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道家五种养生法
2025-10-06 06:11:38 责编:小OO
文档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刘玉贤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2)“断缘”。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4)“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邀认为“多欲则志昏。”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肴》)(5)“真观”。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6)“泰定”。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则致“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即能“生慧”、“自明”。(7)“得道”。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的道教养神之道的最佳境界。司马承祯在另一本著作《天隐子》中又将的具体方法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过程。《坐忘论》的“七阶”和《天隐子》中的“五渐”,使清静无为的养心之道趋于完美和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徒养生的共同遵经。如稍后的著名道士吴药撰《守神》篇专论此道。金代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见性、清心寡欲、“澄心定义,抱元守一”为内修的“真功”。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在渴见成吉思汗时所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的卫生之道,主要就是清心寡欲,固守精神”的养神之道。

二、养气之道

  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六朝隋唐的服气经》、《延陵君修养大略》等道书中,专指“服气”一类的养生术。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或者说是包括三个部分,均来自于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气”、“后天之精气”。道教徒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贡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悉”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峋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服气是在意念指导下的吐故纳新,吐故为口吐浊气,纳新为纳清气。纳新有服六戌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吐故气,汉以前有吹、峋、呼三种墓本方法。吹是吹出凉气;响是呵气;呼是呼出体内浊气。汉代以后发展为吹、呼、呵、嘘、洒六种方法。南北朝时道士兼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论》立此“六字气诀”日:“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啼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洒以解极。”并与五脏结合起来以治病,“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隔胀满,嘘气出之;脾胜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胸闷,嗡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服气之道要求气息均应轻缓而深长,符合《庄子·大宗师》提出的“其息深深”之度。服气之始,先行导引、按摩、叩齿、咽津;服气过程分为调气、淘气、咽气、散气、委气、闭气等诸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之时,“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交颇气,“善用气者,嘘水,水为之递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亏起;嘘蛇地,蛇地蟠而不能去。”(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道,乃道教徒常修大功,月成大果者均善此道。服气法锻炼人体内、外环境间气,而道翻更注重人体自身气的养生,由此而提出“去气”、“胎息”之道。行气乃服气之继续,是气体进入人体后的。当外气进入人体后,在主观意念的诱导下,循“小周天”、“大擂天”运行,作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可赶疏经通络、活血行气之功,并可以此治疗疾病。《养性延命录》中即专列《服气疗病》篇以论行气治病之道。胎息法是道教养气之道的最佳境界,《庄子.大宗师》要求以踵呼吸,《抱朴子·释滞篇》则主张鼻无出入之气,“以鸿毛盖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因此功“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故命名日“胎息”。道书中有关资料颇多,如《服气经》、《服气精义经》、《尹真人服元气法》、《张果先生服气法》、《墨子闭气行气法》、《赤松子服气法》、《太息经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高上玉皇胎息经》等。有关更是不可胜数。

  三、养精之道

  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即存有关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冶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尧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阴方二十卷,__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家百八十六卷。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而为之节文。《传》日:‘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房中者古所谓阴道者也,其中一部分是讲摄精固气,节欲保真、房中禁忌、正当交接方法的性卫生知识,开了世界性卫生知识之先河。它主张人们注意房事健身之道,平时宜节制性欲,否则为害非浅,甚则把纵欲比作“利刃”、“鸿毒”如有不慎,易招杀身之祸。基于上述观点,战国方士创立“房中术”,作为养生方法之一。《太平经》详尽介绍了正当交合的性卫生知识,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受孕的条件、方法、过程以及不孕不育的病因,以宝精为养生之要,并讨论了存思符篆、八卦还精治病之法。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中术列为道教徒方法之一。《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为养生之要。《抱朴子》也说“或以补救损伤,或以攻治重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释滞篇》)。如果不懂房中要术,“虽服名药,亦不得长生”,因而,“求志不死者,宜勤行求之”(《释滞篇》),“或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极言篇》)。“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微旨篇》)。并载有与现存房中书《玄女经》、《素女经》同名的书籍。

