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青少年网络成瘾浅析
2025-10-06 05:59:18 责编:小OO
文档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浅析

摘要:对“网络成瘾”这一种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青少年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课程。主要通过对“网络成瘾”及临床诊断的讨论,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个人所造成的影响,提出青少年网络成瘾应以预防为基础,强化行为矫正为方针,坚持“八年抗战式”的长期“爱的支持”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成瘾;原因;危害;预防;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席卷全球,“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并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技术而衍生的生活方式及发展方式正在悄然形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出现了一些对网络过分追求的青少年,即网迷。青少年天生就对新事物有一种敏锐感,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忠实实践者。我国网民以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为主,其中学生比例较其他职业者而言较大,他们多以在网上查找信息为主要目的,而且上网时间日渐增多,大体上每周上网维持十五小时左右。据统计,网络用户中90%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少年。网络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但与之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据报道,在高校退学试读和留级的学生中约有85%的人是由于无节制的沉迷于电脑游戏、看碟片和上网聊天而荒废了学业。另外有关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导致心理、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事件亦常发生。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指导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适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   网络成瘾现状及临床初步诊断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 简称IAD),临床上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会出现烦燥、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最早提出网络成瘾(IAD)概念的是1994年美国纽约市心理医生依凡·金伯格。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就引起了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的Mclean医院在1996年初就开设了一个专门治疗计算机和网络成瘾症的诊所。1997年多伦多和旧金山两届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研究者们专门讨论了IAD成为正式诊断的可能性。国内心理学学者对此研究甚少,IAD亦未列入医学心理学CCMN—3的诊断目录。

(二)网络成瘾的类型

网络成瘾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等。而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是当前网络成瘾中最严重的一种,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有一种新奇感,从而花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逐渐一直沉溺于一种虚拟世界,不敢面对真实的世界。大多数网迷沉溺于这个虚拟世界,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自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一切事情,包括打斗、杀等。

(三)网络成瘾具有阶段性        

网络成瘾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成瘾时期,其主要方式是完全沉溺。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难以自拔,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患者早晨起床后会有一种立即上网的渴望;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沉溺于网上的自由说谈或网络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逐渐变小,患者出现孤独和忧伤、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第二阶段是觉醒时期,其主要方式是减少使用。这一时期,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尽量减少对网络的使用,但仍然使用的时间过长,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上网的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红质消耗过多,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第三阶段是平衡时期,其表现方式是正常状态。这个时期患者逐渐摆脱虚拟世界,走入正常的信息时代。

(四)网络成瘾的特征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明确指出,网络成瘾需要具备几大特征:

1.由于非学习目的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时间标准。如果是为了工作而在网上逗留10个小时,这样不能算是网络成瘾。

2.这种上网状态持续了3个月以上,才能构成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暑假里一些孩子上了两个月的网,但是开学后他能把心收回来,认真学习,这就不能算是网络成瘾。有的孩子暑假结束后仍然不能走出来,整个状态一只持续了3个多月,就有可能是网络成瘾。

3.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能力因长期上网而受损。长期沉溺于网络可能导致对自己的学业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观、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做事情没有兴趣、愉快感下降,就是网络成瘾。

4.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者冲动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如果减少或者停止上网就会出现全身不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

以上四点是诊断其为网络成瘾的必备标准。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不合理的利用便使许多人沉迷于这个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归其原因主要有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的个性心理不健全,辨识能力差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这个群体是IAD的易患人群。

    1.青春期是青少年心智发育不健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都有一种好奇感,促使他们成为网络忠实的实践者。他们因为好奇而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当他们在网络上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就会不惜代价的去全身心的投入,久而久之,就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2.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为了寻求满足、猎奇刺激,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青少年一旦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及人际关系遭受种种压抑,其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个时候网络为其提供最好的心灵释放场所,在这个场所,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他想做的一切事情,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3.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这正好满足了一些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能随便打一个人,更不用说杀一个人了,即使你再怎么恨他,你都不可以。但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就可以,在游戏中你就可以天下无敌,你就可以打人,甚至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时你会有一种虚拟的自豪感。

(二)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当

家庭是青少年最基本的活动场所,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父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行为都可能影响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1.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使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普遍进入家庭,这便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搭建了一个平台,对青少年原本良好的家庭环境构成了威胁,这是信息化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

2.父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也可能使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打骂之下,再加上不与人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性格比较孤僻,对任何事都没有信心,那么他就很可能会患上IAD,此时,网络为他提供了一个释放的场所。

3.父母的行为同样可能影响青少年患上IAD。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一直上网,并在网上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页,或是经常打游戏,这无形中就会对青少年造成影响,使他们对网络产生好奇感,甚至迷恋网络,沉迷于网络。

(三)学校对青少年网络教育欠缺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同样会使某些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1.学校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会使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在学校,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育人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又怎么能把其他事做好呢。老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也会使青少年成为IAD患者。如果一个老师对某些学生放纵,不管他们,就可能导致他们患上IAD,并成为网络忠实的奴隶。

