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的和要求:在实际证券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分必要。投资者关⼼的是证券的市场价格,⽽证券的市场价格在很⼤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盈利⽔平,公司的盈利⽔平是通过公司的财务、经营和技术状况来反映的。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是投资者把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连接起来的桥梁。
本章知识要点:财务报告的形式、各种财务指标的分析和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本章知识要点
第⼀节公司财务分析
⼀、财务报告的形式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司在某⼀特定⽇期(往往是年末或年中)财务状况的静态报告,资产负债表反映公司资产负债之间的平衡关系。资产负债表由资产和负债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各项⽬的排列⼀般以流动性的⾼低为序。资产部分表⽰公司所拥有的或所掌握的,以及其他公司所⽋的各种资源或财产;负债部分(⼴义负债)包括负债(狭义负债)和股东权益两项。负债表⽰公司所应⽀付的所有债务;股东权益表⽰公司的净值。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关系⽤公式可表⽰为:资产=负债(⼴义)=负债(狭义)+股东权益。
(⼆)损益表和利润分配表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是⼀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或半年内)经营成果的反映,是关于收益和损耗情况的财务报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是⼀个动态报告,它展⽰公司的损益帐⽬,反映公司在⼀定时期的业务经营状况,直接明了地揭⽰公司获取利润能⼒的⼤⼩、潜⼒以及经营趋势。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第⼀部分是营业收⼊;第⼆部分是与营业收⼊相关的⽣产性费⽤、销售费⽤和其他费⽤;第三部分是利润;第四个部分是公司利润分配去向。有的公司公布财务资料时以损益表代替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在损益表的基础上加上利润分配的内容就是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三)现⾦流量表
以现⾦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称为现⾦流量表。现⾦流量表是反映现⾦的来源及运⽤,以及不涉及现⾦的重⼤的投资和理财活动。它包括三个部分,⼀是经营活动产⽣的现⾦流量,⼆是投资活动产⽣的现⾦流量,三是筹资活动产⽣的现⾦流量。
⼆、财务报表分析
(⼀)公司偿债能⼒分析
1.短期偿债能⼒分析(流动⽐率、速动⽐率、现⾦⽐率)
短期偿债能⼒是指公司偿付流动负债的能⼒。流动负债是⼀年内或超过⼀年的⼀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付的债务。⼀般来说流动负债需以流动资产来偿付,通常需要以现⾦直接偿还。评价公司短期偿债能⼒的财务⽐率主要有流动⽐率、速动⽐率和现⾦⽐率。
(1)流动⽐率。流动⽐率是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率。计算公式为:
流动⽐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的⼀个重要财务指标,这个⽐率越⾼,说明公司偿还流动负债的能⼒越强,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越⼤,但是,过⾼的流动⽐率也可能是公司滞留在流动资产上的资⾦过多,会影响到公司的获利能⼒。根据经验,流动⽐率在2:1左右⽐较合适。
(2)速动⽐率。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的资产称为速动资产。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率称为速动⽐率,也称酸性试验。其计算公式为:
通过速动⽐率来判断公司短期债能⼒⽐⽤流动⽐率进了⼀步,因为它扣除了变现⼒较差的存货。速动⽐率越⾼,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越强。根据经验,⼀般认为速动⽐率为1:1时⽐较合适。
(3)现⾦⽐率。现⾦⽐率是公司的现⾦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现⾦⽐率反映公司的直接⽀付能⼒,现⾦⽐率⾼,说明公司有较好的⽀付能⼒。但是,如果这个⽐率过⾼,意味着公司拥有过多的获利能⼒较低的现⾦类资产,公司资产未能得到有效的运⽤。
2.长期偿债能⼒分析(资产负责率、股东权益⽐率)
长期偿债能⼒是指公司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反映公期偿债能⼒的财务⽐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率。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公司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率,也称为负债⽐率或举债经营⽐率,它反映公司的资产总额中有多少是通过举债得到的。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偿还债务的综合能⼒,这个⽐率越⾼,公司偿还债务的能⼒越差;反之,偿还债务的能⼒越强。
