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题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2025-10-06 06:15:10 责编:小OO
文档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考试题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设计题。试题类型举例附后。各种题型所占的大致比例为:填空题10%、简答题30%、论述题15%、设计题45%。

试题类型与规范解答举例

一、试题类型

1.填空题

(1)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               、               、                。

2.简答题

(1)进入音乐思维迁移环节有哪四种情况?

3.论述题

(1)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4.活动方案设计题    

 为中班歌曲“大灰熊”(歌曲见教材第页)设计一个系列活动方案。

二、规范解答

1.填空题

(1)答:( 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2.简答题

(1)答:歌曲的动作表演与歌唱活动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舞曲的动作表演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器乐曲的动作表演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身体打击乐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

3.论述题

(1)答:①节奏: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②旋律:声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跳进与级进。③音色:日常音色、打击乐音色、人声、乐器音色。④速度:快与慢;渐快与渐慢。⑤织体:打击乐、舞蹈中声音的多层次;有伴奏无伴奏比较;声音厚薄比较;多声部歌唱。⑥力度:轻与重;渐强与渐弱。⑦结构:模仿句;重复句;喊答句;主副歌;三段体、回旋曲;引子。⑧风格: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4.活动方案设计题

无标准答案,酌情评分。要求是一个系列活动方案(至少两个活动)。具体要求:(1)每个活动方案应包含:活动名称及适合的年龄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部分。(2)活动目标从幼儿角度进行表述,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表述准确。(3)活动目标表述的维度应该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4)活动过程应该围绕活动目标展开。

参(电大在线本课程的IP课件中有此案例):

中班歌唱教学“大灰熊”的活动设计

设计者:王秀萍

这是一首表达轻重情绪的故事歌曲,短短三句旋律把大灰熊睡懒觉、小朋友轻轻进来、大灰熊醒来发怒的戏剧性冲突表现得很到位。如果能让幼儿体会到故事内涵的这种轻重冲突情境,那么让幼儿用声音表现这种轻重就显得水到渠成。

还原手段

手段一:看图说话。出示四张图片,进行看图说话的活动。四张图片的内容如下:第一张,一只大灰熊睡在有树的山洞里。第二张,两个小朋友轻轻地走进山洞。第三张,一个小朋友去碰了一下大灰熊,大灰熊睁开了一只眼睛。第四张,大灰熊彻底醒来,发怒了。

手段二:动作表现。第一句:扮演大灰熊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第二句:扮演小朋友轻轻走路。第三句:前半句,小朋友用手轻轻碰了一下大灰熊;后半句,大灰熊站起来发怒了。

最终走向歌唱

歌曲“大灰熊”的含义是用嗓音去表现这个角色的情感。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最后,幼儿不能还沉浸在身体动作的表演中,而是去掉大部分身体动作表演,只保留像大灰熊生气这样无法去掉的动作,转向嗓音的表现。这种转向时经验还原幼儿园歌唱教学所关注的。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大灰熊”故事中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的理由,并能合乐地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

2.了解前奏、间奏部分等待而歌唱部分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状态。

3.体验戏剧性表演的愉悦,并学习戏剧性表演的情绪克制。

活动准备

1.四张图片。

2.“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看图说话 + 身体动作的还原活动

(1)呈现四张图片,请幼儿说说,每张图片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总结幼儿所描述的故事。

(图片排列要求:第一张一行,第二张一行,第三、四张并列一行,共三行。)

(2)请个别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来表演这个故事。

请三个幼儿(一个大灰熊,两个小朋友)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

再请另外三个幼儿表演一次。

(3)请全体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演这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表演大灰熊,其余全部扮演小朋友,最后其中一个小朋友去摇醒大灰熊。

全体小朋友表演大灰熊,老师表演小朋友并做摇醒动作,表示摇醒所有大灰熊。

全体幼儿既扮演大灰熊又扮演小朋友。

(教师提醒扮演大灰熊过分兴奋的幼儿:不是所有愤怒都需要大喊大叫的,没有声音,握紧双拳抖动也是很好的表现愤怒的动作。)

2.在教师指挥下配上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教师清唱歌曲“大灰熊”,请幼儿跟着歌声表演。

(2)放“大灰熊”伴奏带,请幼儿跟着音乐表演。

①教师:现在老师放着音乐来唱歌,这个音乐有前奏、有间奏,在前奏与间奏的地方,小朋友不表演只是准备,老师歌唱的地方才是小朋友表演的地方。

②教师用指挥手势表达前奏与间奏,请幼儿等待,歌唱部分用指挥手势请幼儿表演。

③提出幼儿表演过程中不够规范的地方。

④教师与幼儿配合再表演一次。

3.请幼儿边哼唱边合音乐边表演

(1)教师带领幼儿按节奏韵律念1-2遍歌词。

(2)教师:现在老师不唱了,只是用指挥动作提醒你们什么时候是前奏、什么时候歌唱、什么时候是间奏。你们一边唱着歌一边表演。

(3)幼儿边唱边表演。

(在这里幼儿的唱不是主要的,对幼儿是否记住歌词没有要求。要求幼儿唱,只是因为结合唱才能更好地感受前奏、间奏、歌唱的音乐结构状态。)

活动延伸

    这次活动以后,在日常生活环节经常播放“大灰熊”的音乐。

第二课时  嗓音表现活动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自如合乐地表现轻重。

2.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对前奏、歌唱、间奏、歌唱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的理解。

3.表现出用嗓音去表现故事中角色情感的倾向与愿望。

活动准备

“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合着“大灰熊”伴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1)跟着音乐、看着教师指挥,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根据伴奏与教师的歌唱,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清唱“大灰熊”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伴奏带唱一遍歌曲。

(2)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清唱一遍歌曲,在歌唱的时候能不做动作就不做动作。

(3)教师清唱示范“大灰熊”歌曲的轻重表现,并提出观察任务。

  ①教师:老师现在唱一遍歌曲,请小朋友听听老师唱的时候,哪个地方唱得特别重,哪个地方唱得特别轻?

  ②幼儿回答最后一句特别重,第二句特别轻后,教师追问:最后一句的哪几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哪几个字特别轻。

  (最后一句“发怒”两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非常非常轻”特别轻)

(4)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像老师这样来唱一遍。

(5)教师提出歌唱的要求。

教师:我们小朋友很会用身体动作讲“大灰熊”的故事,但是,唱“大灰熊”歌曲的意思就是用喉咙讲故事。用喉咙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做很多动作,更不能做动作做到连唱歌都忘记了。

(6)请幼儿只用喉咙讲故事。

教师:现在我们好像要用歌声讲“大灰熊”的故事,给隔壁的小朋友听,他们看不见我们,只听我们的声音。这样,我们做很大的动作有没有用呢?好,我们用声音来讲这个故事,试一试。

3.合伴奏带歌唱“大灰熊”

(1)请幼儿注意观察教师的指挥。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对声音讲故事的理解状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