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2025-10-06 06:11:11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段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5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    B.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拔剑切而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良曰:“长于臣。”                      D.因击沛公于坐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译文: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

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

乌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

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

之情,谨拜表以闻。

6.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蒙矜育     矜:怜悯         B.不矜名节     矜:夸耀

  C.听臣微志     听:听见         D.日薄西山     薄:迫近

7.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9.《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B.区区不能废远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D.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闻者彰    彰:清楚        B.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而绝江河    绝:断绝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资质,秉赋

12.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角度来“劝学”,阐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第二段以雕刻“朽木”与雕刻“金石”作对比,说明“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结尾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③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发机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就         就任          B.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C.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枢纽、关键   D.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收取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张衡“科技成就”和“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

A.衡善机巧                        衡乃诡对而出  

B.遂乃研核阴阳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C.复造候风地动仪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D.果地震陇西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作者以凝练平实的语言记述了张衡的一生,介绍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B.文章第一段记述了张衡在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文中“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表现了他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C.文章二~四段从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方面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事迹,其中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功用和效果。

D.文章五~六段通过两件事表现张衡的才能。《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他的文学才能,任河间相斗奸党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9~22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B、以故荆轲逐秦王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21.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22.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23~27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谦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劳:功劳   B.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

C. 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D. 且相如素贱人  素:朴素

2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我见相如,必辱之           B.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 徒慕君之高义也            D. 蔺相如固止之

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6.下列对人物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廉颇炫耀自己的地位、战功,羞辱蔺相如,表现出他的居功自傲和等级观念。

B. 蔺相如“称病”、“避匿”,表现出他因曾是舍人而自卑,不敢面对廉颇的挑衅。

C. 蔺相如对门客说的一番话表现出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D. 廉颇“肉袒负荆”,登门,体现了他知错能改,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

2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欲与廉颇争列

译文: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译文: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28~29题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行李:                 _

29.下列句子中有何词类活用现象?请依照示例指出来。                

示例: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0~33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百有余年矣

3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窗户。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影子一样。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作战队伍也不堪一击,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秦国迅速被平凡的陈涉灭亡。

  B.文章从领袖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均不可相提并论,但二者“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促人深思。

  C.统一六国后的秦国优势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占有天下,比过去更为强大,最终却因为陈涉而国家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这更让人警醒。

  D.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中心论点:天下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国却不施行仁义,这是覆灭的根源所在。

3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九、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4~38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4.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  c  )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3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b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署:密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3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试题答案:

1.C(使……为王)2.A(A都是连词,表顺承,接着。B连词,来;介词,因为。C介词,趁机;介词,依靠。D副词,尚且;副词,将)3.D(A介词,对。B介词,与“见”联合起来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C介词,比)4. A(项庄不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是因他心软,而是因为刘邦有项伯的保护5.翻译(略)6.C 7.B 8.B 9.A10.⑴我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⑵我(将来只要)活着就愿意献出生命(为国出力),死了也愿意报答陛下的恩惠。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拔擢”“ 陨首”翻译不正确,各扣1分。11、C (“绝”为“横渡”的意思【命题说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能力层级为B。12、B (A、C、D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为“于之”或“于此”;B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命题说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13、C(原文“朽木不折”是说“舍”,“金石可镂”是说“不舍”,C项正好说反了)【命题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整体把握,能力层级为D。14、A.所以,不半步半步地积累行程,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地方的办法;不一点一点地积累细流,就没有用来形成江海的办法。 B.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15.D(D项“收”,联系上下句“阴知奸党名姓”“上下肃然”的内容,可知其义应为“抓捕”或“收捕”。其余各项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解释均为正确16.C(解答本题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C项的“候风地动仪”属于科技成就,“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才干;A、B、D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均不能选)17.D(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D项“《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的文学才能”错,应该是表现了张衡心思的细密、性格的谨慎)18.(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2分。“奇”字1分,大意通顺1分)(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不曾有这样的仪器。(4分,“以”、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大意通顺2分19、D   20、D   21、A  22、B23、D(素,向来,本来)24、C(C,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代词  他) 25、A(B……的原因C 内外亲戚 D扬言)26、B(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甘受屈辱的优秀品质。)27、(1)不想(愿意/打算)和廉颇争位次(高下/地位)(2)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对于将相呢?28.A.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B.外交使节 29.A.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B.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30.C   31.A(窗子)32.A(“秦国迅速被平凡的陈涉灭亡”不妥,原文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3.(1)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灭亡了秦王朝。(2分。大意通顺1分,“并”字正确1分)(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秦国宗庙,(皇子皇孙)都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嘲笑,为什么呢?(4分。大意通顺2分,“隳”“为” 正确各1分)34.C 35.D  36.B  37.B 38.(能够使)七十岁的老人穿上好衣服吃上肉,让普通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却不能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