对于资产负债率,公司的债权⼈、股东和公司经营者往往从不同的⾓度来评价。
⾸先,从债权⼈⾓度来看,他们最关⼼的是其贷给公司资⾦的安全性。债权⼈总是希望公司的负债⽐率低⼀些。其次,从公司股东的⾓度来看,其关⼼的主要是投资收益的⾼低。因此,股东所关⼼的往往是全部资产报酬率是否超过了借款的利息率。公司股东可以通过举债经营的⽅式,以有限的资本、付出有限的代价⽽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并且可以得到举债经营的杠杆利益。最后,站在公司经营者的⽴场,他们既要考虑公司的盈利,也要顾及公司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不仅反映了公司的长期财务状况,也反映了公司管理当局的进取精神。
⾄于资产负债率为多少才合理并没有⼀个确定的标准。⼀般⽽⾔,处于⾼速成长时期的公司,其负债⽐率可能会⾼⼀些,这样所有者会得到更多的杠杆利益。
(2)股东权益⽐率。股东权益⽐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率,该⽐率反映公司资产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投⼊的。其计算公式为:
股东权益⽐率与负债⽐率之和等于1。因此,这两个⽐率是从不同的侧⾯来反映公期财务状况的。
股东权益⽐率的倒数,称作权益乘数,即资产总额是股东权益的多少倍。该乘数越⼤;说明股东投⼊的资本在资产中所占⽐重越⼩。其计算公式为;
3.影响公司偿债能⼒的其他因素
(1)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公司在经济活动中有可能会发⽣的债务。或有负债不作为负债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项⽬中进⾏反映,除了已贴现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列⽰外,其他的或有负债在会计报表中均未得到反映。这些或有负责在资产负债表编制⽇还不能确定未来的结果如何,⼀旦将来成为公司现实的负债,则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重⼤影响,尤其是⾦额巨⼤的或有负债项⽬。
(2)担保责任。在经济活动中,公司可能会发⽣以本公司的资产为其他公司提供法律担保。这种担保责任,在被担保⼈没有履⾏合同时,有可能会成为公司的负债,但是,这种担保责任在会计报表中并未得到反映,因此在进⾏财务分析时,必须要考虑到公司是否有巨额的法律担保责任。
(3)租赁活动。公司在⽣产经营活动中,可以通过财产租赁的⽅式解决急需的设备。通常财产租赁有两种形式: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采⽤融资租赁⽅式,租⼊的固定资产作为公司的固定资产⼊账,租赁费⽤作为公司的长期负债⼊账,这在计算前⾯有关的财务⽐率中都已经计算在内。但是,经营租赁的资产,其租赁费⽤并未包含在负债之中,如果经营租赁的业务量较⼤、期限较长或者具有经常性,则其租⾦虽然不包含在负债之中,但对公司的偿债能⼒也会产⽣较⼤的影响。
(⼆)公司营运能⼒分析
公司的营运能⼒反映了公司资⾦的周转状况,对此进⾏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营业状况及经营管理⽔平。公司的资⾦周转状况与供、产、销各个经营环节密切相关,在供、产、销各环节中,销售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产品销售情况与公司资⾦占⽤量来分析公司的资⾦周转状况,评价公司的营运能⼒。评价公司营运能⼒常⽤的财务⽐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1.营运能⼒分析1(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
(1)存货周转率。
也称存货利⽤率,是公司⼀定时期的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率。其计算公式是:
存货周转率说明了⼀定时期内公司存货周转的次数,可以⽤来测定公司存货的变现速度,衡量公司的销售能⼒及存货是否过量。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公司经营顺利,存货周转率越⾼,说明存货周转得越快,公司的销售能⼒越强,营运资⾦占⽤在存货上越少。但是,存货周转率过⾼,也可能说明公司管理⽅⾯存在⼀些问题,如存货⽔平低,甚⾄经常缺货,或者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等。存货周转率过低,常常是库存管理不⼒,销售状况不好,造成存货积压,说明公司在产品销售⽅⾯存在⼀定的问题,但也可能是公司调整了经营⽅针,因某种原因增⼤库存的结果。
存货周转状况也可以⽤存货周转天数来表⽰。其计算公式为:
(2)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公司⼀定时期赊销收⼊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率,它反映了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应收账款流动性⼤⼩的⼀个重要财务⽐率,它反映了公司在⼀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可以⽤来分析公司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这⼀⽐率越⾼,说明公司催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可以减少坏账损失,⽽且资产的流动性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也会增强。但是,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过⾼,可能是因为公司奉⾏了⽐较严格的信⽤、信⽤标准和付款条件过于苛刻的结果。这样会公司销售量的扩⼤,从⽽影响公司的盈利⽔平。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存货周转率同时偏低。如果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低,说明公司催收账款的效率太低,或者信⽤⼗分宽松,这样会影响公司资⾦利⽤率和资⾦的正常周转。
