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对哲学的思考
2025-10-06 06:13:51 责编:小OO
文档
我对哲学的一点理解

人生在世,从一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从婴儿时期对父母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到幼儿时期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再到青年时期我们开始思考亲情,爱情,友情;到“弱冠”之际我们又对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产生了思考;再到“而立”之年,我们恐怕又会对之前所思考的问题一个一个全部推翻,重新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惑”之际,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观念,并在今后,始终坚持这种观念生活,学习,工作。

可见,我们一生都在思考,思考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细细想一想,抛开工作、学习中具体的学科问题之外,我们思考的是什么?

一、哲学是什么

我们抛开具体学科问题之外所思考的,恐怕还是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身边的人?这是人生中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也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的哲学就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为基础,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最终到达每个人思想充实、道德品行健康的学问。

对大多数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也许会有人能谈上几句自己的理解,但哲学是什么?恐怕还真没几个人说的准,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的。可以说,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像1+1一样,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说他简单,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使用语言,文字之初,就已经存在;说他复杂是因为自从他出现,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

我认为哲学是与人相关的,哲学之迷就是人之谜,人是哲学的核心,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本质。而人一生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应该是:1、对世界的追问,探寻世界到底是什么?这里的世界并不仅仅是咱们所见的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世界。以及世界的起源,现状及未来。2、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就是探寻我们人生在世到底为什么活,怎样活。哲学脱离人生,也就不叫哲学;人生要是没有了哲学,人生也是盲目的。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生活中的磨难,处理人生中的问题之学。

二、我对几种主义的理解以及思考

“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不能说我国古代没有哲学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跟近现代西方的哲学相比较,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于我国人的生活、工作产生了不可泯灭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儒家认为现实世界最重要,也强调“学习和实践”,“对未知的鬼神领域敬而远之”,自己要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品性的重要性依次从高到低,前面高级,后面次之,个人要量力和尽力而为。讲人生必须追求“仁”,不行就先求“义”,还是不行就先求“礼”,先求“智”,最差情况也要求个“信”。认为管理者要以表率教化的方式来管理社会,而个人也要追求道德来完美自身。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追求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恭”:恭敬、谦让。“宽”:宽容、心胸宽厚且宽广。“信”:诚实、不虚假。“敏”:理智、理性的思维头脑。“惠”:拥有大知识,做事中和、不极端。

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孟子,他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伦,天人关系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有:尽心、养性、事天、立命。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还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看出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以修自身的品德为出发点,并对此处的品德做了规定。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对封建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统治基础。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所以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其说儒家思想更重视对“仁”的培养,更不如说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最好的工具。从隋朝正式实行科举制以来,一直考的科目就是四书五经,正是这些儒家思想,学子们含辛茹苦,十年寒窗,学的正是这些儒家思想,考的上的公民自然成为了国家机器的一份子,有所学的治世;而没有考上功名的,所学的也是符合国家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这样一来,国家稳定,民众稳定。所以,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最大的功劳是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对于人的自由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过多人出与本性的欲望。

(二)佛家思想

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有佛性,都能解悟成佛”,但已成佛的只能对未成佛的进行教导和点拨,却无法取代个人的修行和悟性,不信佛的人不会被佛主另加惩罚,只是自己在世俗红尘痛苦轮回而已,是一种不关心现实世界,追求内心澄静的出世思想。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并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佛教思想主要是对个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佛教的“轮回说”,其实是对个人的修养、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在今生中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即使这一世没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世或者是自己的子孙后代。这种思想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让人们不要计较这一世的功过得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只要一心向佛,一心做好事,总会得到一个善果。这很好的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问题,让大多数人们不做坏事,多为别人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家的统治。(三)道家思想

道家与佛教类似,但要求得的不是内心的解悟成佛,而是“领悟大道,让自己的行为在自然世界中自由而合乎天道”,这个“道”又与儒家的最高目标“道”相似,强调最重要的过程与佛家一样也是个人的修行和悟性。

老子有“三宝”: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慈”一方面表现出博大,从容的胸襟,另一方面也是指对人做事情不可过满过溢,要保留有一定的余地。从大的方面来讲,“慈”是与万事万物,与天与地融为一体,也体现了一种“道”的精神;从小的个人的方面来讲,对周围的人有慈爱之心,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是俭。俭就是对待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俭”应该是一种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现在社会人们都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房子要住大房子,车要开豪华车,吃要吃山珍野味,玩要玩得过瘾刺激等等。所以人类越来越注重肉体的满足,而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所以说很多人无法独处,享受不了静坐。如果我们能将自身简单化,既有物质生活的简单化,又有心理的简单化,少一点贪嗔痴念,那我们就会少很多的痛苦和烦恼,会有一个比较幸福的人生。

