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精品】部编本《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5—6单元教学解读
2025-10-06 05:57:50 责编:小OO
文档
用好教科书学好基本功

部编本《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5—6单元教学解读

部编本《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第五单元是一个集中识字单元,第六单元是课文单元。以下,从单元教材的结构特点、教材呈现的编排意图、怎样组织和实施教学、如何保障语文学习的质量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个方面对这两组教材进行简单解读,以期全面实践教材的编排意图,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的选文特点与结构框架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层面,重笔浓墨,积极承担了塑造民族精神品格功能,十分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1.外显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从编选的课文内容看,第五单元的《古对今》和《人之初》,第六单元的《池上》和《小池》都是古典文化形式精髓地再现,有的结晶于民间,有的来自于经史子集,也有唐宋大家的五言七言绝句。这些选文,共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节奏鲜明,也很方便记诵。古时候,人们用此类作品做蒙学之用,今天拿来识字、读诵,依然韵味十足。

这两单元的助学系统也明显烙印着民族的特色:语文园地五中的“识字加油站”是一首“字族文”.编者依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将“饱、泡、抱、袍、炮”作为韵脚入文,融汉字特点于韵文之中,在“选文识字”之外,又开一条“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新路。“日积月累”编选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等四个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语句短小、风趣、形象。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实际运用中,通常前明后暗,这也是“歇后语”的由来。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结合单元人文主题,编选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有关夏季物候的四谚。民间谚语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蕴含着质朴和智慧,极富传统文化色彩.

这些内容一目了然,比较容易看得出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除此之外,更要特别关注“内隐”的汉语言文化。

2.内隐的文化。

识字、阅读及表达,都有汉语言体系统本身的规律可循。规律性内容虽然不很直观,但是无处不在,渗透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第五单元的《动物儿歌》写了六种常见动物的习性特点,《操场上》主要是介绍一些运动项目。从内容上看,民族的特点不鲜明,但是从语言上体会,就大有发现了:编撰儿歌是讲究对仗、节奏、押韵的,比如“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读起来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跳绳踢毽丢沙包,天天锻炼身体好。”也有规律可循:第一句三个字对三个字,非常工整;第二句停顿的节奏是223,押“ao”韵。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以声传情,在《文心雕龙》中就有“声律”一章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第六单元的《荷叶圆圆》一文,语言节奏感很强,情节结构采用了反复的方式,很像一首清新的诗歌,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要下雨了》着这个单元中篇幅最长,但形式上也是“反复"的,很容易读.另外,汉字的演变、结体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传承.

教学中如果过多纠缠文本内容,内隐的文化就不容易发现。

3.生活性强,框架清楚。

教科书在编排上十分注重传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十分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第五单元是本册教材第二个识字单元,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承接性,尽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动物儿歌》对接《小青蛙》,《古对今》对接《春夏秋冬》,《操场上》对接《猜字谜》,《人之初》对接《姓氏歌》,很有意思。口语交际“打电话”,语文园地中的“歇后语”都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的特点。语文素养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提升相互促进。

第六单元集中突出了“多彩的夏天”这一人文主题。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写得都是儿童眼里的世界:偷采白莲的简直就是一个小萌娃;轻轻停落在荷包上的蜻蜓,一定逃不出儿童的视野;那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上下左右都是故事;夏天具备点儿识别天气的常识,很好玩儿……这些内容充满了童真童趣。语文园地中设置的“识字加油站"、“展示台"、“日积月累"直接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和大人一起读”编选的两个故事《狐狸和乌鸦》、《夏夜多美》,教育学生在生活现实中辨别美丑真伪、懂得分享和付出,帮助学生提高本领。其实,真正落实“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更具有生活味道,是更真实的生活。

二、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知道了这两个单元具备的特点,就比较容易发现这种框架设计的背后,聚焦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借由教科书这条重要的途径,不断达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达成基本目标。

