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2025-10-06 05:58:40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不可否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实施确实发挥了很大的正效应,但是,由于及措施的不尽完善,我国当前的保障性住房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融资渠道、公平分配、管理机制

正文:

  所谓保障性住房,是指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其类型主要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五大类。几年来,我国各级迎难而上,使得我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它可以分为保障房建设问题和分配管理问题。

一、保障房建设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小,建设资金不足

(1)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血脉”,资金不足,建房就无从谈起。虽然自2008年以来,国家下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逐年增加,进2011年财政就分批下发了1522亿元的补助资金,但是相对于全年1.3万亿的总投资来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依然只占很小的份额。

(2)在融资渠道上,全国很多省市都只是单纯依靠财政投资,没有充分吸收社会资金,从而使得筹资渠道单一化。故造成资金不足。

<二>、土地供给不足

(1)由于受土地财政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自从我国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攀升,并日益成为地方的主要收入来源。地方对土地收入的高依赖性,造成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土地面积大为减少,甚至造成严重的供给不足。 例如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7.3万亿元,地方性基金收入为3.3万亿元,地方性基金收入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2.9万亿元,是地方重要的收入来源。

(2)的征收拆迁工作不合理,导致房屋拆迁问题频频出现,造成群众不满,从而不配合拆迁的相关工作。

(3)的各项工作不统一,从而造成供地时序混乱,没有高效率利用空闲土地。

<三>、保障房源少

目前,很多地方都还是采取先建房,后分房的措施。这就忽略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周期长,而需要被保障的群众却十分迫切的问题。造成很多困难群众需要等待一两年才能有机会入住。没有很好地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性。

<四>、保障房自身存在的诸问题

如选址不科学,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的等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虽然房子建起来了,却没有形成有效供给。

二、保障房的分配管理问题

  随着保障房竣工量的增加,分配管理的任务就日趋重要了。如果分配不公,则会影响保障性住房的实施,甚至可能会滋生许多的社会问题。虽然各地已近在不断的完善,但进展参差不齐,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归纳如下:

(1)在申请者的经济条件审核中,很多地方都市采取从居委会、事处、到区级、市级的静态审查方法。着显然是很落后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人们财产形式的多元化、掩蔽化,这种传统的审核方式已经不能完整的反映申请者的经济条件,这就可能导致很多不需要被保障的人钻了空子,挤占了资源。

(2)在申请者的经济条件审核过程中,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甚至有些部门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才会确定通过着的名单。导致房子建好了却闲置着,没有形成有效供给。

(3)保障房申请和分配流程模糊化。很多地方都是递交了申请,就一直要等到公布入住者名单时才能得到相关消息,而中间的流程都没有公开,这就比较容易产生暗箱操作、谋私权等行为。此外,很多地方在分房过程中实行轮候摇号制,这就产生了本身的不公平。人为操作的程序和给以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相同的机会,着本身就不公平。

(4)保障房的流动机制不合理,退出机制存在很大问题。目前,大多地区都只注重入住的条件,却忽视了入住后居住者经济状况的改变,没有实行动态管理。当然,这多半是由于个人申报机制和个人信用机制不健全,导致当申报者收入增加或另外购房时,管理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只能依靠申报者自觉退出。

(5)惩戒机制不健全。对于虚假申请者和违规者没有一套完整的惩罚机制。对于那些骗取保障性住房及违规使用、转让保障性住房或拒不服从退出管理的,惩罚力度不够或者不惩罚则会降低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从而不仅会影响当期的住房供给,而且还会影响今后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实施。

(6)房管部门监管效率低,管理成本过高。这不仅会造成机构繁琐而造成的办事不利,还会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从而无形中降低了财政用于建设保障房的资金。

三、保障房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

(1)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地方,在补贴陆续到位后,要进一步追加财政投入。

(2)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创新,充分利用那些追求低风险且暂时没有投资方向的闲置资金。

(3)引导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改变单一的融资渠道,壮大融资源头。

<二>、多措并举解决土地供给

(1)各级要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明确供地规模。要转变以土地为生的“土地财政”收入结构。

(2)要合理计划供地时序,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3)要合理拆迁,充分考虑被拆迁户的诉求,创新拆迁方式,完善拆迁,让群众积极配合。

<三>、创新方式筹集房源

(1)例如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商品房的建设必须配套建设保障房。

(2)对危房进行改造,改建,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数量。

(3)对商品房进行收购,用于应急。

<四>:规范保障房的建设

(1)保障房的选址要趋于合理化,减少社会资金和劳动力的不必要消耗。

(2)设计要合理化,要铭记保障房的宗旨,既不能高档化,也不能满足不了居民的居住要求。

(3)相关的基础设施要与房同步,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保障房的分配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多渠道审核保障房申请者的经济条件。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保障房申请者进行调查。开发更先进、更科学的设备来全方位了解申请者的经济状况。

(2)全过程透明公开申请的流程和分配的结果。严格防范骗购骗租以及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变相福利分房和以权谋私的行为。

(3)要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确保有进有出。动态掌握保障房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已经不符合住房要求的家庭纳入退出管理程序。

(4)完善惩戒制度,并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信用制度档案、加强与社会诚信体系的衔接,将违规者的违规事迹记入诚信档案。

(5)综合应用技术监控措施,群众举报监督,专门巡查人员等手段,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保障房供后监管制度。

参考书目:

[1].《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

[2].国家、建设部.城镇廉租房住房租金管理办法[Z].2005-03-14.

[3].王丽梅.浅谈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