2.学校不健全的制度同样会使某些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就拿大学来说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投身网络。大学中,学校是一个大舞台,怎样去演绎全靠自己。就由于这是一个自由的大舞台,所以有的人堕落了,他们身陷网络,无法自拔。

3学校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成为IAD患者。

学校周围开着许多“黑网吧”,让你进去之后就不想再出来,里面有泡面等食物和饮料。同时还会有网络“高手”引导你打游戏,直至你沉迷、上瘾,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

(四)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丰富深邃文化的渴求,难以适应青少年日新月异的生活需要,而网络这种崭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与青少年的需求特点又是如此的切合。从另一个层面看,西方文化媚世悦众的商业文化侵蚀着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未进入一个良性运转的机制,社会人群对不良文化的抗衡还缺少免疫力,尤其是青少年。因此要引导青少年走出网络天地,使他们将网络视为工具,而不是精神寄宿地,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就看你如何来使用。

    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青少年一旦成为IAD患者,网络就会对他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心理、社会功能受损这一行为已经存在,并且严重影响到网民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得生存与发展。

(一)网络成瘾使青少年的心灵扭曲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的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的逃避现实,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生活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监督,他们在网络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在一项对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承认访问过色情网站的青少年占46.9%。[①]

(二)网络成瘾造成青少年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网络文化实际上仍受西方文化主导。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力宣传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以及网上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其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青少年在网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如将这种习性带入现实世界,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三)网络成瘾影响青少年的学习

在高校退学试读和留级的学生中,大多数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最终退学。网络成瘾使青少年长期待在网吧,迷恋网络,依赖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不惜采取“”的方式去上网,在网吧无节制的日夜“奋战”,学习无精打采,致使学习成绩迅速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四)网络成瘾影响个人身体健康

对于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而言,一旦沉迷于网络世界,长时间面对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打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身体亦变得越来越虚弱。长时间连续上网,还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手频、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睡眠障碍,不良的上网环境如空气污浊不畅,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有的长期坐在电脑前,即使离开电脑,也会出现头晕、眼花、食欲下降等各种症状。最新的科学研究还发现,这些青少年左脑的正常发育因此会受到遏制,尤其是正处于早期智力开发的孩子,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四、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综合防治

1.加强教育与引导。

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Internet网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使用时要扬长避短,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特别是不能沉迷网络游戏,不能接触网上色情内容。

2.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生活环境,和他人交流,在生理心理保健方面给青少年更多的关心,家庭、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合理使用Internet网。

3.加强学校、城镇社区的青少年工作。

共青团要大力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组织青少年社团,吸引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4.加强校园周围环境管理。

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围环境的治理,使网吧、游戏室规范化。让青少年合理的利用网络,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帮助我们学习。 

(二)强化矫正,合理防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保障三者结合形成的社会效应,是扭转青少年网瘾的关键。那么对网络成瘾的孩子该采取怎样适当的家庭教育呢?孩子要觉醒,父母首先要觉醒,即从自身找原因。 

1.和孩子平等对话。

孩子上网成瘾主要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尊重孩子,设立教育底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说话。

2.培养孩子爱好,转移兴趣点。

当孩子沉迷于网络后,家长不应采取极端方法,而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家长可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给予肯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淡化,对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针对性的把他们对上网的兴趣扭转到生活和学习上来。

3.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

多数上网成瘾的孩子都是由于在网上玩游戏,不愿意与人交流,对网络以外的事情反应冷淡,情绪不稳定造成的。鼓励并设法为孩子营造出与同龄人现实交往、展现自我的交流环境。当孩子逐渐产生改变自我的想法后,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培养另一个兴趣点。

    (三)网络成瘾自救方法

1.自我提醒法

将上网的好处与坏处分别列在一张对称的纸上,按程度轻重排好顺序,每天做思想斗争10—15次,每次4—10分钟,尤其是在瘾发时。

2.自我暗示法

如果有了上网的念头时反复自我暗示,如“不行,现在是学习时间,等周末再说,”,“我一定行”,每当抵制住了诱惑,认真学习,度过了充实的一天后,就进行自我鼓励。

3.厌恶疗法

在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自己有上网的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抑上网的念头。

4.想象满灌法

想象自己上网成瘾后的种种极端后果,如被人看不起、被别人羞辱、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等。使自己厌恶“现实自我”的形象,并用“理想自我”激励自己。

5.转移注意力

在其他的活动中寻找快乐,比如听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去运动场跑步﹑打球,做一些除了上网以外的业余活动。

6.规范生活法

打破紊乱的生活节奏,重新规范每天的休息时间,无特殊情况不打破规律,并在最容易出现上网行为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活动,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生活。

7.系统脱敏法

与家人或是好朋友定出总体计划,由家人或好朋友监督实施,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

8.放松训练法

在运用系统脱敏法的过程中,为应对戒网中瘾发时出现的紧张﹑焦虑﹑不安和气愤等不良情绪,采用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以稳定情绪﹑振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军等,因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0)

    [2]薛琴,陶勤,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青年学研究.2001,(1)

    [3]吴正国,应对网络世界的诱惑—青少年学生网络问题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2003,(6)

    [4]徐竣冕,季建林.认知行为治疗.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季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中科院,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J].北京日报.200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