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2025-10-06 06:11:11 责编:小OO
文档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见《唐诗三百首。》封二总结

关于古体诗的概念,在《近体诗的格律》一文开篇已经提到。在此再作简要说明.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这种分类方法是随着格律诗的问世,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盛行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故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体”。

 由于古体诗不讲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误认为古体诗好学、好写,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近代知名文人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所以,我们对于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应该有所了解。

  一、古体诗的种类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有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古绝、乐府诗、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五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七古

 七古,除了都是七字句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例如:〔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3、杂言诗

 杂言诗是将长短句掺杂在一起,诗句字数少者仅一字,长者达九、十字以上,但三、四、五、七字相间者较为多见。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通常将杂言诗归入七古。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古代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到这是与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例如:〔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古绝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1:〔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例2:〔唐〕李绅《悯农(二首)》

 (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例3:〔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此诗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两句平仄不对仗,尾联出句与上联尾句平仄不粘,所以不合律绝规则.

 例4:七言古绝〔唐〕杜甫《三绝句》(现选二首)

 (一)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二)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注: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均不合律句;尾联上句与首联下句平仄不粘,而且尾句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5、乐府诗

 “乐府”一词始于西汉,汉惠帝始设“乐府令” (掌管音乐的官名),汉武帝时设乐府(管理音乐的官署),具体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随之,人们渐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称“乐府诗用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拟乐府体写成的古体诗虽也叫乐府,但已不再配乐。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乐府诗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乐,缘事而作”。

 例1:〔魏〕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曹操的诗今存20多首,全是乐府诗。

 例2:〔唐〕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将进酒》,又名《惜樽空》、《惜空樽酒》,系汉乐府《鼓吹饶歌》旧曲。李白此作是利用旧题。

 、柏梁体

 柏梁体为七言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据说汉武帝建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因此而得名。

 例1:〔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例2:〔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7、歌行体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因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行”乃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但无严格区别,故有“歌行一体”之说。歌行体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流畅,富于变化,也可歌唱。

 例如:〔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入律古风

 入律古风,多为七言,基本是律句或准律句(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韵交替。

 例如:[唐]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这首古风有很多律诗的特点:①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③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④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⑤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⑥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从以上对古体诗分类举例中已可看出,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对仗上都有较大区别:

 、从句法上看:古体每句字数不定,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句子参差不齐的杂言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四句,多则几十句。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从用韵上看: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而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只用平声韵hg仄起平收.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唯独首句押韵时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

 、从平仄上看: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最大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从对仗上看: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长诗,竟没有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句,也还是宽对.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三点不同:

 ①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看门。”

 ②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③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

 三、古体诗的特点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古体诗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字句不限。字数、句数多少、长短不拘.二是押韵自由.可用同一韵部,也可用邻韵;平、仄韵均可用;上声、去声可通押(入声不行);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偶数句、奇数句均可用韵;韵字可以重复。三是平仄不拘。可以用三平调、三仄尾;也可用拗句;邻句不求粘对。四是对仗随意.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如有对仗亦越拙越高古.上述四点可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关于古体诗的写作特点,综合前人论述,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先立大意后下笔,体格句法求苍古.《历代诗话词话》中说:“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2、起承转合细思量,章法结构用心苦。古体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

“起”是起始、开端;

“承”是承接开端并加申述;

“转”是转折,从侧面或反面加以阐述;

“合”是关合全文而结束。

一般情况下,古绝以“句”、其它古体诗多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要求:①“起”当笔势突兀,力求振起全篇。讲究“意在笔先”,塑造“凤头",以求先声夺人。②“承”可遵循“三路”,效达承上启下。“承”的方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等,但均需依据文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合称“三路”),体察全诗之结构。“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与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③“转"宜跌宕转深,以望振人魂魄。古体诗的“转”多用于古绝的第三句、八句诗的第五六两句、乐府等歌行体的“过片”。“转”是指诗词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的转换。“转”不仅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曵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作的主旨。故成功的“转”宜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且须愈转愈深,不仅有振人魂魄之效,而且能引人品味作品的诗意.④“合”当绕回宕开,以求寓意未尽。“合”是一首诗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神光所聚的“诗眼”所在。合“或以动荡见奇, 或以迷离称俊”,“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未尽。”结句有明结、暗结两种.明结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暗结是“以景结情"或称以“揽物”结“关合之情”,即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感受。

 、用韵虽宽仍讲究,平仄入声不为伍.古体诗用韵有以下特点:

 一是古体诗用韵较自由。古体诗既可通韵,也可一韵到底。例如:〔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仄声韵,且一韵到底(都是用的“上声七麌”韵).

 二是古体诗通韵有宽限。上声和去声可以通韵,但是平声和仄声一般不能通韵,入声字一般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例如:〔唐〕白居易《伤宅》:“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平声韵. 再如:〔南宋〕陆游《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全篇都是用的入声韵。

 三是古体诗换韵无定规。古体诗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例如:〔唐〕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是古体诗用韵渐宽泛.随着汉字读音的变化,古体诗的用韵在与时俱进.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再严格固守过时的韵书.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4、为使两体宜区别,有意多多用拗句。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但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且区别得越明显越好。具体做法是尽可能的多用拗句.①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以下的四种:“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②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如五字句的第二、四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七字句第二、四、六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以岑参的《白雪歌》为例,仅其前八句中合乎第一种情况的就有三句,合乎第二种情况的就有五句。杜甫的《岁晏行》全文只有两个律句,其余都是拗句,而且九个平脚句的收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调。

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最后一联不对。hg总结:首尾联不必对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