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汇编15篇
2025-10-06 06:14:54 责编:小OO
文档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汇编15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1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着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的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主持人深情地朗读着。何玥就婉如一朵美丽的鲜花,在我的眼前慢慢地绽放开来,散发着阵阵清香。

  12岁何玥,本与我们一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有乐趣、有梦想。然后,无情的病魔就这样推残的她的身躯——脑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她得知自己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没有哭,没有沮丧,非常乐观,表现异常坚强。当家人沉浸在悲痛万分之中时,她很坚定的对父亲说:“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把生命奉献出来,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同时我也想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那怕是一点点”。在这广西桂林这个地方有个风俗习惯——人死后尸体被解剖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但这可是一个12岁何玥的最后一个愿望呀!爸爸怀着极度的悲痛帮何玥在捐献器官的申请书上签下她的名字。

  三个月后,何玥安祥的走了,医生用好身上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的生命。何玥虽然走了,但她最有价值的生命却留下。她的坦然、镇定、勇敢、坚强、还有那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鼓舞着我。

  我再也不能再这样依懒着父母了,一定要向何玥姐姐那样做个坚强有价值的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2

  今天,我观看了期待以久的年度人物颁奖活动,共有11人获奖,其中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我怀惴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

  第一位获奖者叫黄旭华,三十多年来,黄旭华没回过几次家,家里人都埋怨他。但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后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核潜艇之父”。他那时心里肯定很纠结也很无奈。

  最让我感动的是91岁的老人刘盛兰,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一刻开始,73岁的他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有时候,他竟然同时损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他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出去捡废品。这么多年,他唯一珍藏的就是一个蓝布袋,里面装满了给学生的汇款单和学生的回信……老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住进了医院,还不忘给同学们汇款,怕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一对父子,35年如一日,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一开始,乡亲们都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对于这些嘲笑,沈克泉并没有气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了吃油难的问题。后来,沈克泉叫来了儿子沈昌建带着买车钱与他一起改良油菜品种。沈克泉去世前说他最不放心就是新的油菜。经过父子俩35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油菜品种都获得了认可。父子俩的心灵就像油菜花一样美丽。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人我没发现,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3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一共介绍了10个人物,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感动我,有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有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但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被民赞为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

  张丽莉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她很爱自己的学生,每个同学也都很敬慕她,亲切地叫她丽莉老师。在同学眼中看来,丽莉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但是,不幸降临在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身上:一天放学时,老师和几个同学在过马路的时候,一辆大客车迎面而来,丽莉老师奋不顾身地把其它学生推开,同学们安然无恙,可是丽莉老师却终身失去了自己的双腿。至今,张丽莉老师身体还在恢复中……

  张丽莉虽然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她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不仅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他,还感动了全中国,我们应该向张丽莉老师致敬,并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

感动中国观后感4

  一个小小的岛屿,20年的坚守,对心性的考验,对国家的忠诚,对责任的重视,成就了他------感动中国20__年度获奖人物李文波。

  李文波,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可是在它之下,却藏着一颗勇敢的心。

  从他的言语中,我读出了他对永暑礁的感情,也是他对责任的重视。换了别人,在寂寞的煎熬下,在沉重的工作下,早就想尽办法离开了。可他,本可去更好岗位的李文波,选择了留下,这一点,他和辛弃疾是多么相像,他们都是那么的爱国!

  他曾在惊涛骇浪中测量数据,尽管冒着生命的危险,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数据更准确。我知道,在他心中,是责任。

  他曾在房内阅读气象学直到12点,只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他一定在想,只有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尽点滴的一份力。

  扪心自问,如果换了我,我做不到。这比上学可怕,远比上学、考试更加艰难。他能在如此困难的环境里坚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把相对容易的学习做好?

  据李文波说,曾经上岛的军犬未过几个月,都疯了。而人,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呢?更何况,还是足足20年!