  房中术在正统的儒家和出世的佛教看来是淫秽之术。现存与房中术有关的《素女经》、《玉房秘诀》中,大量存有类似性爱文字的说明。因此,北魏时寇谦之在新成立的天师道中即将房中术排斥在养生方法之外。但作为节欲的养生思想,至今仍为人们常持的长寿之道。

四、养形之道

  道教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仁要包括导引、按摩、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共.扣尤以引为最重要。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祖国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叩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休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中人用以养神调气之正道”,“引血气之流通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白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痰、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祛烦,从而能“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从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地出土的医学资料中,即有“导引图”,绘有导引姿势图40余种。《黄帝内经》中总结当时行之有效的五种治疗措施中就包括“导引按跷”。可见养形之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庄子·刻意》中有“熊经鸟申”两种方法。被傅勤家称为“继承道家之极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又增有“鬼浴猿蹊,鹤视虎顾”四种。汉末方士华佗据《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理论和《淮南子》中的“六禽戏”,结合自己平日的观察和实践,制定了祖国医学史上颇为有名的“五禽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其弟子吴晋“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后汉书·方术列传》)。《抱朴子》中又有龙导、虎引、燕飞、龟咽、蛇屈、兔惊、猿据、天俯、地伸等动作记载。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部分,介绍不少成套的动功,如狼踞、鹤视左右、顿踵、叉手、伸足、慰眼、按目、引耳、发举、摩面、乾浴、托头仰手、挽弓等,陶还编有《导引养生图》一卷,“图分三十六势,如鸿鹤徘徊,鸳鸯敢羽之类,各绘像于其上”(晃公武《群斋读书志》)。隋朝巢元方等所辑医1}《诸病源候论》中列有导引治疗法260余条。孙思邀 《摄生枕中方》、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中多及导引、按摩等养形之道。《云笈七签》集道教养形之精华而盛行于世,编有《太清导引养生经》、《王子乔导引法》、《云签导引法》等导引专书。隋唐以至近代所出的以柔为主的锻炼方法,如八段锦、八卦拳、易筋经、太极拳、慢行百步法、大成拳、武当剑等,均祖道教养形之道。道教武术在武林中独树一枝,佛有少林,道有武当,宋代武当派祖师张三丰以内家拳和武当剑显名一于世。

  养形之道与养神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的两类主要内容,两者是辨证统一的道教养形之道比较恰当地处理了两者的辨证关系。养形之始,须先养神蓄精以做准备;养神之中,须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养形功中,要求精神集中、专一,达到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的境界。意念、呼吸、形体运动三者的高度统一,是道教养形之道的一大特色。

五、养食之道

  道教的养食之道包括食气辟谷功、外丹和鼓漱功等。

  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止绝臭秽,体粮清肠”(《抱朴子》)。于是便继承了秦汉方士创建的在当时十分盛行的食气辟谷功,以少饮少食甚则不饮不食免遭食物对胃肠的栽伤。《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凤饮露”,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却谷食气”篇,亦即“食气辟谷功”。辟谷是不吃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练功者在服气的基础之上,由一日三餐减至二餐、一餐,适应一个阶段后,渐至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食一些辅助食物,如石苇、白术、山药,黄精、巨胜、云芬、花生、大枣、板栗、核桃等。这些食物在祖国医学中多作药用,为补益气血之佳品,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收录,如“却芥食气”篇中Up有“却谷者食石节”的记载。《太平经》已始提侣此功的锻炼,《抱朴子》中论述更加洋尽。《抱朴子·杂应篇》日:“其服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以甘草、防风、觅实之属许十种捣为散,先服三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等。汉武帝赏识的第一个方士李少君,曾会过安期生神仙,安期生授他食用大如瓜之枣。他应见汉武帝时,开口便讲“灶帝辟谷却老方”,说黄帝成仙便因于此。晋时王质在石室山中的石室巧遇仙人,仙人“以物如枣核与质,令咽其汁”,不知不觉已过了数百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书中的辟谷方剂约百十种,皆为食疗食养之良方,现仍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家庭医学中,确有不可估及之良效,已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接受和喜欢。

