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专题报告
2025-10-06 06:15:08 责编:小OO
文档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专题报告

1总论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约占整个锂电池制造成本8%左右,关键功用在于可逆地脱/嵌锂离子,是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在铜箔两侧,经过干燥、压制而成。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市占率目前稳定在80%以上。

天然石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人造石墨市场仍较分散。主要由各负极厂商产品定位带来价格以及市场的分层,从而造成格局相对分散且稳定的局面。目前来看负极材料市场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尚未走出绝对龙头,“三大”企业间无绝对差距,“四小”市占相近,追赶“三大”意愿强烈。

人造石墨负极工艺复杂,石墨化生产经验极其关键。人造石墨生产流程分为预处理、造粒、石墨化、筛分等步骤。其中造粒和石墨化环节体现企业竞争力。石墨化环节没有标准工艺,由于炉型、原料、产品不同,导致升降温工艺曲线不同,且上下层材料没法实时监控,时间周期长导致返工难,所以生产经验极其重要。

石墨化是人造石墨生产制备的关键环节,同时又是高能耗环节。石墨化本质是使用高温热处理(HTT)对原子重排及结构转变提供能量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电费在石墨化成本中占比高达60%,而石墨化成本在人造石墨负极制造成本中占55%,降低石墨化电耗是降本关键,因此国内石墨化产能多分布于低电价地区内蒙、四川等。

工艺选择是降本关键所在,箱式炉逐步应用,连续化可能是未来革新方向。从装炉方式角度来看,目前的主流是坩埚法,工艺成熟但有耗电量大、环保不友好等缺点,各负极企业逐步改用箱式炉,箱式炉较坩埚减少了40%-50%耗电量,环保友好,但工艺较难,所以目前仅少数头部企业具备稳定生产能力。从工艺运行方式来看,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连续式并无特定的装炉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无断电环节,产品经过一系列温区,实现连续石墨化,其优势是产品一致性高且大幅度降低耗电量,缩短生产周期,缺点在于石墨化程度低,目前主要应用于低端动力领域,量产技术还需突破。

供给端,由于2021年各地限产限电导致石墨化产能开工率低,供给紧缺,石墨化价格攀升。2020年石墨化产能有70万吨,2021年石墨化产能88万吨左右,全年石墨化产能仅增加18万吨左右。我们预计22年/23年石墨化产能为111/153万吨。需求端,我们预测22年/23年人造石墨出货量在79/104万吨,石墨化需求为87.8/115.6万吨。在中性假设下,22年/23年存在石墨化供需缺口,为-6.5/-8.4万吨;在保守假设下,石墨化缺口进一步拉大,供需缺口为-18.1/-23.7万吨。

为应对下游高增的需求以及原材料、石墨化价格上涨的压力,负极企业都在加快打造负极一体化项目,加速石墨化自供比例的提升。石墨化价格攀升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被企业不断提升的自供率抵消反转,单吨利润不降反升,从21年的单吨毛利率25%有望升至23年的36%以上,提升11pct左右。

石墨化自供率提升对企业毛利率提升效果显著。以21年为例,石墨化自加工成本0.66万元/吨,委外加工成本1.97万元/吨,用敏感性分析预测自供率的变化对石墨化加工费的影响。我们可得随着自供率上升带来人造石墨成本的下降使得毛利率逐渐上升,当自供率每提高25pct,单吨毛利率将提升8pct左右。

在下游需求高增的背景下,能耗双控导致供给端产能释放速度放缓。我们预计2022年、2023年石墨化供需缺口仍在,石墨化价格将维持高位。

2格局:人造石墨是主流,三大四小竞争激烈

2.1人造石墨性能更优,份额逐年提升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约占整个锂电池制造成本8%左右,关键功用在于可逆地脱/嵌锂离子,是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在铜箔两侧,经过干燥、压制而成。其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质可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碳材料可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种,是锂离子电池主要负极材料,其中人造石墨又可分为中间相炭微球和石墨碳纤维两类;非碳材料则有钛基材料、锡基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等四类。