2.营运能⼒分析2(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1)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率,它反映的是全部流动资产的利⽤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表明在⼀个会计年度内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的次数,它反映了流动资产周转的速度。该指标越⾼,说明公司流动资产的利⽤率越好。但是,究竟流动资产周转率为多少才算好,并没有⼀个确定的标准。通常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应⽐较公司历年的数据并结合⾏业特点。
(2)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也称固定资产利⽤率,是公司销售收⼊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这项⽐率主要⽤于分析对⼚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利⽤效率,该⽐率越⾼,说明固定资产的利⽤率越⾼,管理⽔平越好。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同⾏业平均⽔平相⽐偏低,说明公司的⽣产效率较低,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获利能⼒。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也称总资产利⽤率,是公司销售收⼊与资产平均总额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可⽤来分析公司全部资产的使⽤效率。如果这个⽐率低,说明公司利⽤资产进⾏经营的效率较差,会影响公司的获利能⼒,公司应该采取措施提⾼销售收⼊或处置资产,以提⾼总资产利⽤率。
(三)公司获利能⼒分析
获利能⼒是指公司赚取利润的能⼒。获利能⼒分析是公司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公司经营管理⽔平的重要依据。对公司获利能⼒进⾏分析,⼀般只分析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获利能⼒,不涉及⾮正常的经营活动。评价公司获利能⼒的财务⽐率主要有: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利率、销售净利率率等,对于股份有公司,还应分析每股利润、每股现⾦流量、每股股利、股利发放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等。
1.获利能⼒分析1(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
(1)资产报酬率
也称资产收益率、资产利润率或投资报酬率,是公司在⼀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资产平均总额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主要⽤来衡量公司利⽤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它反映了公司总资产的利⽤效率。这⼀⽐率越⾼,说明公司的获利能⼒越强。
(2)股东权益报酬率。也称净资产收益率、净值报酬率或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它是⼀定时期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平均总额的⽐率。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报酬率反映了公司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低。该⽐率越⾼,说明公司的获利能⼒越强。
(3)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是公司净利润与销售收⼊净额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率说明了公司净利润占销售收⼊的⽐例,它可以评价公司通过销售赚取利润的能⼒。销售净利率表明公司每元销售收⼊可实现的净利润是多少。该⽐率越⾼,公司通过扩⼤销售获取收益的能⼒越强。评价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时,应⽐较公司历年的指标,从⽽判断公司销售净利率的变化趋势。但是,销售净利率受⾏业特点影响较⼤,因此,还应该结合不同⾏业的具体情况进⾏分折。
2.获利能⼒分析2(每股利润、每股现⾦流量、每股股利、每股净资产、股利发放率、市盈率)
(1)每股利润。
也称每股收益或每股盈余,是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的⼀个重要指标。每股利润是税后净利润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除以发⾏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利润反映股份公司获利能⼒的⼤⼩。每股利润越⾼,说明股份公司的获利能⼒越强。