  辟谷食气功盛行于唐晋之际,为道教徒个人所恃。后为道、儒、释、医、民间和武术六大家所继承,而尤以道教练功者最多,所臻功效亦最佳在《新唐书》、《旧唐书》、《道藏》等书籍中,记载了许多辟谷派。但自道教丛林兴起后,则鲜有复蹈者。辟谷时服用辅助食物实际上属于道教的服饵功,另一重要部分即是外丹,亦即人们常说的炼丹术。炼丹术首创于西汉方士。现存最早的炼丹术专著是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借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周易》艾象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被后世奉为“丹经王”魏晋时此术甚盛,甚则封建士大夫阶层亦竟相服用当时著名的“五石散”。《抱朴子·内篇》中列“金石”、“仙药”和“黄白”三卷。唐代时由于皇族与老子的联宗,炼丹术更臻于高峰,孙思邀既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又是赫赫有名的炼丹大师。它如陈少微及其著作《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张果及其著作《丹砂经》等,对后世的炼丹药物和炼丹方术都有很大影响。南宋以后,全真道皆主内丹,外丹术便逐渐衰落下来。鼓漱功是进十口必做的基本功,隋唐以后盛行于世。它包括叩齿、搅乱鼓漱和咽唾几个连续过程。《千金方》日:“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楷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口,齿即牢密。”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亦说:“睡醒时即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实际上,叩齿功不仅在晨起时做,午餐、晚餐后都应做一次,姿势站、坐、卧均可,每次约叩48次,此即叩齿阶段,有坚齿益精之效。叩后用舌沿牙齿的外上、外下、里上、里下依次轻轻转搅九圈,此阶段为搅舌。将搅舌所分泌的唾液在口中漱九次,清洗口腔内部,即为鼓漱阶段。然后将口水分九次慢慢咽下,此即咽唾阶段。此法《后汉书·玉真传》中称为“胎食之方”。孙思邀《千金方》还说:“人当朝口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油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门,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日练精。”《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方:“一吸便提,气口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久久行之,却病延年。”这就是养生学中颇为有名的“十六锭金功”,后世《尹真人客阳殿问答编》中收载并详加阐述鼓漱咽律功得到古代医家和养生家的首肯并加以实践。明代名医王蔡、龚廷贤,清代名医程国彭等均认为是养生之良方。明代高浓所著《养生八笺》中详尽地介绍了鼓漱功的过程后指出其功效日:“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疾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并认为以漱津涂面可以使人美容:rc征口静坐闭目,凝神存养,神气冲瞻,自内达外,以两手搓热,拂面七次,仍以漱津涂面,搓拂数次。行之半月,则皮肤光润,容悦泽,大过寻常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此功确能保护牙齿,清洁口腔,杀菌清毒,促进唾液的分泌,加强消化功能,保护咀咬肌的正常功能。故此法被普遍作为牙齿保健功、口腔医疗保健流传后世,至今仍有人以此养生保健。

六、内丹之道?

