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媒介的终结
2025-10-06 06:11:17 责编:小OO
文档
  我在脑子中突然出现“媒介的终结”这个观点时,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一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有人提过这个观点(后来做此文时在网上查到《朱光烈:媒介的终结及其对社会的重塑——媒介环境发展趋势》,但只有题目没有内容,至今我仍不知朱先生所言的媒介的终结是指何意),我为我的灵光闪现有点得意,似乎我已经找到了支持“媒介终结”论的逻辑力量;二是自从倍受争议的日裔美国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问世后,终结一词已经被各行各业乃至各个领域的人用烂了。什么“文学的终结”、“电影的终结”、甚至是“性爱的终结”等等,“终结”似乎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词汇,无论是表达惋惜还是兴奋抑或什么都不是的只是调侃,每个场合和语境都可以看到“终结”的身影。既然已经被大家用腻的词汇,今天却被我拿来探讨媒介的话题,这不免让我有些紧张,生怕没有耐性的读者一看到那两个字就把我的宝贝扔进了臭垃圾桶里。 

  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这个题目,因为我无法找到更好的更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意思。首先我们还是看看弗朗西斯·福山到底是如何理解“历史的终结”的。

  福山是在一九年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当时正值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国际大背景下,原先相对斗争而又稳定的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国际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尽管当时乃至现在,整个西方阵营及南北之间的矛盾依然在不断加大,但福山《历史的终结》的发表,还是使整个右翼的知识分子以及具有典型西方意识形态的顽固分子得意洋洋,同时也给整个西方统治精英吃了前所未有的定心丸。福山也以此文一震天下,给冷战后的西方定了至少在理论上似乎是甚为牢靠的基调。

  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认为近百年来,人类的历史是在两个巨人——自由主义和主义——之间的斗争中曲折发展的,而苏联的最终解体充分标示了自由主义终于战胜主义,此时,自由主义再环视四周时,则发现自己已找不出对手,历史由此终结了。

  也就是说,福山的历史终结并不是指历史不再前进了,社会不在演变了,而是认为尽管世界还会继续存在重大的矛盾冲突,甚至底层阶层的命运在未来也有可能更加悲惨,但作为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却只能是自由民主。主义或者任何作为"唯一的、一贯的演进过程"的历史观已宣告失败。

  由此看来,福山历史终结中的“历史”并不是指实实在在的社会历史,而是侧重点在精神层面,或者说是理念意识领域。这个历史的终结告诉人们,今后的历史不过是在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上的修修补补。

  那么,我在此斗胆而言的“媒介的终结”究竟是何意义呢?从表述的形式上讲,我不免有些拾福山的牙慧了。我所论的“媒介的终结”是指在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后,几千来媒介的演变已经终结。为什么?

  3.1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以速度的极限传播,终结了时空分离。

  论个话题前,有必要先谈时空观念的演变。众所周知,在伽利略和牛顿的宇宙里,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完全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一条物理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即真空中的光速是绝对不变的,是信号传播的最高速度。这也是狭义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同时,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也为人类的时空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个由光编织的新时空。赫曼·明可夫斯基曾经评价道:“从现在起,绝对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都不复存在,只有二者的某种结合才有意义。”

  但在狭义相对论之前,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基本上是空间有三个纬度,即需要有三个坐标来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空间的量度遵循欧几里德几何定律,如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两条平行线只在无穷远处相交等等。换句话说,欧氏几何空间里,两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总是和测量者无关的。

  而时间呢?时间是由一个数轴来量度的,和空间纬度不同的是,时间总是只朝着一个方向流驶,从“过去”流向“未来”。由此产生了一个多少年来都统治人们思维的一个重要规律,即一个事件的原因总是在其结果之前,这种不可逆转的次序称为因果律。

  时间和空间对任何观测者都是相同的,这时如果速度没有上限的话,无论事件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都可以被即时调整而保持一致的时间。因此,在伽利略—牛顿时空的因果结构里就可归结为:一个在空间同时地延展的现在时间,把过去和将来分离开来了。

  但是,时空分离的实体观念受到了牛顿同时代数学家和哲学家威尔赫姆·莱布尼兹(WilhelmLeibniz)的强烈反对。此人用哲学思辩的方式坚持认为时间和空间必须是联系于物质才存在的。但牛顿太伟大了,以至于直到又过了两个世纪,才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证实莱布尼兹的观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都不再是固定的量,它们依赖于观测者与被观测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从此,伽利略—牛顿的绝对时空结构让位给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构,即明可夫斯基时空结构。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粒子的速度都不可能比光更快,光速是一个绝对恒量,是信号传递的极限速度。这一切使得明可夫斯基的时空因果结构与牛顿的时空大不相同。

  由于在狭义相对论里没有引力,所有事件的光线发出的光锥是相互平行的,因此,明可夫斯基的时空连续体是刚性的,或者说是平直的。至此,伽利略和牛顿的时空分离观念被统一的时空观念彻底代替了。

  这种时空观念的改变对人类的影响几乎是无可估量的,维持了数千年的信念被证明并不适合于真实的世界。由此而来的对思维方式的反思至尽仍在继续。(以上内容可参看约翰—皮尔·卢米涅所著的《黑洞》一书,卢炬甫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这节论媒介的终结里,我之所以写了上面的这么多关于时空观念转变的一些文字,并不是因为媒介的终结和物理学上的时空转变有多么大的必然联系。如果说有,那就是时空观念的转变带给人类的是一种突破“极限”式的转变,它终结了一个旧的思维世界。而造成这个“终结”的恰恰是极限速度——光或电的速度——的引入!