(2)每股现⾦流量。每股现⾦流量是经营活动现⾦净流量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除以发⾏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现⾦流量越⾼,说明公司越有能⼒⽀付现⾦股利。
(3)每股股利。每股股利是普通股分配的现⾦股利总额除以发⾏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它反映了普通股获得现⾦股利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的⾼低,不仅取决于公司获利能⼒的强弱,还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和现⾦是否充裕。
(4)股利发放率。也称股利⽀付率,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利润的⽐率。它表明股份公司的净收益中有多少⽤于股利的分派。其计算公式为:
股利发放率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股利,⼀般⽽⾔,如果⼀个公司的现⾦量⽐较充裕,并且⽬前没有更好的投资项⽬,则可能倾向于发放现⾦股利;如果公司有投资项⽬,则可能会少发股利,⽽将资⾦⽤于投资。
(5)每股净资产。也称每股账⾯价值,是股东权益总额除以发⾏在外的股票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并没有⼀个确定的标准,但是,投资者可以⽐较分析公司历年的每股净资产的变动趋势,来了解公司的发展趋势和获利能⼒。
(6)市盈率。也称价值盈余⽐率或价值与收益⽐率,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利润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是反映股份公司获利能⼒的⼀个重要财务⽐率,这⼀⽐率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般说来,市盈率⾼,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以⽐较⾼的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所以⼀些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通常要⾼⼀些。但是也应注意,如果某种股票的市盈率过⾼,则意味着这种股票具有较⾼的投资风险。
第⼆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产品分析
(⼀)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有些产品由于有很⾼的质量、优良的服务和⼴泛的宣传⽽成为家喻户晓、众⼝皆碑的名牌产品或优质服务,这种优势意味着⽣产这些商品的公司的销售优势,从⽽其利润额将会较快增长,公司股东的收益也会相应增加。
(⼆)产品的市场份额
在产品价格确定的情况下,销售数量的增加和产品需求的稳定性就显得⾮常重要,因为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润和股东收益。产品的销售量⼀般和产品的知名度是⼀致的,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由于市场管制、运输不便、产品价格过⾼,以及产品的⽤途⽐较专⼀(如某些医药品)等原因,商品的销售量与其知名度之间也会出现不⼀致的现象。
此外,商品的市场份额和商品销售的绝对量⼀样,对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时甚⾄⽐绝对量更为重要。市场份额指某公司的销售量占整个市场的百分⽐。市场份额的扩⼤通常意味着收益的增长和竞争实⼒的加强。但有时市场份额的扩⼤也会导致经营成本的提⾼,从⽽部分抵消收益的增长。
(三)产品的营销模式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营销模式,有的公司的产品依赖于⼏个主要客户,那么,主要客户的⽣产规模、发展趋势、市场竞争⼒、反向依赖程度以及和所投资公司的关系都必须纳⼊分析的范围。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公司的主要客户就是母公司,母公司与⼦公司间关联交易是否有操纵利润的嫌疑,投资者往往有⼀个误解,虚增利润对中⼩投资者有利,但要切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的公司的产品是⽣活⽤品,⾯对千家万户,营销⽹点的分布和营销⽅式对公司产品的销量影响很⼤。
(四)产品市场的类型
公司产品的销售市场可划分为地区性、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市场四种。(1)、地区性市场。有些公司的产品市场为地区性质的,如⽔、电、煤⽓等公⽤事业和⼀些规模较⼩的公司。(2)、区域性市场。区域性市场是由⼏个不同的地区性市场组成的。因此,产品⾯向区域性市场的公司除了要受本地各种经济、⾮经济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地区类似因素的影响和区域性市场内部同⼀⾏业公司相互竞争的挑战。(3)、全国性市场。产品⾯向全国的⼤公司受全国经济形势的影响要⽐受区域性或地区性因素的影响更⼤。这类公司由于市场⼴⼤,因此利润较⾼,但⾯临的市场竞争、成本费⽤、消费偏好等风险也⽐较⼤。(4)、国际性市场。⾯向国际市场的⼤公司或集团在经营活动中要遇到⼀系列国内⾏业所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要承担汇率、市场竞争和管制,甚⾄国有化的风险。虽然这些国际性公司的利润要⾼于国内的同类企业,但其所⾯临的风险也⽐国内同类企业⾼。