识字是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2011)》一二年级段的要求,确定单元基本目标为:(1)认识57个生字和“火”字旁,会写28个生字。(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并能主动尝试运用这个特点来理解和记忆汉字。(3)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4)能借助诵读课文识字,喜欢识字、写字。(5)对需要掌握的汉字,按笔顺规则用铅笔书写,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6)写字姿势端正,书写规范、端正、整洁.(7)进一步掌握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第三单元初学音序查字典).配合识字、写字目标,还应该达成阅读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节奏读儿歌、对子歌;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2)积累“蜻蜓展翅”等四字词语,对歇后语、谚语感兴趣,能自觉在生活中尝试运用。(3)主动与同学交流.学会打电话和接电话,打电话时能用上礼貌用语,把话说清楚;听电话时,能听清楚主要内容。(4)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了解熟悉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六单元的基本目标有以下内容:(1)认识45个生字,会写“首、采、无、树”等2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12古诗二首》、《13荷叶圆圆》及语文园地六中“日积月累"中的谚语。(3)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读好对话。(4)能解课文内容,能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等典型的句式进行说话,对熟悉和喜欢的情节进行讲故事、表演等.(5)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向核心素养提升。

当前,中国学生发展定义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尤其是语文素养提升,正是在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教学实施必须要依循目标而不随意偏离目标,落实目标而不盲目深化或拓展目标。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却是提升核心素养的载体。积淀语言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很重要,而借助知识和能力培养,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渐渐具备自主发展的素养更重要.

一年级学生识字,能主动地关注熟悉和陌生的汉字,愿意借助一切条件,去解决识字障碍.同时,能比较调理地安排自己的识字生活,自觉在生活中运用学会的汉字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通过书写和欣赏汉字,提升审美情趣,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后,渐渐能学会归纳分析、发现规律,等等。再如阅读,《古对今》、《人之初》、《古诗二首》这些课文要熟读能诵,朝向目标的过程风景很多:在声音的体验中体会汉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形象美,进而对汉语言的魅力深感兴趣,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陶冶情感、丰厚底蕴,增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渐渐培养起以阅读为乐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素养将陪伴学生终生,甚至决定着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

三、怎样用教材组织和实施教学

实际执行教学,要基于对教科书正确、深刻的认识展开,挖掘教材本体趣味,关注学生认知特点,把“真读真想”落到实处。

1.挖掘本体趣味。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本体的趣味就是语言的趣味.低年级的课堂上有各种游戏、各种活动,花样很多,但是容易远远游离出字词、句子或者文体的本身。比如教学《操场上》,预设导课方式为:观看一段课间活动的视频,说说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延伸活动是表演自己的运动长项,下课的时候播放一首很活泼、律动很强的歌曲《健康歌》;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激励措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笑脸”的标志以示表扬。课堂表面看,气氛很活跃,学生很开心,实际上这样组织教学,师生都很累,兴趣点很肤泛,是很难成功的。怎样组织低年级语文教学,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呢?只有一个办法:从语言文字本身发掘兴趣。有两条途径可供遵循:

发现已知中的未知.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些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经验,对“打球、拔河”等项目非常熟悉,再加上本册教材全文注音,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很多小学生一看课文,觉得易如反掌,就容易分神.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一下了:观察这些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表示动作,表示名称);

认识的字为什么组词老出问题呢(字义,可以查字典);想一想儿歌为什么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停顿、押韵)……依据字词本身的特点,给他们不断设置一些门槛、障碍,随时给些惊醒,对深入推进教学很有用,对激发学习潜能也有效果。

不断体验到进步的感觉。从未知到已知,从不会到会,如果学生能真正经历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唤起他们深度的愉悦。这样的感受绝不是说几个“你真棒”或者发几个“笑脸”就能替代的。识字是这样,阅读也是这样:“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花的绽放,才有真正的生命顿悟之乐。教师给学生这样一方平台,学生在平台上摸爬滚打,这大概就是“教和学”的全部了,兴趣自在其中,而不是任何别的外加。

2.本体趣味与学生年龄特点的结合。

语文不需要依靠音乐、绘画甚至影视等手段来唤起兴趣,语言本身就蕴含着无穷可待开发的魅力。比如《池上》,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从表述风格上看:洗练精悍,明白如水;从内容上看:动感十足,活泼有趣;分析作者:能简能华,反映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分析细节:“不解藏踪迹"妙哉“不解”!若解则不采莲,哪会有此等天成的风景;“不解”一词不着雕琢,干净平实,读来令人神清气爽。

以上内容都来自语言本体,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在诗词方面的经验积累还有限,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读《池上》,不能把以上的认识生硬强加给他们.让学生有兴趣又有所获,就得做到本体趣味与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第一,注意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第二,注意淡化讲解,强调朗读、诵读;第三,注意读识结合,保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第四,注意联系生活,选择适当的手段和补充合宜的拓展资料,贯古通今。

3.真正经历阅读。

语文是母语,有一种观点说“发声为语,书面为文”,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用语.按照语言规律学语言,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尊敬:从一年级甚至更小的时候开始,

以读、诵为主,重视学生与文字的反复接触、亲密接触,有深入的了解,才有真正的敬畏.

