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春秋战国服饰
2025-10-06 05:56:24 责编:小OO
文档
春秋战国服饰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的周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当时服饰的色彩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的君臣还是比较重视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比如当时对衣服颜色的要求依然为纯色,如果是杂色则为不祥之兆。可见春秋张国时期对西周原有服饰形制还是有一些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而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异于中原三晋地区女式“深衣”,文彩分为红黄黑褐条纹。山东长岛发现的战国齐国贵族墓所出土的女性陶俑发式则有高髻、双丫髻、后垂发三种;上衣为窄长袖,交领右衽,多为淡青色,亦有黄色、红色;下衣为长裙,似与上衣连属,多饰红、黑直条纹,沿直条加施白点,有束红、白腰带者。同一墓葬出土的铜鉴上的人像服饰,狩猎者为上衣短袴,挑担者为齐膝长袍,乐舞者、御者、烹人等均长衣曳地,亦有身后拖“燕尾”的,此类出土文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穿着特点。

  北方地区如中山国和燕国,服饰类似三晋地区。战国中晚期中山国王墓出土银首人形铜灯可见人首双目嵌黑宝石,粗眉,唇上留齐整短髯,似男性形象。头发后梳,拢于脑后为大髻,以鲡韬为蝶结,头顶又戴一填玉,有缨沿左右耳前下结颌下;衣着宽大袖口的交领,右衽“深衣”,曲据缠身多层,呈“燕尾”曳地,腰带用带钩和环配系,衣上花纹间填朱、黑色漆,有较宽的“纯”,既有齐衣晋带的特征,又具有北方格调。陪葬坑内所出4个小玉人,女性发型梳理成牛角形双髻,颇似侯马晋国人形陶范上的月牙形冠饰;儿童则头顶结一圆形髻;衣式或矩领右衽,或上衣下裙齐足,下露内裙一部,有腰带,裙上均有大小相间方格纹。

  西北秦地服饰,厚实而便用,但逊华丽韵味。当然权贵例外,雍城秦公大墓即出土玉鞋底一副。陕西铜川枣庙6座春秋晚期秦墓,出土8件泥塑彩俑,衣式均为紧袖右衽束腰长袍,有黑色而领边及衣襟饰红点和黑红色的两种,衣长或齐膝,或垂至足面;鞋分黑色圆头履和方头履两种。秦咸阳宫发现炭化丝绸衣服一包,有单衣、夹衣、绵衣、分锦、绮、绢几种,大多为平纹织物。秦人服饰着重实用。秦人服饰又因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通常有三重,依次为汗衣、袍茧、长儒,右衽交领,衣领上雍颈,以应气候寒冽之变。其长襦也仅短至膝上,束腰带,利于行动便捷。

  吴越地处东南隅,位于长江下游,服饰拙而有式,守成而内具机变。当地人长期保持着因地制宜的服饰风格。单以发式言,当地以剪发为主且善梳理。据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时吴国大墓出土鸿杖蹲部的跪坐铜人,可知所谓吴人“发短”,乃指其发式是将额顶及两鬓头发剪短,并非为一律髡成短冲式,其余维持原状,经梳理盘束脑后为椎髻。要保持这种短发形,恐怕每隔一段时期得加以剪理。

  楚国位于江汉地区,势力跨过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楚服素有轻丽之誉。各地楚墓相继发现的皮手套、皮鞋、麻鞋与大量彩绘木、陶、玉俑,包括“遣策”所记种种衣袅,如与《楚辞》中对服饰的描绘相参照,无不可领会到楚人衣服的轻盈细巧,冠式巾帽的奇丽,款样的纷繁华艳。

  江淮之间小国林立,受南北大国的掣肘,其服饰时尚亦深受影响。如姬姓曾国,为南部楚国的附庸,服饰鲜中原风格而有浓厚楚服特色。又如地处淮水南的黄国,则与北部大国的服饰风格接近。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地区间的服饰形制有交互影响、互有所取之处,但总有其固自的风格品位。从宏观看,大概可以说,中原周地和三晋服饰的质朴,东方齐鲁服饰的舒裕,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的矜夸,西北秦地服饰的厚实,东南吴越服饰的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的轻丽,西南巴蜀滇服饰的宽松,汇为一时代服饰的洋洋大观,不同的服饰风尚,也正是中国古代服饰宝库的光彩所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