(五)产品的⽣命周期
产品的⽣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1)产品介绍期。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消费者对新产品不太了解;产品的销售量增加缓慢;产品品种较少和市场竞争较⼩;企业利润很少,⼀般有亏损。(2)产品成长期。成长期的主要特点是:产品经介绍和宣传已为⼴⼤消费者所了解;产品的销售量开始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加快;新品种逐渐增加,市场竞争⽇趋加剧;利润逐渐增加。(3)产品成熟期。成熟期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销售量已达到饱和,市场份额已分配完毕;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提⾼,仿制品和替代品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激烈;预期利润开始下降。(4)产品衰退期。衰退期的主要特点是:产品销售量由缓慢下降逐步过渡到迅速下降;消费者已在期待新产品;市场竞争较弱;许多企业开始转产;利润⽔平较低。
⼆、技术状况分析
(⼀)产品的技术⽔平分析
考察企业产品的技术⽔平主要关注这三个⽅⾯,⼀是产品是否具有其他公司难以企及的技术⽔平,在该⾏业具有⽆可争辩的领先地位;⼆是是否具有专利保护其垄断地位,其他公司不能模仿和假冒;三是技术的赢利前景,技术的先进性应体现在赢利能⼒上,企业的技术产品没有赢利前景,其股票就没有投资价值;四是产品市场的⼴度,企业的技术产品具有⼴阔的市场,才能形成⼤规模的赢利。
(⼆)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分析
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决定企业发展的潜⼒,股票价值取决于企业未来股利的现值,⽽能改变企业未来状况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技术。考察企业技术开发能⼒应着重于,⼀、公司的股东背景,新技术的开发往往要耗费⼤量的财⼒和物⼒,并且风险极⼤,如果有⼀个研究实⼒⾮常强⼤的股东⽀持,那么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将⼤为提⾼。⼆是公司⾃⾝的技术开发能⼒,这主要考察公司的⼈员构成,科研机构设置等。
三、管理阶层分析
(⼀)管理阶层的能⼒分析
分析管理阶层的能⼒可以从以下⼏个⽅⾯进⾏:1、管理阶层的学历。2、管理阶层的从业经验。3、管理阶层的背景。
(⼆)管理阶层的勤勉尽责忠诚分析
对这⼀⽅⾯进⾏分析因受可获得信息的局限⽽较为困难,我们仅根据经验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提供⼏点作为参考:1、管理层是否有欺骗和损害股东利益的记录。2、管理层是否有欺骗和损害股东利益的嫌疑。3、管理层之间是否有裙带关系。4、管理层是否总是在追逐时
髦。5、寻找脚踏实地、埋头做主业的上升公司。
(三)公司的内在机制分析
公司的内在机制完善与否是保证公司健康运转的条件,在分析公司的内在机制时,主要考察两个⽅⾯,⼀是公司与⼤股东,特别是第⼀⼤股东之间的关系。公司与股东间交易的定价原则是什么,表决时是否实⾏了关系⼈回避,是否有损其他股东的利益,资产交易是否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资产的盈利能⼒如何,是否有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嫌疑,⼤股东及其⼦公司是否占⽤了公司资产,是否实⾏了“三分开”,等等,都是投资者分析的重点。⼆是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是否完善。这⽅⾯要考察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是否存在总经理或董事长“⼀⾔堂”的情况等。
三、管理阶层分析
(⼀)管理阶层的能⼒分析
分析管理阶层的能⼒可以从以下⼏个⽅⾯进⾏:1、管理阶层的学历。2、管理阶层的从业经验。3、管理阶层的背景。
(⼆)管理阶层的勤勉尽责忠诚分析
对这⼀⽅⾯进⾏分析因受可获得信息的局限⽽较为困难,我们仅根据经验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提供⼏点作为参考:1、管理层是否有欺骗和损害股东利益的记录。2、管理层是否有欺骗和损害股东利益的嫌疑。3、管理层之间是否有裙带关系。4、管理层是否总是在追逐时
髦。5、寻找脚踏实地、埋头做主业的上升公司。
(三)公司的内在机制分析
公司的内在机制完善与否是保证公司健康运转的条件,在分析公司的内在机制时,主要考察两个⽅⾯,⼀是公司与⼤股东,特别是第⼀⼤股东之间的关系。公司与股东间交易的定价原则是什么,表决时是否实⾏了关系⼈回避,是否有损其他股东的利益,资产交易是否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资产的盈利能⼒如何,是否有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嫌疑,⼤股东及其⼦公司是否占⽤了公司资产,是否实⾏了“三分开”,等等,都是投资者分析的重点。⼆是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是否完善。这⽅⾯要考察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是否存在总经理或董事长“⼀⾔堂”的情况等。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