(1)“真读”.真读就是就是要切身经历读的实践。

急功近利地阅读,就是把“读书”当成“走过场”,没有“真读"。“读书不误语文功”,教学要沉得住气,要善于等待,在基于“真读"的基础上展开。

《荷叶圆圆》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在识字中读文,在读文中识字,反复接触后,学生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然后自然生情,进而了悟: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舒服;小蜻蜓在荷叶上起起停停的自在;小青蛙在荷叶上歌唱的快乐;小鱼儿荷叶下尽情嬉戏的美妙。如果急于提炼课文中的“摇篮”“停机坪"“凉伞"等词语来识记理解,或者急于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学生必会学得索然无味。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自由”,真正的阅读也需要“读的自由”,是不要束缚地读。《要下雨了》一课,按照习惯的做法,安排初读课文,一般会提出两三个要求:(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这是很有问题的:其一,学生本来对小白兔的发现和经历很感兴趣,就想赶快知道这个故事。可是上述问题犹如镣铐一样,学生还没开始起舞呢,就被套上了,阅读的兴趣很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其二,一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还习惯于“单线型”学习,让他们读书又让他们圈画标记,他们忙不过来的,肯定会忙了这个方面就忘了那个方面。其三,问题(3)是一个超标的问题,一年级小学生还没有那么好的语言概括能力,不能模糊了年级段的教学要求。

真读书要做到少提要求,少限框框,素读为主,但是要注意打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分享发现、感悟、收获。学习的过程有自由,有空间,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2)“真想”.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实现“真正的思考"要先避免“强加的思考”.学生对《要下雨了》还有对故事进行接触,就先完成三个阅读任务,这就是“强加的思考”,类似的还有:(4)故事里的小白兔为什么要回家呀?(5)他在路上都碰上哪些小动物了?他们是怎么说得?(6)下雨前,动植物还有那些特点,把你知道的说一说……

这些问题有的是假问题,如问题(4),也有的是真问题,如问题(5)和(6),但都是引向“内容”的问题,是教师施加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在阅读中的“自然生成的问题”。

阅读都会伴随情感,学生真正深入到故事中,就会担心小白兔淋雨,就会体会小燕子、小鱼、蚂蚁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表现,对“要下雨了”慢慢形成一定的概念。这些思考是“自觉"的,只有自觉才能发生真正意义的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提炼、总结,不断推进“真思考”的发生。

四、如何保障语文学习的质量

跟进教学质量评价监测,是唯一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习成效的方式。

1.强化达标意识.

实际识字写字教学中,常见的偏颇有三处:(1)混淆或等同了“认识"与“掌握”的教学,盲目地提升了只需要“认识”的汉字的教学目标.每课需要认识的汉字有12—13个之多,所以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用,不敢放手读书、放手识字。(2)阅读与识字教学割裂,不能贯通一致。“蜻蜓”、“蝴蝶”、“捉迷藏”等词语一一识读了,等到读“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还要停下来理解词义,这就不能“以识促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已经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识字还得从拼音开头,理解字义还是从生活入手,这就不能“以读促识"。(3)写字教学不达标。每一课都有7个生字要书写。“写一写”并不是写字教学。汉字的笔顺笔画、形体结构、书写质量(速度、美观),以及书写姿势都需要在写字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

识字与写字教学要有“量"有“质”。(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利用教科书可以获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多方法。从汉字字理、演变来强化兴趣,可以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有力补充。(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不是只有新授“火字旁”才需要指导,前面的写字教学成果,也需要在写字过程中反复巩固、重点强调,写好汉字绝非一日之功.(3)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师要把如“请大家做端正”、“写字做到三个一”的表面化语言提醒,变成方法指导、行动指导,对学生不规范的地方要停下来纠正。

让数据说话.一个单元结束,有多少学生能按规定的数量,正确地识字、写字;哪些汉字识记有难度,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迷、足、身、之、习、义"等字要特别注意写到什么程度;怎样才算是姿势正确,习惯良好;等等.标准明确的情况下,教学过程才方便规划、方便取舍,课堂的简约化、高效化才能最终达成。