三是不为天下先。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的。往往是争先者,虽然这些人极其聪明,但耐不住寂寞,在事情成形成势之前就盲目行动,导致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失了性命。“不敢为天下先”绝不能狭隘地认为是“打出头鸟”,而是做事情要审时度势,要有耐心。“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道家所讲的“道”,我个人认为还是世界上一切客观规律,整个道家思想应该也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一定要符合“道”,要顺应天意,不要逆天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去的真正的成功。

(四)马克思主义

主义信奉“辨证唯物世界观”,强调“学习和实践”,追求一种没有奴隶剥削、封建压迫、资本榨取的理想大同世界,要为全世界人民的“”而努力,而的对象不是是否信奉主义的个人,而是受奴隶剥削、封建压迫、资本榨取的整个阶层,对不信奉自己的人仅仅是不能入党或已入党就开除而已,信仰以外的人仍然可以是自己要的阶层中的一员;而这种过程主要是通过思想争取和阶级斗争来实现。

我个人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对我的生活影响最大。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普遍联系”这部分的内容让我在生活,学习上收获颇丰。我现在看问题会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跟很多内容联系起来,从事物的一个角度出发,找到尽可能多与此事物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考虑,尽可能的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明白。

三、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个人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不仅仅因为我们的脸就是一个苦字,我还认为,既然自然选择了我们人类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高等的动物,那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是来享福的,或者说我们原本的目的不是来享福的。我们既然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动物,我们具有任何其他动物都没有的优势,我们就应该承受别的动物所不用承受的痛苦,比如说:我们适应环境能力很差,冬天要穿的很多,夏天要穿的很凉爽;我们被法律、道德了很多的自由。我们不能够在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我们不能随意杀人等等,都是我们作为最高级生物所受的苦。也正是因为,我们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我们才会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衣食住行得不到满足,夫妻之间的争吵,领导的批评甚至因为停电所带来的不便,都可以使我们郁闷,生气。这也是我们作为高级生物所必须承受的苦。但是我认为最让人苦恼的还是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恐怕比弹指一挥间还要短暂,但是几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那么长,那么让人留恋。我们害怕“死亡”,苦恼我们一旦“死亡”就无法享受物质对肉体的满足,就无法享受思想的乐趣。这也是让人类最苦恼的一个问题。

对于整个世界我也有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我认为细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令人恐怖的物种。地球已经形成46亿年,多细胞生物生物也已在5-10亿年前出现,可是在多细胞生物产生之前,地球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能否认这这30亿年之间地球什么也没有,有可能细菌早已生活在地球之上。细菌的存活能力极强,繁衍方式是靠自我复制,比人要简单得多,顽强得多。细菌也有可能有自我意识,脑细胞聚一起释放电讯号、化学讯号。细菌也有可能聚在一起产生自我意识,并进化,30亿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细菌进化到一个比较完备的状态。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有可能是细菌的文明,我们有可能被细菌所奴役,我们的生死都是细菌所控制的,如果我们不完全破坏细菌(其实我们也做不到,历史上各种新型病毒的产生;我们也只能简单的杀死某些细菌,但不会杀死所有细菌,因为我们也要依靠细菌维持我们人的存活),细菌就不会关心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文明;一旦让细菌意识到我们的存在威胁到细菌文明的延续,他们就有可能把我们消灭。

我个人比较相信佛家的学说,相信因果论,相信人有轮回。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做善事,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相信这一世多做好事,会对我的下一世或者我的子孙后代有好的影响。并且我还认为,我这一生的任务,就是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进步一些。我们不能够总想和别人相比较,我们应该多和自己比较,只要今天的我努力过,相对于昨天的我有一丝进步,就可以让我满足,不会让我得到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就这两个观点指导我的生活、工作,前者让我多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后者让我多读书,多掌握知识。

任何学科研究到最尖端,最深奥的部分都会与哲学产生高密切度的联系。甚至有时候会发现,很多科学的最新成果,其实哲学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解决了。这就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思考,我认为学好哲学是很必要的,不仅仅规范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给我提供了科研的思路,更重要的是给了我思想,给了我智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