  难以理解,连他自己都说岛上烦闷无聊。可他,又为何对小岛如此眷念?我似乎又明白了什么,那是因为,忠诚重于山。

  一个人,就是一条国境线。

  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想李文波仍会选择这条路。

感动中国观后感5

  星期六上午,我观看了一个叫《感动中国》的节目,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好几次我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的故事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动中国》一共讲述了十位令人感动的的人发生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斌强老师。他九岁时,父亲出车祸死去了,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现在,他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陈老师就用小时候母亲背他的布带来背着他的母亲去教学,陈老师凌晨一点要叫母亲起来大小便,早晨五点还要起床为母亲梳洗打扮,然后再去上课。他每天都要照顾母亲,喂母亲吃饭,喂母亲喝水,给母亲洗脚......陈老师还做了一个照顾母亲的'一个时间安排表,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什么时间为母亲做什么事情。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便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这时我想起了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有的还要父母喂饭,有的让父母给洗脚.......反正我们什么都需要父母的照顾。想到这些,我打算长大以后也要向陈老师一样,做一个大孝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

  《感动中国》中,陈斌强老师的故事真感人!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感恩,孝敬老人,孝顺父母。

感动中国观后感6

  今天早上我们学校全体师生观看了:20__年度《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看完之后我很感动,使我印象最深的时候就是老师:张玉滚。

  之所以他给我的印象最深是因为他懂得的什么事情可以放下,什么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做,又可以从悲哀之中走出来。

  他家住在山上,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去外面闯一闯,可是这里学校的老校长找来了,因为这里紧缺老师,想请这位大学生来这里教学。足足三次交往,可是他想去学校看看以后再做决定,来了这里之后看见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破旧。最后他放下自己的梦想,留在这里教学。

  他自己为了教孩子们,又担心没有教材所以自己背着教材走了足足1600米的高山,一个来回就需要两个小时多山区。

  因为现在的教室更新,可是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来这里学习,可是还是教师紧缺所以他就一个人承担着五门课程。然后就为了孩子们学习以后有好营养随意他就想改一个餐厅,可是就是找不到厨师,最后叫自己的妻子放弃裁缝前来这里做炊事员,因为他的妻子放弃了裁缝所以他们就变得很贫穷。所以他们就越来越省俭。

  有一次他们班里有两个新生还没有教材所以他的妻子就下山去买教材他的九月的女儿没人照顾,所以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下山买教材,到了放学,张玉滚在学校等着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正在路上,她坐着载了五六个人的三轮车,无意摔了一下,他的女儿的头一下子撞在了石头上。期初张玉滚想离开可是没有离开他的学生有二十多的大学生。

感动中国观后感7

  昨天晚上,我看了《感动中国》。

  这里的第一个人是为了做核试验,得了病在病床上还坚持用电脑查看资料,怕耽误了工作,坚决不手术,最后,因为病得太重而去世的院士,他叫林俊德。

  还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叫何玥,不幸得了不治之症,在病床上,她对家里人说,到去世的时候要无偿捐献器官。使我大受感动。

  还有一个是教师,名叫陈斌强,他为了照顾患上老年痴呆的母亲,无论走到哪里,是上班还是下班都把母亲带在身边。有一次,他因为在照顾母亲大小便时,沾在衣服上,所以,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闻到了气味。他说明了原因,问学生:“你们嫌脏吗?”学生们都说:“不嫌脏,因为这是爱的味道。”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让大家都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这就是他感动中国的原因。

  在看的时候,我也和许多观众一样,哭了。在这些人上台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个美,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爱。爱其实很简单,不简单的是,要坚持做下去,而且做好。一个人如果做好每一件事,就能干成大事。如果能做好一件事,或帮助他人,并能以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在道德上,就已经感动了大家,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观后感8

  每一年的开学,我们都会收看《感动中国》,这会让我们懂得很多,让我们知道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

