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们的家谱我们的故事——黄埔冯氏
2025-10-06 06:12:22 责编:小OO
文档
我们的家谱我们的故事——黄埔冯⽒

⽆论您在哪⾥,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的蓝⾊字“中华冯⽒⽹” 再点击“关注”,即可

成功加⼊中华冯⽒⼤家庭。让我们携⼿同⾏,弘扬冯⽒⽂化,传播冯⽒正能量。

黄埔冯⽒

冯⽒正宗出⾃姬姓。周⽂王第⼗五⼦封于毕,被称为毕公⾼。毕公⾼后裔毕万出仕晋国,受封魏,其后裔即战国七雄之⼀的魏国,⽽魏⽒有⼀⽀⼦孙封地在冯城,⼦孙以冯为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冯跋建⽴北燕。公元436年,北燕为北魏所灭,昭成帝冯弘出⾛⾼句丽,并令族⼈冯业率三百⼈浮海南下,投奔南朝宋。冯业来到南朝,留居新会,世为刺史,是为岭南冯⽒⿐祖。

南宋时期,冯业的⼀名⼦孙冯廷相世居南海河村,为宋理宗时的乡贡。淳祐(1241年-1252年)年间,冯廷相官⾄⼤理寺评事,他就是黄埔冯⽒之始祖。传说宋末元兵⼊朝,京城⼤乱,廷相公在混乱中不知所踪,因此没有留下坟墓。长⼦宣义,次⼦化隆,化隆由河村始迁来黄埔村开荒垦殖。

三世祖真孙为化隆公之⼦,⽣于元朝⾄元⼆⼗⼀年(1284年),长⼤后投⾝军旅,官⾄管勾都⽬。真孙第四⼦字⽤⽂,⽣三⼦⼆⼥,长⼦归隐字宗盛,次⼦⾼隐字宗贤,三⼦云隐字宗德,⽽⾼隐⽆⼦。五世祖归隐⽣于洪武元年(1368年),云隐⽣于洪武五年(1372年),都完全是明朝⼈物。今天黄埔村冯⽒,⼤多是归隐和云隐的后裔。

▲云隐冯公祠(采⾃《⾛进黄埔村》第61页)

700多年来,冯⽒安⼟重迁,在黄埔繁衍⽣息,由最初的寥寥数⼈发展成当地⼤族,展现了强劲的⽣命⼒。黄埔素有“冯⽒旺丁、梁⽒旺相、胡⽒旺财”的说法,其实,冯⽒所旺的,岂⽌是丁呢!

1

《凤浦冯⽒族谱》

和黄埔冯⽒的繁衍规模相⽐,《凤浦冯⽒族谱》记录的冯⽒族⼈显得屈指可数。

根据族谱的记载,冯⽒已在黄埔定居七百余年。⼤约乾隆、嘉庆间,因旧谱错漏颇多,族⼈⼀峰先⽣挨户访查,搜罗资料,历数⼗年⽽成族谱四卷,藏在⼤宗祠内。

▲黄埔村各族家谱(采⾃《⾛进黄埔村》第27页)

道光⼗⼋年(1838年),两⼴总督邓廷桢听闻黄埔有⼈囤贩鸦⽚,便密令顺德县令威昌派巡检赵浚⼊村辑匪。当时鸡鸣时分,官⽆顶戴,兵⽆灯笼,乱⼊⼈家,乡⼈误以为盗匪,当即鸣锣告警,误伤官兵。邓廷桢⼤怒,幸蒙⼴东巡抚怡良、协台祺寿、⼴州知府符尊珠尔及番禺县令张锡蕃求情,保全冯⽒。经此之变,某⼗七世祖决定将旧谱删繁就简,只录⾃⼰⼀脉的传承,以便携带,令⼦孙了解⾃⼰的本源⽽已。《凤浦冯⽒族谱》记录的主要是五世祖归隐和云隐兄弟的⼏⽀后代,其它宗⽀极少谈及。