人造石墨性能优于天然石墨,多用于动力电池。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因此人造石墨广泛应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电池和中高端消费锂电,天然石墨主要用于小型锂离子电池和一般用途的消费锂电。新兴的硅碳负极虽然理论容量较高,达400-4000mAh/g,充放电倍率也较高,但其安全性和循环使用寿命不高,且成本很高,在市场上还没能大规模供应。目前人造石墨占比79%,虽较去年有所下调,但仍保持高位,2021年人造石墨出货量55.7万吨,同比增长82.9%,略低于负极材料增速86.6%,主要原因系石墨化产能紧缺,价格高企,天然石墨混配人造石墨或成为负极厂商应对供货及成本压力短期内较好的解决方案。

人造石墨为市场主流,占比不断提升。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车高景气,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攀升,各种类型的负极材料占比也在动态调整中,人造石墨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稳定占据市场份额80%以上,天然石墨占比从2017年的25%下降至2021年的18%。

2.2负极三大四小,产品市场分层导致相对分散稳定,人造石墨竞争激烈

负极材料市场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70.5万吨,同比增长86.6%,头部公司凭借产品、客户、产能和成本等优势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其中“三大”贝特瑞占比24%、璞泰来占比15%,杉杉股份占比15%,加上“四小”尚太科技、中科电气、东莞凯金、翔丰华,CR7达88%。目前来看,负极环节尚未走出绝对龙头,“三大”企业间无绝对差距,“四小”市占相近,追赶“三大”意愿强烈。

近年来行业集中度相对稳定。在2019年至2021年之间,CR3由56.2%降至54%,CR5由80.3%下降至72.4%,CR10保持在92%的水平。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各负极厂商产品定位带来价格以及市场的分层,从而格局相对分散且稳定的局面。

市场分层明显,高端市场负极价格有优势。从石墨类型看,璞泰来、中科电气、尚太科技专注人造石墨,贝特瑞和翔丰华主攻天然石墨,同时贝特瑞的人造石墨市场份额也位于前列。从销售价格看,璞泰来、贝特瑞主要定位中高端市场,价格较高,尚太科技、东莞凯金、中科电气、翔丰华则偏中低端市场,价格相对较低。从客户来看,璞泰来主要占据高端消费电子和动力电池市场,海外占比高,客户包括LG、ATL、三星、宁德时代;贝特瑞主要方向在海外高端动力电池市场,客户包括松下、三星、LG、SKI等;中科电气客户在国内动力以及少量海外动力电池,比亚迪是其主要客户;尚太科技、东莞凯金主要客户来自宁德时代,翔丰华客户主要来自LG。

天然石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人造石墨市场仍较分散。2021年天然石墨的龙头企业贝特瑞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高达63%,行业第二翔丰华市场份额17%,二者之和80%,属于高度集中的行业;人造石墨市场份额较为分散,龙头企业江西紫宸(璞泰来)占比20%、杉杉股份 17%、贝特瑞14%,后续3家企业尚太科技、东莞凯金、星城石墨(中科电气)等的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在10%-12%区间,竞争激烈。

下游需求持续提升,负极厂商加速扩产。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突破350万辆,渗透率达13%,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500万辆,全球有望突破1000万辆。面对下游高增的市场需求,自2021年以来,各负极厂商相继发布扩产公告,积极布局一体化建设。

3工艺:流程复杂,石墨化成本高,箱式炉主流化,连续石墨化或是革新方向

3.1人造石墨工艺复杂,石墨化成本占比高

人造石墨工艺复杂,各家工艺路径选择不同。在人造石墨的加工制造过程中,从原料到最终成品,包含了十余个工序,整体流程较为复杂。归纳来说,整个制备流程可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预处理、造粒、石墨化、筛分包装。

造粒和石墨化是人造石墨制备的核心环节。预处理(破碎)和筛分环节工艺较为简单,各厂商间无明显差异,负极的壁垒环节在造粒和石墨化。在造粒环节,颗粒越小,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越好,但首次效率和压实密度越差,反之亦然,而合理的粒度分布可以提高负极的比容量。石墨化环节没有标准工艺,由于炉型、原料、产品不同,导致升降温工艺曲线不同,且上下层材料没法实时监控,时间周期长导致返工难,所以生产经验极其重要。

