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5-10-06 06:09:27 责编:小OO
文档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经典诵读  实践  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中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经典诗文的诵读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愉快诵读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的体会是,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厉;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可以分为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不要搞成任务和负担。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并营造氛围。我的体会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引用诗词警句,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去模拟,在作文里、说话中也会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样境界,你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诵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沽,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假如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壳蹬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让学生自己诵读,把节奏韵律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三、方式多样,在课堂内渗透经典诵读

1、放声朗读,感经典诗文绰约风姿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加强语文课诵读教学,我尝试采用如下方式:1、早读 。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好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读经有效性。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领读。教师领读即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确定作品的基调,调节停顿,控制语速,从而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学生;学生领读即由教师事先有意培养的一些有特色的领诵者,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向同学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与同学一同分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诵读再创作”。 3、竟读 。在竟读中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添减字,注意语音、语调,这种方式既便于学生抒发情感,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竞读的形式可以是单人、多人或男女生分组等,由教师或几名同学当裁判,创设一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各尽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忘我吟诵,入经典诗文绵延境界

“诵”不仅仅是背诵,而是美读吟诵。如寿镜吾老先生般摇头晃脑,忘我吟唱,或婉转,或铿锵,或低旋,或高昂,回归千百年学语文诵读之道。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这是传统学古诗文根本之法。

      1.背诵古诗

于永正老师也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熟读成诵”,在学生抑扬顿挫的琅琅声中,优美的诗文已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背诵便是在积累。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刻正悄然而至,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2.配乐朗诵

教师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再把一些美文或段落配上音乐,要求学生随音乐全神贯注或声情并茂地加以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教师找到相关的古典音乐或其他可烘托出情境的轻音乐,让这音乐营造处一种情境,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诵读的愿望,让学生再一次放声朗诵,这次美读吟诵是学生体验、感悟后对文本的再现。心到者,与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到动情处,或许神采飞扬,或许已热泪盈眶。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以一首古曲《阳关三叠》,跨越了时空,把学生离别愁情的体验推向高潮。

      3.吟唱古诗

诗歌,歌者,曲也。大多数古诗歌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的,如《阳关三叠》;有的古诗后人给它谱了曲,如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就给《春晓》、《锄禾》等古诗谱了曲。我让学生学唱《春晓》、《锄禾》、《明月几时有》等诗,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唱,甚至超过了其他所学歌曲。

四、大胆展示,扬经典诗文不朽神韵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诵读经典时,不要忘记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来展示自己。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把诵读活动渗透进去。如:制作古诗诵读卡;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师生诗文书法比赛;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活动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经典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