  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人物就是其美多吉。他是一位开邮车的司机,邮车我们都知道,里面装满了邮件,报纸,可以让山区里的人也知道外面的生活。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汉族的,是的,他是藏族的。

  藏族是一个地区危险的地方,尤其是在下雪天,山路特别难走,很容易滑倒。这辆邮车在艰难的行驶着,其美多吉要把全身的精力都投入到开车上,一旦出现危险,就会车毁人亡。再一次运送中,发生了雪崩,一个巨大的雪球与车身擦肩而过,这是多么危险。他们只能在风雪中吃饭,他们已经习惯了。20__年的一次运送,途中遭到劫匪抢劫,他为了阻止劫匪,身上挨了整整17刀。当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车有人守吗?”他已经这样了,心里想的还是邮车,可见他对邮车这种热爱是多么强烈啊!

  说实话,我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那么热爱邮车,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他就不害怕吗?他就不担心自己的安慰吗?他就不感到害怕吗?我心中涌上来了种种问题,知道影片结束,我的问题还是不明白。或许,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心里有个照应,因为这一车上满载了人们的期望,他不能把所有人的期望都毁灭。

  每次观看《感动中国》,心中总有一种澎湃,总有一丝激动,当危险的音乐响起,我们的心也会随着影片紧张,当他们遇到了事情,我们也会热泪盈眶。20__年致敬:改革先锋。

感动中国观后感9

  “艾岩,你离我远一点。”

  20__年10月11日,在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人工搜排的最后一块雷区,27岁的杜富国在发现一枚67式加重手榴弹时,对战友艾岩这么说。

  67式手榴弹,全弹质量600克,主装药38克TNT,可产生70-110个破片,杀伤半径7-9米,破片离炸点80米以外仍有杀伤威力。

  “没有他,我可能连命都没了。”

  在拆弹时,“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巨大的冲击波将杜富国炸成重伤,防护服也被撕得粉碎。在这瞬间,杜富国下意识地往离仅有2米的艾岩一侧倒下,使得战友艾岩只受了面部的一些擦伤。艾岩回忆起这件事时这么说。

  杜富国受治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爆炸时离自己最近的战友艾岩的情况。说到艾岩没事时,他才安心。

  “我想回去,想和你们一起把这些雷扫完。”

  杜富国躺在病床上,请求战友们给他打饭时多打一些肉和蔬菜,为的是尽快把肉长好,和战友们一起继续排雷。

  可他不知道,为了他的生命,他不得不将他的两个眼球和两只手统统放弃。

  “终于大家都安全了。”

  当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趟过那曾经布满地雷的雷区时,这证明这块土地已经安全。得知了这个消息的杜富国很欣慰,很开心。

  他始终心系着国家,战友,百姓,即使要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你退后,让我来。”这不仅是一个军人对战友的保护,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肩上所扛的责任。

感动中国观后感1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开始播出了,这一次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奇、怎样的感动。

  最令我惊奇的是第三个感动人物——阿里帕—阿里马洪。她是十九个孩子的妈妈,但是这十九个孩子都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不是亲生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部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过了亲情。泉水最轻,母爱最真!”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无私的。阿里帕—阿里马洪给我们展示了母爱,她是伟大、无私母爱的典型。他不愧是20__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令我最感动的是陈玉蓉。她的儿子的了一种先天疾病,为了救儿子,她把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救儿子,她每天走10公里,七个月一如既往,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剐,剐了又长……终于在20__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一位母亲,为了救儿子,可以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病人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堪称奇迹!