石墨化是人造石墨生产制备的关键环节,同时又是高能耗环节。石墨化是指是指非石墨质炭经高温热处理,转变成具有石墨三维规则有序结构的石墨质炭,高温需要2000℃以上的。最初起源于碳素制品行业,是生产石墨电极的必备工序。石墨化作用是为了提高炭材料的热、电传导性,提高炭材料的抗热震性和化学稳定性,使炭材料具有润滑性和抗磨性,提高炭材料纯度。

石墨化能耗高:使用高温热处理(HTT)对原子重排及结构转变提供能量,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电费在石墨化成本中占比高达60%,而石墨化成本在人造石墨负极制造成本中占55%,降低石墨化电耗是降本关键。另外,由于石墨化工艺相对、设备投资大、生产时间长,过去大部分厂商选择外协生产,但是目前一体化是提升成本竞争力的手段,多数负极厂商均加大在低电价地区布局一体化产能投放,提升自供比率。

石墨化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铺炉底、砌炉芯、负极材料前驱体及保温料体的装炉、送电、冷却、副产品石墨化焦的出炉、包装。一个周期一般要20-30天。但送电时间仅仅40~100小时。为了充分利用变压器,一台变压器会与几台炉子结合起,循环进行生产,一台通电、另外几台装炉冷却,以保证供电装置连续运行。

石墨化成本占比高,产能多分布于内蒙。石墨化生产周期和建设周期都较长,一般生产周期需要一个月左右,建设周期则至少需要一年至两年的时间,因此石墨化产能的释放周期较长。石墨化加工费用约占整个人造石墨负极制造总成本的55%,而电费又在石墨化成本中占比高达60%,因此降低石墨化电耗是降本关键。内蒙古地区由于单位电价相对低廉,是中国石墨化产能的重要集聚地,约占全国总产能的47%,剩余产能分布在四川、山西、云南等地区。各地能耗控制、环评压力、频繁限电及电费上涨等原因,使得石墨化产能释放及扩张均不及预期,企业开工率也受到一定,导致石墨化出现供需缺口,石墨化价格屡创新高。

3.2箱式炉逐步替代坩埚炉,连续石墨化或是未来革新方向

石墨化工序按生产的连续性区分,可分为间歇式生产与连续式生产两种。间歇石墨化是指石墨化过程中物料装炉后不移动,经过升温、石墨化、降温等过程后断电出炉,坩埚法和箱式法都是间歇式工艺。连续石墨化一般是指生产中没有断电的过程,石墨化的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温区,从而实现连续石墨化。目前工业石墨化炉都是电热炉,市场上广泛应用的石墨化加工设备主要包括艾奇逊石墨化炉、内热串接石墨化炉、箱体式石墨化炉这三种间歇式石墨化炉。

各家石墨化方式有差异,目前坩埚炉应用最多。不同负极材料企业产品有性能、价格、原材料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设备选用也不尽相同。尚太科技、凯金能源主要采用坩埚炉,璞泰来、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则在坩埚炉和箱式炉都有应用,山河智能主攻连续式,贝特瑞则对坩埚炉和连续式都有采用。

箱式炉较坩埚炉性能更优。坩埚炉工艺是将待加工的负极材料装填进一个个圆柱形坩埚中,再放入窖炉,在炉中间的空隙添加石油焦,坩埚法工艺难度较低,技术路线较为成熟,但缺点是能耗高,环保不友好;箱式炉是在坩埚炉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是将整个炉芯空间分成若干个等容积腔室,负极材料直接放置于石墨板材所围成的箱体空间中,对箱板的拼接精度要求比较高,装料难度也随之加大,但在单位装炉量、单位耗电量和环保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箱式炉逐步替代坩埚炉。由于箱式炉工艺的技术壁垒较高,行业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并规模化地应用。在头部企业的布局和引领下,箱式炉装炉方式正不断替代传统坩埚炉,渗透率不断提升。璞泰来是更迭炉型最快的企业,目前70%采用的是厢式炉,仅30%选用坩埚炉,其两大生产基地山东兴丰和内蒙古兴丰在改为箱式炉和坩埚炉混用方式之后,山东兴丰单体最大产能可达约19800吨/年,内蒙兴丰最大产能将达约61600吨/年,石墨化产能分别较技改前提升了37.5%和25%,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连续石墨化具有能耗、效率、成本等优势,或是未来革新方向。连续石墨化采用电阻或感应加热,可实现高温下连续式进料和出料。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工序简单、生产周期短。将装炉、通电、冷却、卸出等多道工序一体化,实现连续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缩短生产周期,人工减少;第二,热量利用率高,降低能耗。采用新的炉型结构和快速冷却装置,加快排料和冷却速度,在连续生产的状态下不存在间歇式的炉体蓄热损失,热量利用率提高。第三,污染物少,环境友好。简化了生产工序,且设置了排硫孔和排烟孔,避免污染物直接排放。但是,连续石墨化的问题在于,加热温度要低于坩埚炉和厢式炉,导致石墨化程度低,目前主要应用于低端动力领域,量产技术还需突破。

