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及其规律
2025-10-06 05:58:31 责编:小OO
文档
摘要:思想 政治  教育 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客体而言,其价值只有在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主体来说,自身的生存和 发展 的需要只有在客体的价值实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并且贯穿在整个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内含一定 规律 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换;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具有价值,人们对于这一活动结果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都需要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找答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或曰逻辑发展和归宿,它既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活动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次价值活动的起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来说,其价值只有在实现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对于 社会 和人这一主体来说,只有在价值的实现中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其价值?其价值实现又有哪些规律可循?这些都是本文必须回答的 问题 。 

一、价值的由“潜”到“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主体化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从客体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从 理论 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潜在着正价值和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只有在其主体消费中,其潜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变成现实的价值。“产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 自然 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① 物质产品的价值实现如此,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也同样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 内容 ,只有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的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动机,才能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由“潜”到“显”,作为价值的物才能获得完备的形态,反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接受主体,即使它本身确实具有某种价值,那也只是一种潜价值,而不能说是现实的价值。 潜价值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马克思称之为“潜在的价值”或“隐蔽的价值”,同“显现的价值”或“现实的价值”相对应,同“无价值”相区别。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价值的从无到有,而是价值的由“潜”到“显”,由可能到现实。实践所创造的价值正是一种潜价值。只有当人意识到价值客体并利用它时,即只有当价值客体变为价值主体的对象时,其有益于人和社会的方面才能得以实现。它由起初的实践客体经过实践结果最终转化为价值客体。价值就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出现的。价值的运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由“潜”到“显”的过程。但就实现过程而言,是价值的由“潜”到“显”,由可能到现实。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一时显现不出价值,但无价值的东西永远不会显现价值,把潜价值混同于无价值,不仅割断了价值运动的实际过程,而且客观上否认了实践创造价值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 哲学 上称为客体主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这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实现,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 影响 。客体对主体产生的效应,比之客体被主体消费,满足主体需要更为深刻,更能体现价值实现的实质。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化,从客体来说,就是由现实的价值客体到作用于主体,转化为价值即对主体的效应的过程——从内在价值到价值的转化;从主体来说,则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受到客体的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正是这种作用和影响才促进了价值的实现。为什么客体主体化是价值实现的实质呢?我们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因而客体主体化就是价值的实现,是价值实现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作用于主体,主体以其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加以处理、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对主体有用的东西,主体的本质力量对客体属性、功能的加工、处理、改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但在价值实现中,价值创造居于从属地位,主导方面是价值实现。正如价值创造包括价值实现一样,价值实现也包含价值创造。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是辩证的统一。为了增强问题的说服力,让我们来看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价值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这是“内化”阶段。第二阶段,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为和道德习惯,这是“外化”阶段。第三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价值主体)相互联系,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以便通过反馈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并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第三阶段实质上是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的阶段,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内化过程,也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活动的开始,即再创造。这三个阶段实际上内含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即价值创造、实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挖潜”的过程。正是它这种不断创造驱动力的特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二、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采取一定的途径。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灌输”俄语直译为“充实”,汉语解释为输送思想、知识等,同时把它形象地定义为“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最早将“灌输”一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是列宁。1902年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 历史 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②在《论持久战》中说:“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③。 

关于“从外面灌输”的理论,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出发,才能做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认真 分析 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可以发现,所谓“从外面”灌输,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和掌握的先进意识,二是指导工人从政治角度去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性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当时提出要“从外面”对工人群众灌输阶级政治意识,这个“从外面”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从工人群众头脑的外面,更主要的是指“只能从 经济 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④高屋建瓴地认识问题,“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⑤去认识问题,工人群众才能吸取阶级政治意识。可见,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 科学 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因此,“灌输”丝毫没有越俎代庖的意思。灌输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的过程。由此可见,灌输原理是指无产阶级先锋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灌输的实质是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灌输的方法主要是组织理论 学习 ,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强调“灌输”,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主义思想硬塞进人们的头脑。恩格斯在1886年、1887年两次写信给弗·凯利—威士涅茨基夫人,告诫置身于年轻的美国工人运动中的德国无产阶级优秀分子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要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⑥这就是说,“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历史上的宗教式灌输,曾造成教条主义思想泛滥和对领袖的盲目崇拜,最终形成了一场灾难。后来,思想政治教育界又有一些人抱定矫枉必须过正的思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笃信灌输到放弃灌输。宗教式的灌输是一场灾难,放弃灌输同样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 现代 条件下,只有正确利用灌输途径,克服“单向投注”的弊端,建立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新理念,才能增强灌输的有效性。 接受一词,在汉语字典中通常被解释为接纳承受。 英文 中接受一词是reception,意思是认可、吸纳、验收的意思。接受作为一个动词被理解为一种关系运动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并外化为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大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途径关注不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