  唐末以后,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内丹之说,始1:隋代苏玄郎,但由于为外丹和服气等所掩盖。起初,只是在胎息的基础上稍加意念引导而已,尚末显现出较其它养生方法的优越性。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活动,外丹、服气和符篆均不能实现道教所追求的长生成仙的目的,于是大批有名望的道七转向演习这种早已有一定基础的内丹之术。内丹之道有相当高深和系统的理论落础,它几乎吸收了中国古代所有人体科学的学说和其它学说组织其理论体系。内丹之道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念出发,以取类比象的方法为说理方式,外究天地万物生成之源及其外显现象,比附于人体变幻莫测的生命现象,把人体比作一个外丹术中的鼎炉,以机体精气神生命三宝为内炼的药材,循行一定的经络即所谓的“大周天”和“小周天”,经过一定的逆天地—生命生成之序的步骤炼精气神返本归原,与天地融为一体,精气神凝聚而成“类如鸡子”形的“圣胎”。圣胎又称丹珠或金丹,一旦丹成,则突破凡与圣、生与死、仙与俗之间的界限,此所谓“结金丹,九转后,自有神通”,即可“赴蟠桃,永续长生,达到夭无圆缺、人无生死、无饥无饿、无染无污、无欲无色、来去纵横如意,“寿活千岁,童颜不老年”的理想境界。五代时人陈转老祖著《无极图》、《步旨玄篇》系统阐述金丹大道。《无极图》共分五圈,完整地阐述了内丹的全部过程,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元无极四段功夫,被后世奉为“真长生之秘诀”。宋元以来,内丹术大为盛行。张伯端被奉为南派祖师,王(重阳)被尊为北派祖师,到清代又出现了所谓陆潜虚的东派和李涵虚的西派。北宋以后形成的北宗主张性命双修,认为“性命和合,同为一体”,“性命要两投”、“性命是阴阳”等,把兼修性命作为“结丹出神”的条件。南宗祖师张伯端则集内丹养生理论之大成,著《悟真篇》,讲求内丹的方法及其妙用,“盖天仙除余丹大道,则余无他术”(《悟真篇注释》)。内丹之道,未达道教所期望成仙之目的,但确能祛疾轻身乃至延龄至百岁,起到养生长寿的作用。实际上,内丹是养神、养气、养精等养生法的高度统一,集中了其它养生方法的优点,是道教养生之道的址上乘功夫。前面提及的胎息功,后来便发展成为内丹术之一。

七、符箓之道

  明清以来,_史学家们把道教简捷地分为炼养和符篆两大派。前面所述的养神、养气、养形、养食和内丹等,均属炼养派的养生之道。而作为与炼养派相提并论的符篆派,主要包括占卜、符篆、斋蘸祈镶、念咒等方术,是道教养生学中更神秘更富有道教特色的养生部分,魏晋时有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分传的天师、灵宝、上清之宗经篆,即所谓“三山符箓”,明以后统由正一派把持。

  符原指帝王下达旨意的凭证,后来方士亦为天神有符,称为神符。神符之说,《后汉书,费长房传》中已有记载,用来“医疗众病,鞭答百鬼,及驱使社公”。《太平经》104? -107卷中所载“复方”,是现在所存的道教最早的符字,用符篆为人治病。道书中说老子授张陵符图七卷,故五斗米道以之祛邪延年。魏晋南北朝时信行及造作符图之风益盛,《抱朴子》中载有神符数十种。《道藏》中收有神符专书多种。符按其不同的目的可分为多种,延年益寿、治病祛邪是其中的两大部分。

  箓有戒录和记录天神的名册两种,和符一样,均是依照天神所援信符,按篆中诸神所定职责,令其神去执行。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用以驱除影响生命之邪的。禁咒是天神的语言,亦称神咒、神祝。《太平经》中宣扬对患者念神咒,便可召神为之除疾。《抱朴子。至理篇》日:“吴越有禁法之法,甚为明验。”念咒法有多种,如掐诀念咒法、请神念咒法、叩齿法、禹步法等,均为驱除恶鬼而护身之法。

  上述诸法,合称“祝由”,均源白古之巫祝,而后为道教继承,共中有一部分专为养生之道而设。祝由治病养生之神效,古今往来都有直接的证据。有一部分符篆诀法与人体经络系统有关,部分咒语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很明显,有的同时运用部分药物以达祛病延年之功。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或人与元气之间是否存有某些可以互通信息的密码呢?可以肯定,道教符篆之道确有增寿延年的作用,其原理尚待于献身此道的有志者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道教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故采披、造作了许多养生的方术,形成了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包罗万象的方法方术而流行卜世的道教养生学。遒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道教传统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之说,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为中国古代人民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它披有迷信、宗教的神秘外衣,故往往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上层知识界所接受。我们应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卫生保健事业而服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