4供需:石墨化供给缺口仍在,一体化路线提升竞争优势

4.1石墨化供需敏感性分析

石墨化供给紧张价格攀升,人造石墨同步涨价。从石墨化价格看,21年因各地限产限电及能耗双控导致石墨化供给不足,加工费用攀升,2020年石墨化价格在1.3-1.5万元/吨,2021年8月份则达到2万元/吨,2021年末,进一步提升至2.5万元/吨。同时终端负极价格,从21年初的4.2万元/吨攀升至12月5万元/吨。

石墨化供给端:2021年8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仍有8个省(区)为一级预警(形势十分严峻),5个省(区)为二级预警(形势比较严峻),地方开始出现限电限产导向。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严格制定各省能源双控指标,国家层面预留一定指标;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以及完善管理考核制度等,各地高能耗产能收到的影响加剧。

全球范围,2020年石墨化产能70万吨,2021年石墨化产能88万吨左右,全年石墨化产能增加18万吨左右。我们预计22年和23年石墨化产能分别为111万吨、153万吨。我们用保守、中性、乐观情况下的不同开工率进行场景分析测算。

石墨化供给端:保守情况下今后两年石墨化开工率在60%;中性假设下开工率在70%,乐观情况下开工率在80%,得出22年、23年石墨化有效产能在保守假设下为70/92万吨;在中性假设下为81/107万吨;在乐观假设下为93/122万吨。

石墨化需求端:动力、储能和消费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带来负极及石墨化需求高增,根据负极材料需求与出货量对比,我们得到其存在1.3-1.5系数关系,人造石墨出货量占比在80%左右,由此我们测算出22年/23年人造石墨出货量在79/104万吨。目前石墨化收率在90%左右,22年/23年石墨化需求在87.8/115.6万吨左右。

由此,在中性假设下,22年、23年存在石墨化缺口,分别为-6.5/-8.4万吨,在保守假设下,石墨化缺口进一步拉大,供需缺口分别为-18.1/-23.7万吨。石墨化产能多集中在内蒙四川等低电价地区,而能耗双控导致开工率短时间内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为应对下游高增的需求,各企业加快石墨化产能建设,但能评审批难度加大影响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进度,我们认为未来两年石墨化产能仍然存在硬性缺口可能性。

4.2一体化布局自供率提升25pct毛利率提升8pct

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由于石墨化与前后端工序相较,且石墨化工序固定资产投资大、耗时长,因此行业内较多采用委外加工的方式。伴随能耗双控的出台,电费上涨,石墨化加工费不断上涨导致石墨化委外加工成本逐步攀升。为应对下游高增的需求以及原材料、石墨化价格上涨的压力,负极企业都在加快打造负极一体化项目,加速石墨化自供比例的提升。

石墨化价格攀升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被企业不断提升的自供率抵消反转,单吨利润不降反升,2023年行业毛利率预计或将达到36%。假设21年/22年/23年石墨化委外加工价格分别为1.97/2.5/2.65万元/吨(21年为全年行业委外加工均价); 自加工成本为0.66/0./0.6万元/吨,直接材料为1.15/1.35/1.35万元/吨,中端人造石墨价格4.42/5/5.3万元/吨;自供率我们选取头部企业平均石墨化自供率:2021年55%、2022年/2023年预测65%/75%。根据测算,随着负极企业自供率的不断提升,委外加工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抵消反转,单吨利润不降反升,从21年的单吨毛利率25%有望升至23年的36%以上,提升11pct左右。如若在价格及管理方面进行精细化运营,负极企业单吨利润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建立石墨化加工配套产能,完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链将成为趋势。

