这种自然的伟大力量的敬重感。

(评分参考:每点指出原句特点1分,效果分析1分)

21. 【参】

却全然不知如何阻止疫情蔓延 

受疫情影响的人数相对较少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参】

序号:      修改为:每隔几十年

序号:      修改为: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但频率较高的流行病

序号:      修改为:儿童的免疫力较低

序号:      修改为:因此也有人将流行病称为“儿童疾病”

(评分参考:每处1分。仅标出序号不得分,标出序号修改错误不得分)

四、(60分)

23.参照2020年高考评分标准。

作文解析与评分细则

一、题目分析

本次作文命题材料有三个段落组成。第1段指出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意义,即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实现的先决条件。第2段则具体阐述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关键信息是“保护”“相得益彰”“高质量”,侧重于阐释保护乡村(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第3段阐释美丽乡村建设的思维理念,关键信息是美,指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个体“各美其美”到整体“美美与共”不同的发展层次与关联。“各美其美”是自我挖掘、特色发展,“美人之美”是尊重差异、和谐共存,“美美与共”是多元融和、共同繁荣。综上所述,材料提供了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保护与发展路径、“大美”思维三个“思考与感悟”的方向。考生的写作在内容上至少应体现上述三个方向的一个方向并有明确的观点与态度。比如,“实现乡村振兴,方能民族复兴”“保护与发展并重,方是乡村振兴之路”“各美其美,美丽乡村需要特色发展”“美人之美,乡村建设需要尊重文化差异”“美美与共,成就乡村繁荣新画卷”等等,都应是合题的立意。当然,如果能够就其中的两个甚至三个方向,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述,只要逻辑上合理,也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任务指令则设定了一个“当代青年与乡村建设”论坛的情境。“论坛”在现实生活中是活动、会议组织开展的方式,亦或是网络所提供的发表议论的平台。论坛的名称一般有点明“论坛主题”和活动参与者范围的作用。这与“切合身份”与“贴合背景”的写作要求密切相关。文体选择上,应该以论说为主,选择小说、戏剧、记游类散文等文体的不符合情境的设定。任务指令明确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这是对本次作文写作内容的引导与。

二、评分参考

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本次作文评阅建议阅卷老师从内容、表达、发展三个维度对考生作文进行综合赋分。切入分建议44分。

一等卷。内容:对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保护与发展路径、“大美”思维这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思想深刻,态度鲜明,观点清晰;内容联系现实紧密,论据丰富,论述严密;切合身份,写出青年对乡村建设的正确理念、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行动、在乡村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表达:符合论说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发展: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点中有一点突出。

二等卷。内容:能够对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保护与发展路径、“大美”思维这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表达出具体明确的观点;内容能够联系现实但不够紧密,有论据但论述不充分;有身份意识,能够提及青年的理念、行动、责任等相关内容。表达:符合论说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发展: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点中有一点较为突出。

三等卷。内容:能够针对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保护与发展路径、“大美”思维这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立论,观点不够清晰,思想态度不够明确;内容能够联系现实,有论据但不够恰当;身份意识模糊,或者并不从“青年”视角认识或表达。表达:符合论说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比较通顺。发展: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点中有一点相对突出。

四等卷。内容:偏离材料,与“乡村建设”无关;或者借壳套作,将“扶贫攻坚”等关于乡村的内容生硬嵌入,实际偏向于“责任担当”“奋斗”等主题,与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保护与发展路径、“大美”思维无关。

其他。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坚持希望

一天,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结伴去寻找那种仙果,他们一直走呀走,途中他们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头发开始斑白。有一天,那瘸子对瞎子说:“天哪!这样下去哪有尽头?我不干了,受不了了。“老兄,我相信不远了,会找到的,只要心中存有希望,会找到的。”瞎子却说。可瘸子执意要留在途中的山寨中,瞎子便一个人上路了。

    由于瞎子看不见,不知道该走向何处,他碰到人便问,人们也好心地指引他,他身上捉襟见肘,遍体鳞伤,可他心中的希望未曾改变。

    终于有一天,他到达了那座山,他全力以赴向上爬,快到山顶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像年轻了几十岁,他向身旁摸索,便摸到了果子一样的东西,放在嘴里咬一口,天哪!他复明了,什么都看见了,绿绿的树木,花儿鲜艳,小溪清澈。果子长满了山坡,他朝溪水俯身看去,自己竞变成了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

准备离去的时候,他没有忘记替同行而来的瘸子带上两个仙果,到山寨的时候,他看到瘸子拄着拐棍,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瘸子认不出他了,因为他已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可当他们相认后,瘸子吃下那果子,却丝毫未起任何变化,他们终于知道,只有自己的行动,才能换来成功和幸福。所谓成功,我们要心存希望,要勇往直前,要坚持,要有毅力,那么,成功早晚属于你。

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感恩小结】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