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分数的认识》观课感
2025-10-06 05:56:08 责编:小OO
文档
《分 数 的 认 识》观 课 感

在这次视频展播的观课评课中,我们观看了两节课,这两节课各具特色,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林晓翠老师《分数的认识》一课,让我接触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理念。这一课的内容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并不是已学知识向高深层次的延伸。由于分数与整数在含义、读法写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若教授不当,会对学生的后期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但从林老师的执教过程中可以看出,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明朗,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师生共同完成了一趟轻松愉快的学习之旅。听了这节课,我感触颇多。

一是进入课题较快,从生活经验导入,直观形象。这节课是新的知识,且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直接用整数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分数。因而老师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分两个苹果”,再迁移到分“一个苹果” ,引出“一半”的概念。接着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而“一半”无法用整数表示,自然导出分数1/2。这一过程的进行自然流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采用联系实际、迁移等方法导入新知识,知识间的衔接转化恰到好处。紧接着马上展示了分数的组成部分,并将各部分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含义、组成的理解记忆,学生对分数的相关知识印象深刻。

二是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除了最开始的概念性知识是由老师直接展出,其他全部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与问题,教师只在适当时候给予补充和引导。例如,在初步学习了分数的的组成后,接下来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记忆分数的组成。教师在这一阶段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练习巩固,反复强调概念,而是设计了折纸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巩固发现。折纸环节也没有给出固定的分数和折法,而是让学生自由折纸,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各种创意表达想到的分数。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在折纸过程中更直观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及表达,同时还由单一的“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自然的过渡到了更多分数。这种教学设计坚持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

三是备课充分,抓住学生的问题自然进行授课流程。纵观整个授课过程,并没有感到老师在哪一环节是在强行执行上课流程,环节之间过渡极其自然。探其究竟,是因为老师擅于抓住学生的表现,适时进入新的环节,自然推动课程进行。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含义时,林老师采用的办法,是及时抓住学生折纸活动后的时机,请学生向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折纸,从几个学生的展示中综合共同的语言,由学生总结了分数的含义。且在过程中还由学生发现了分子分母都相同的分数等等细节问题。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教学环节明朗清晰,过渡自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