  同样,在人类的传播仅仅停留在机械速度的范围之内时,世界上任一事件的发生基本上遵循着线形的因果规律而程式地进行着,我们同样遵循着行动不必反应的机械因果律来看待发生的事件。

  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人类可以以电子的速度——光的速度——进行人类的传播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传播所带来的对事件的深刻影响。因为电子媒介使整个地球的时空浓缩,事件的发生和知晓以及知晓后的反应几乎同时即刻反射给事件,这又重新对事件的进程产生影响。(这点我将在后面的“理解偏差”中具体阐述)

  可以说,在电子速度催生下的电子媒介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应用,重大事件的本真(或人类理解的本真)时间已经消解了地域空间的差异,人类已经无法孤立地切割地把自己置身事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在电力时代,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靠技术得到了延伸,它既使我们和全人类密切相关,又使全人类包容于我们身上,我们必然要参与自己每一个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同时,从技术角度上讲,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实现了以速度的极限传播,在人类可望的未来中,不会再有比狭义相对论所规定的速度的极限更快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从此种意义上讲,至此,媒介在速度的推进历程上已经终结。

  3.2、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把过往一切媒介内容变成自己的内容,由此成为媒介的上帝

  媒介的“内容说”是麦克卢汉“媒介讯息观”的逻辑支点之一。麦氏清楚地表述到“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理解媒介》P34]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理解媒介》P46]

  自人类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有媒介出现以来,媒介的形式都在不断地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规律向前演变着。麦克卢汉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致力于媒介定律的研究,这也被誉为是麦氏的天鹅绝唱!麦克卢汉有些雄心勃勃地试图建立一个最高层次的无所不包的媒介理论。该媒介定律即: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amplification,obsolescence,retrieval,reversal)。

  该媒介定律由于麦克卢汉的去世并没有得到完善的阐述和理解,但其对定律的极为简练的表达已经为我们研究媒介演变提供了异常宝贵的参照系。文字出现以后,使得原本偏重于时间的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的言语过时,它放大了偏重于空间的媒介效应,该空间导向是以现在和将来为中心。(有关媒介的时空偏向性在加拿大经济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的《传播系统的偏向性》等著作中得到很好的阐发)“无线电广播使人的声音传遍千万里,传给大量的听众。她使印刷术作为大众媒介的身份为之过时。”[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271]在电视未曾出现的年代里,人们总是首先从广播上听到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从报纸上。但广播的问世“再现了昔日小城镇里吆喝叫卖的货郎,这样的小贩因为印刷术的问世而几乎销声匿迹。”但随后,“声觉媒介的广播被推向极端之后,又逆转而为视听媒介的电视。”

  电视的问世使更多的东西走向过时,这不仅仅包括广播,还有电影院、印刷物如报纸等等。事实上,当我们深究进去后,我们会发现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问世之所以迅速地使另外一个甚至多个媒介技术“过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他的媒介成了该新媒介的内容,而该媒介又满足了人类不断变化的需要。对于后者,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莱文森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即“补救性媒介(remedialmedia)”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anthrotropicevolutionofmedia)。莱文森的媒介理论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该媒介能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使媒介更人性化。

  莱文森的媒介理论认为在媒介演化中,人有两个目的或者说动机。其一是满足渴求和幻想。即“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幻想中的渴求。”其二是弥补失去的东西,莱文森认为,“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等媒介的改进。”

  今天,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得过去几乎为人类常用的媒介都被包容了进去。Internet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这是电视、书籍、报纸所不足而带来的逆转,差不多是过去一切媒介之不敷应用而产生的逆转。人类可以在网上读文章、看电影、听广播、看动画以及电视一样的现场直播等等,正如莱文森所言的,因特网成了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

  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内容论出发,我个人认为当一切媒介都被一个全新的新技术媒介所加工时,由此杂交聚变的能量将无以复加。当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由一个看似简单的新媒介形式摇身一变为其他一切媒介的补救性媒介时,其历史地位从此发生了质的转变,它成了媒介的“上帝”,并最终终结了媒介在“质”的方向上继续演变的可能。从此意义上讲,媒介已经终结。

  3.3、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至此,人类的延伸已经终结

  在麦氏眼中,作为人的延伸中的媒介是广义的技术工具。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和自然、自身以及改造世界的劳动中,人之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恰恰在于人可以制造工具。

  当人要抵抗寒冷、抵抗来自道德和伦理的目光时,人类的中枢神经要求人类必须截除皮肤的一部分功能,从而衣服出现了,成了皮肤的延伸;当人们要背负更多的物质去远远的地方交换时,人类的脚开始不能承受压力之重,这种压力迫使脚必须延伸,或者说从人身上把脚的部分功能给“截除”出来,这个“截除”出来的功能最终就由轮子来承担了……

  印刷书籍是视觉官能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凡此种种,直到电子媒介在人类的延伸中从个别的肢体器官到现在的中枢神经系统,人类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次具有整体意义上的延伸,是一次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的延伸。

  中枢神经系统延伸之前的任何一种延伸,在生理学上讲,都是中枢神经的自我保护性“截除”。当它自己最后被迫延伸时,一切归于极至。

  今后的任何有关人的延伸将是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人类在媒介的延伸方面到达了一个再也无法突破的阶段,除非人将不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终结于此。

  当速度成为极限,当所有的内容被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所加工,当人类赖以思维的并以此因之为人的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延伸,以internet为中心的电子媒介达到了人类所能及的至高点,它在人类的可望之年永难超越。

  与历史的终结类似的,媒介的终结既不意味着人类不再需要媒介,也不意味着人类的技术不再前进,它意味着媒介的历史将由此步入一个全新的但却是平滑的延展期,虽时有浪花,终无波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