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25-10-06 06:11:23 责编:小OO
文档
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芮秀荣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校本教研是教师能力形成之源。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

校本教研包括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三个部分,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的实践反思、校本科研的伙伴合作、校本培训的专业引领等实践形式,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尝试探究性、合作性、研究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学校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一、“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所长刘定一说:“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 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也要精通教育,从而使教师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教师不只是知识传递者,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及更是学生心灵火花的点燃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传统教师专业培训认为只要掌握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事实上只强调知识传递功能的传统教师培训不能代替教师专业化发展。他强调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专业品质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主流。教师专业能力是他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更依赖于他积累的教学经验。“名师”与“新手”最好地表达了这种差别。教师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师专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勤于实践——反思”的精神。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修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现在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当代教师应走专业发展的道路,每位教师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研究。

二、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能力形成之源。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校本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学校,尤其是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群体,尤其关注教师亲身实践和亲历体验;采用与实践工作者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经验、背景相匹配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与传统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有较好的衔接性。

三、以校本培训为支撑,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校本科研为突破口,走研训结合的道路,探索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新模式。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研究的起点是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的行为,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培训让教师在成长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味,体味着自身的价值,体味着无限的创造。

1.立足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校本培训要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上;把“提升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

校本培训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一是专家指导。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如邀请省教科所专家为全校教师作了德育、教学和科研的专题报告。二是校长引导。在校本培训培训中校长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以身示范,带头承担校本培训任务,担任校本培训的引领者。三是骨干辅导。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必须做校本培训的培训者,采取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讲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让骨干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中得以传播,发挥他们的最大效应和辐射作用。四是资源传导。凡学校安排的外出学习培训,回校后必须当好“二传手”,写出详细的学习汇报材料在全校或一定范围内交流,听课的要在全校范围内上汇报课,从而做到了“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实现了资源传导和共享。五是强化自学。学校制定每学期读书自学要求,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认真作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2.研训结合,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防止校本培训的形式化。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困难与困惑,在教研中进行深入研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到教研中去运用、验证。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听课周、研讨周、展示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视导、赛课等)、保障机制,注重与培训的结合。

3.校本科研是突破口,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力。注重与校本培训的结合,与教研活动的结合。发科研带动教研,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教学研究,做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从教学实践上升到教学理论,再由教学理论回归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四、构建多元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研是科研的基础和依据,科研是教研的概括和升华。教研、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培训应采用接受性学习、指导参与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

1、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模式

讲座——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头脑风暴方式将相关知识,理论观念,信息传递给教师。

教学观摩——包括校内教学观摩和校外教学观摩,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开展反思性教学观摩活动以科研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是实践者和理论家的结合。要建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模式。通过说课、评课、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课堂纪实、专家会诊等多种渠道,培养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运用教学实录反思法、教学反馈法和自我提问法等进行再思考,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推动教师由“教书匠”走向“研究者”。“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满足于经验而不思考,“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只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育工作也不在是简单地重复,而变成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读书活动——规定所读书目,定期举办交流会,逐步养成读书习惯和读书的风气。

2、指导参与为主的模式

问题研讨——主要由展示问题材料,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几个基本环节组成,在活动中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元化解答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展示一节或几节典型课堂教学实录,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合作探究为主的模式 

小组合作: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互帮互学对子,重点研究新课程下如何科学处理教材。如何开发学生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当地、本校的教育资源。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固本清源,回归主体。树立教师向学生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成长。从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叙事研究:教师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然后在教育故事中寻找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最后以多种形式组织研讨,达到改进自己的课堂的目的。研究过程为“进入情境——分别叙事——归纳问题——展开讨论——重新叙事”。但要注意是:要有一个规定的情境,共同的话题与语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叙事风格;不可省略“归纳问题”和“展开讨论”环节,避免成为教育故事会;叙事研究的成果形成叙事文本,要保留研究的痕迹。

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新课标的新要求,确立重点、难点,依据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和策略。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出一批自己学校的名师;促进校长的能力提高,向专家型校长更迈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