  感动人物的感动事件并非都是都是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认真真做那份小事,你也会受感动。

感动中国观后感11

  看过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被评选出来的人物个个都让我很敬佩又感动。站在舞台上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__年的感动中国的节目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核艇之父黄旭华;有的为了报答战友之情,日复一日地去战友的墓前,向战士们问好的陈俊贵;段爱平用自己所有的钱,给返底村建造了一座学校等等。

  在这些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刘盛兰。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地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七十多岁的时候,老伴就去世了,他成了孤寡老人。

  1998年,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求助的报道,从那时候开始,刘盛兰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给那些贫困的孩子。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捐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晨,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了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过一点点的肉,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被刘盛兰爷爷深深地打动了,我会向刘盛兰爷爷学习的,我会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看见盲人要过马路时,上去搀扶;在公交车上看见老人,主动让座等等。

感动中国观后感12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里面有许许多多社会上的好人。

  给我印像最深刻的是最美教师——张莉丽。她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她曾经抚养过一个残疾的孩……

  某天,一辆大型汽车上的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导致汽车朝着两个过马路的学生冲去。身后的张莉丽看到了这一幕,把身后两个准备过马路的学生往后一推,立刻扑向那两个马上要被撞的学生,用力一推,把两个学生推到了一边,自己却碾到了车下。在那一刻,她在学生的安全和自己的双腿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生的安全。

  接着,是主持人为她阅读颁奖词: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然后,那块石碑上就刻着七个醒目的红字:“冰雪为容玉作胎”,片刻宁静后,这七个大字便消失了,现在石碑上刻着的是她的名字。同时,两位小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来,一个人捧着鲜花,一个人端着奖杯。坐在轮椅上的张莉丽阿姨接过来,一手捧着鲜花,一手端着奖杯向观众挥手。

感动中国观后感13

  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迈步前进。

  当此之时,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用金牌来证明强大,但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争先的顽强拼搏精神,永远是振奋民族自信心的强大力量。此时此刻重提女排精神,不仅是因为过去五年里中国女排勇夺20__年世锦赛亚军、20__年世界杯冠军、20__年奥运会冠军、20__年大冠军杯冠军和20__年世锦赛季军,始终位列世界顶尖行列,更是因为女排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不断地丰富和扩充着自己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次世界杯,中国女排已经迎来七连胜,战胜了美国、巴西等主要争冠对手,距离卫冕又近了一步。但郎平和中国女排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对她们来说,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从零开始”,每一次比赛都要拼尽全力,惟其如此,才铸就了强大的中国女排和传承至今的女排精神。说到底,女排精神之所以为女排精神,最根本的正是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何时何地,中国女排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把为国争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赢要赢得光明磊落,就算输也永不放弃、超越自我,打出中国人的精气神来。美国队我们已经赢了,但世界杯还没有结束。中国女排,加油!

感动中国观后感14

  2月8日,20__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如约而至,全家人早早的守候在电视机旁,期待着这场年度精神盛典。

  年近古稀,依旧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扎根大山36年,三尺讲台教育大山两代人,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三进火场,被大火烧成炭人的平民英雄王峰、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的大国工匠李万君、绝地反击,比实力、拼意志、搏勇气,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放弃享受天伦之乐,远离繁华的都市生活,为救他人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拒绝物资高薪酬待遇依旧回国对,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是坚持、是信仰。

  在电视机前我的眼眶湿润了,榜样的事迹让每一个人都敬佩和动容。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洗礼、心灵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无论我们属于渺小、平凡还是崇高、伟大,那怕我们只是一滴露珠,也要拼命的游向大海,让生命变的更有意义、有价值。

感动中国观后感15

  今晚,我观看了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的颁奖典礼中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大家,感动中华儿女。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带领科学家团研究科学家于敏;已退休外交官、放弃在城市生活、到贵州山区支教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带领乡亲们启程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巨大奉献的赵久富;为灾区捐款不愿意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记清;为了自己儿子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唱歌、跳舞,付出了很多母爱陶艳波等。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艳波。

  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一起学习。因为有一次发高烧导致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能力。这给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很多的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她给儿子去学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就这样,陶艳波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母子一起学习。经过不断学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现在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回报帮助他们的人。

  看完这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应该做出对社会有用的事,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