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研究
2025-10-06 06:10:58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采取的积极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精心预设,关注生成,理性机智的筛选、利用生成,最终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同成长、发展。那么,如何在个人的课堂教学中理性机智的筛选、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精彩的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必须要把握好预设、生成、利用三者的关系,不断尝试,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应用实践。

一、课堂教学资源如何生成?

(一)需要预设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1、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

2、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改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走向中间地带,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关系中,不能把任何一项绝对化。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

3、课程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程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并不是“知道”。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主体的活动、对已有经验的筛选、对新经验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不同学生、教师)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即我们要把单线型备课变成多线型备课。这也就要求我们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

4、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因此预设还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的生成点,才会使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二)需要一个正确对待生成的态度。

1、宽容的接纳生成,尊重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2、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在课堂实践中尝试,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尽力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3、预设可能为学生的学创造有力的生长点,生成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课堂教学亮点的机会。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是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靠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则是有预设作嫁衣的生成。但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只有当它有助于学生的学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作为。

二、课堂教学资源生成后怎么办?

(一)通常的做法及后果:

1、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质疑的。但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学过程统的过死,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么”,而不是“我是怎样想的”,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

2、教学展开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这种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如果教师视预设如法规,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是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

3、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有的时候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教学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原因分析

1、观念问题

目前教师教学不敢放开的原因,主要是观念上受固有模式的约束,思想没有彻底,新理念构建模糊,不敢放开,生怕一放就乱,一发不可收。

2、心态问题

教师没有从“自我中心”角色转变过来。

3、能力问题

有的教师在小心翼翼地尝试,蹑手蹑脚,边放边收,象一个刚刚学步的儿童,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却没有了第二步和第三步,缺乏实践能力。

三、关于课堂教学资源生成利用的几种策略

(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1、实践中,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二)清新流畅,教学无痕。

1、从预设的课堂走向生成的课堂,从教师的心灵世界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情感培育情感,用民主培育民主,用平等培育平等,以情及情,将心比心,这是实现大课改的公理所在。

2、强调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任何人做事都必须体现他的计划性,对于复杂的事情还要讨论多种预案,以体现人的可控制性。

3、预设要解决好预设中的生成和预设外的生成。对于预设外的生成有什么好办法,这就要借助思维的连接和投射,在备课时备学生之外还要备学情,上课时深入教材之外还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那么生活中课堂上的“水流花开”的情状,就难以逃出你的意想的圈子之外,你完全可以“上善若水”和“兵如水势”的心态,在你的学生们疑惑的眼光中游刃有余,把生成的问题处理得“大雪无痕”,这是教学的境界,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境界!

(三)善于捕捉生成资源,不断提高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

1、捕捉错误。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捕捉课堂上的错误,让错误的思维呈现出来,去欣赏容纳错误,去分析纠正错误。

(1)捕捉教师的错误。教师的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坦承错误,要善于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予以辨析并改错,使师生从错误同走向进步。教师知错就改的精神、师生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2)捕捉学生的错误。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如果教师捕捉到存在着方法性错误却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问题,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立即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对“错误资源”进行信息重组,展开新的教学过程。

2、捕捉亮点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预设的、固定的,但是学生的个体是多样的,发展是多变的。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现代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放大学生的亮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保护他们的积极心态。对于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由于他们在生理、心理、知识背景上造成的差异,引起课堂上的种种尴尬,教师必须充分理解他们的处境,并从这些问题中发现亮点,使之成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

3、捕捉机会

教师不能习惯于“异口同声”,要多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通过学生讨论,老师的点拨启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激荡与碰撞,最终达到新知识的建构生成。

4、捕捉信息

教师对学生给出的奇谈怪论,不要急于给出评判,其实是非曲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扔过来的球踢回去,教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思路不畅或处于岔路口迷茫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评价。

5、捕捉时间

在师生融合与共同成长中,“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乍然展现。为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将问题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价值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生成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研究,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不能加以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6、捕捉空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却完成于教学之后!有研究表明,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心理环境也不可忽视。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心理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场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生成便有可能。

7、捕捉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对话后提出总是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状态。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我们除了提倡教师对学生在课前、课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新的教学任务外,更强调教师捕捉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感觉困难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挖掘,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接住学生抛来的球”,而且要随机调整思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经过激励、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

8、捕捉差异

受性别、个性、认知方式、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以往课堂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学的着力点多滞留于求同性,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儿童多彩的个性。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扬长避短,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利用差异,可以使课堂剥落掉僵硬的外衣,焕发出个性的光辉,但利用差异并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在个体达成各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提供机会与指导,帮助个体继续有差异的发展,使“优势更优,弱势互补”,再生为更高层次的差异资源。

9、捕捉偶发事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缝生。课堂偶发事件出现后,教师要首先迅速判断其教学价值,然后将可利用的偶发事件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单纯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强行要求学生回到先前的教学情境中教学轨道上,则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我们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生成资源,有效的利用生成资源,展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