石墨化自供率提升对企业毛利率提升效果显著。以21年为例,石墨化自加工成本0.66万元/吨,委外加工成本1.97万元/吨,用敏感性分析预测自供率的变化对石墨化加工费的影响。我们可得随着自供率上升带来人造石墨成本的下降使得毛利率逐渐上升,当自供率每提高25pct,单吨毛利率将提升8pct左右。

5重点公司分析

5.1 璞泰来:石墨化自供率高,单吨盈利能力强

产能持续扩张,高自供率增加盈利空间。随着公司内蒙兴丰年产5万吨石墨化项目投产,公司石墨化产能将达到12万吨,预计2022年负极产品出货量达到16-17万吨,石墨化自供率达到75%。加之四川紫宸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和石墨化一体化项目的投建,石墨化产能2023年有望达22万吨,自供率超85%。随着负极出货量提升以及石墨化自供比率上升,叠加公司石墨化工艺处在行业领先水平,成本控制优势明显,预计2022年负极材料单吨净利在1.1-1.2万/吨左右。

公司业务相互协同,一体化优势显著。公司作为人造石墨行业龙头企业,负极材料业务已形成从原料针状焦的供应、前工序造粒、石墨化加工、碳化包覆到负极材料产成品的一体化负极材料产业链布局。公司涂覆隔膜业务覆盖了基膜与涂覆材料的自产,实现了涂覆加工工艺与锂电隔膜涂布设备业务的协同,更有利于对成本的把控,提升生产效率。

5.2 中科电气:强势扩产,一体化布局迈向一线

产能扩张强势,未来1-2年规模接近一线梯队。公司目前拥有贵州格瑞特、四川集能新材料和湖南星城三大产能基地,已规划产能34.2万吨,2021年底公司负极材料产能达9.2万吨,2022年将释放包括湖南长沙5万吨、云南曲靖5万吨,贵州贵安6.5万吨在内的负极材料及石墨化产能,2022年底可达25.7万吨,全年有效产能达14万吨左右,产能强势扩张,规模接近第一梯队。今年一季度仍然处于满产满销状态,随着3月底石墨化产能的释放,二季度供应压力开始下降,业绩也将迎来爆发增长。

2022年自供率大幅度提升。随着贵州、四川等地石墨化产能逐步释放,公司负极产品自供比率将大幅提升,预计22年/23年自供比率将达到67%/76%,有效降低人造石墨产品成本,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聚焦国内核心客户,渗透海外大客户。公司深度绑定国内核心动力电池企业,包括 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2019年成功切入海外客户SKI,逐步渗透海外市场。

5.3贝特瑞:人造石墨加速上量,硅基负极技术领先

天然石墨稳居首位,人造石墨加速上量。公司多年负极出货量全球第一,天然石墨市占率超60%。目前公司正大力发展人造石墨,2021年公司人造石墨产量7.9万吨,市占率14%,随着公司5万吨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年产七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一体化的投产,人造石墨产能加速释放。

硅碳负极技术领先,享先发优势。作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拥有硅基负极产能3000吨,随着公司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的投建,有助于增强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特斯拉主导的4680圆柱电池采用硅基负极,将带动硅基负极需求,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5.4 杉杉股份:老牌厂商,自供率+技术优势稳固市场地位

负极老牌厂商,自供率稳步提升,盈利能力凸显。公司作为负极材料领域老牌厂商,在过去的几年间,人造石墨产能一直位居行业前列,但产能利用率稍显不足,在下游需求高增的背景下,公司人造石墨产能利用率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加快石墨化产能扩张,打开降本空间,预计2023年自供比例达到65%,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工艺+技术行业领先。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使用厢式炉的企业,在负极制造环节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在新型负极材料研发方面,杉杉在硅基负极材料的专利超过40项,属于国内第一梯队。

5.5 翔丰华:人造/天然石墨双轮驱动,产能稳步提升

公司目前拥有人造石墨产能3.5万吨,天然石墨3.5万吨。2021年公司发布高端人造石墨扩产计划,预计22年/23年人造石墨产能达到6/9万吨,同时,为应对高增的石墨化加工成本,公司加快石墨化产能建设,预计2023年石墨化产能将达到4.5万吨,自供比率达成5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