2.构建“智慧型”教学模式。

用好现行教材这个最重要的教学凭借,努力去实践“自主学习-反馈信息-指导帮扶-推展延伸"为流程的“智慧型”教学模式。

教学立意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凸显出来。怎样组织学生的识字活动、怎样引导阅读,就变得清晰起来了。“和大人一起读”绝不是让家长去监督孩子读书,而是教师、家长或其他合适的人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学的标准明确了,学生就可以自评、互评:对“藏、造、酷、摇、膀”等字还得在加强识记,《要下雨了》课文还没有读熟,《古对今》还没有背熟,在课外识字和阅读上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等等,学生完全可以自我发现、主动改进。

“智慧型课堂"是教和学共生共长的课堂,是具有思维含量和思维空间的课堂,更是自主、自由、自觉的课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读书、识字,都要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亚里士多德)”,在教学语文的实践中也同样适用。无关学生的年龄,甚至说越是一年级的学生,越要尽早让他们感受到识字、阅读或者与人交流,都应该由他们来干—-学习就是自己的事!这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是一种从小建树起来的意识,而不是要等到中高年级再开始教育.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提炼教材语文因素,教之当教,学之当学.

教科书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但是教科书很重要!教材为落实课标要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优秀凭借;助学系统为教学不断规范着正确的方向.实施具体的语文教学,建议从一下三个方面用好教材:

一是积极提炼语文要素,好好读课文.教材的每一篇选文都很经典,读《人之初》要反复吟咏,读着读着就理解意思了,读着读着就完成识字任务了,读着读着就心潮涌动了,读着读着就爱上这样的语言形式了……

读《荷叶圆圆》要学会联系生活理解词语,读“荷叶是我的摇篮”想象躺在摇篮里摇来晃去是多么舒服,读“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想象小蜻蜓像飞机一样在宽敞的停机坪上起飞、降落;读“荷叶是我的歌台”想象生活中演员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是多么尽情、多么欢畅;读“荷叶是我的凉伞"想象走在夏日的阳光下,举一把凉伞有多惬意……当然,每个单元的三篇或四篇课文,不建议平均用力,最好能以点带面,一课用来指点,多课用来巩固提升。

二是教材是个向导,要踏踏实实跟它走。教科书带着师生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比如《古诗二首》课后只有两个提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一读,记一记。这就是说,在完成规定的识字任务的前提下,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够了:能读流利背流利,能积累诸如“泉水、清泉、荷花、荷叶”等词语。用不着去字斟句酌,也用不着总费心思去花样翻新。节省下来时间完全可以在背背别的古诗,再多知道一些别的词语。“和大人一起读”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很正确的导向,读书的兴趣不是生来具有的,也不是要求出来的,而是在亲身经历中,在快乐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习语言。

三是基于教材,实现教学的拓展.识字要有量,阅读也要有量,但不是越多越好,教材就像是一个圆心,其他的阅读材料就像基于圆心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涟漪.如教材引导学生在各种包装袋上识字就是一个点,就可以由此及彼到大街上看广告牌识字,看物品的说明书识字,等等。如教材上有一篇童话《要下雨了》,从对好对话的角度,可以选择对话性强的文章补充;从获得常识的角度,可以联系以前的《小壁虎结尾巴》,推荐更多的科普童话。

2.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体系化。

语文课程有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一个大体系。教材有教材的体系,单元有单元的体系,这也是我们论述得最多的内容。而从教学实际的角度,构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体系,是保证语文学习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

课程资源体系化是对“课程"的具体化解读与落实,多元而立体,丰富而清晰。比较方便操作的模型:以单元为单位,以“训练中心—教学目标-教材为中心选择素材(题材、体裁)-教学流程—达标检测(方式、方法)”

为线索培养语文能力,以推荐整本书的阅读为提升素养的保障。当前也有将教材阅读、生活阅读、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组合起来体系;也有按听、说、读、写、书组建的体系。总之,寻找并构建适合教、适合学的一种体系,对实施全面的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3.用好各种有益的“工具”。

市教研室带领各县区对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做了认真的梳理,做了一个“工具”——基于“落实素养•课标达成•整体让学"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初稿).这个工具是基于课程标准和语文素养的、对教材的细致化解读,可以成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尤其对本套教科书的正确使用将很有作用。另外.其他县区和学校肯定也在探索研制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

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在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选择或制作一项“工具”是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目的。工具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发展,甚至要更新换代,这是对待“工具"的一种科学态度。

以上,是对“五、六单元”教材内容及教学实施的基本解读,希望能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有所帮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