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专题片与纪录片异同
2025-10-06 05:56:44 责编:小OO
文档
专题片与纪录片异同

  电视专题片: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它介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电视纪录片:运用现在进行时的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摆拍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无论是“电视专题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和表现内容。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时、迅速反应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二者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排斥虚构和扮演。作为纪实性的作品,如果失去了真实性,就会失信于社会,失信于人民,那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者都需要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者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需尽量保留其自然形态,不能做过多的变形处理,“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它们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但是,它们都是遵循纪实性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的。尽管“电视专题片”在表现手段和方法上有较多的艺术创造,构成审美性较强的电视艺术作品。但是,在表现、描绘实际生活和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上,不应失去它的根本属性——真实性。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故而,电视专题片多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电视纪录片更多地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纪实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社会生活,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声、光、色、画面、剪辑、音响的内部艺术潜力。故而,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电视专题片,由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允许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社会生活,根据特殊的创作需求,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追述和摆拍。因此,电视专题片具有较强的“纪实属性”乃至于“艺术属性”。

时空处理不同。电视纪录片,在时空的处理上,一般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生活”,甚至是未知最终生活去向的生活。所以,有人说,纪录片是:跟随、跟随、再跟随。也就是跟随正在发生中的事件。电视专题片,在时空的处理上,比较自由,它既可以表现现在时,也可表现过去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因为它不像纪录片那样,只是纪录生活,只要是对展现思想有好处,什么样的时空都可以运用。

镜头运用不同。电视纪录片,因为主要是纪录片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只能运用表现现在时的镜头,诸如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等。而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诸如追述镜头、摆拍镜头、补拍镜头,甚至“扮演”镜头。因为它还可以表现将来时空,当然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幻觉镜头、梦镜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结构形态不同。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一般是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向结构”;电视专题片,一般是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前者,要纪录生活的流程,故而多以时间为序;后者,因为以思想阐释为主,故而是依据思想的需求而选材,材料与材料之间,都是断续的、不连贯的材料组合,故而采用的是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

思维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以上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创作的思维不同,因为一切创作方式的变化,基础都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电视纪录片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展现生活。纪录片的思想是渗透在对生活的展现之中。电视专题片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揭示思想。专题片的生活是被思想统帅着。一切生活画面都是为说明某种思想服务的。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张铭欢表示“对于她来说,虾酱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2012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