▲云隐墓碑(采⾃《⼴州市⽂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18页)《凤浦冯⽒族谱》篇幅虽⼩,但也让⼈有⼀叶知秋之感。在凤谱⾥,有官有⼠,有商有民,有⼈早在清初就出洋,有⼈甚⾄给夭折的⼦⼥配阴婚。清末,中国社会⽇新⽉异,⼗⼋世冯礼宾⼀家最富时代特征。礼宾有⼀妻⼆妾,⼋⼦七⼥。长⼦⽢棠出继伯⽗,娶洋⼈为妻,⽣育三⼦;三⼦肇荣是⼴州⾸家发电⼚的创始⼈之⼀;六⼦⽢敬出洋谋⽣。⽽肇荣⼀妻⼆妾,九⼦七⼥。抗⽇战争时,肇荣悲愤⽽死,家⼈逃难,妻梁⽒、长⼦佐朝在战乱流离中去世,妾⽯⽒与幼⼦佐楷在韶关沦陷后下落不明,其家族历史仿佛⼀部中国近代史。

“⽂章开万世,诗礼著千秋。承基培福厚,树德普祥和。显达荣忠绪,贤良耀国昌。”这是归隐和云隐的后裔⾃第⼗⼆世起使⽤的字辈,已经排到第四⼗⼀世。当今黄埔冯⽒的年轻⼀代⼤概处于⼆⼗多世。

2

永丰舰长冯肇宪(16~1922)

16年11⽉9⽇,黄埔乡乡长冯为烈的长⼦出⽣于黄埔村来燕⾥6号,取名肇宪,为黄埔冯⽒第⼆⼗⼀世⼦孙。

▲永丰舰长冯肇宪(采⾃《⾛进黄埔村》第65页)

冯肇宪从⼩受⽗亲严格训导,随着年龄的增长,报国之⼼愈加强烈。1912年,年轻的冯肇宪投笔从戎,考取了⼴东黄埔海军学校,1922年由孙中⼭亲⾃委任为永丰舰舰长。

1922年6⽉16⽇,陈炯明公然背叛⾰命,炮击总统府。孙中⼭在数⼈护送之下,离开总统府,密见海军司令部温树德,随即被温树德迎⾄停靠在⽩鹅潭的楚豫舰,情况⼗万⽕急。数⽇后,孙中⼭移驻永丰舰。据永丰舰的⼆副胡应球回忆,冯肇宪听闻孙中⼭登上楚豫舰后,便与各舰长官分析局势,⼤家⼀致认为永丰舰官兵对孙中⼭忠⼼耿耿,⽽温树德与陈炯明关系暧昧,只有让孙中⼭登上永丰舰才安全。

经过缜密安排,冯肇宪前往拜见孙中⼭,借机邀请孙到永丰舰训话,以⽰安抚和⿎励。孙中⼭表⽰同意。来到永丰舰后,陈策、冯肇宪等⼈向孙中⼭呈述众⼈的意见,竭⼒请求总统留驻永丰舰,孙中⼭于是欣然接受,从此开始在永丰舰避难和指挥⼯作。

▲永丰舰(采⾃《⾛进黄埔村》第68页)

后来史实证明,舰长们的判断准确,7⽉8⽇,温树德等⼈投靠陈炯明,冯肇宪临危不惧,带领将⼠冲出敌军⽕⼒封锁线,实现安全转移。8⽉9⽇,冯肇宪和众位舰长护送孙中⼭离粤赴沪。

不久,冯肇宪根据孙中⼭的指⽰回⼴州担任海军司令,配合陆军平息叛乱。然⽽在途中冯肇宪突发疾病,⼤家劝他在⾹港养病,但他毅然抱病返穗,不幸英年早逝。当时冯肇宪的家⼈不敢举殡,只得悄悄把他埋葬。直⾄1923年讨伐军开进⼴州,这才为冯肇宪公开举⾏追悼⼤会,孙中⼭亲笔题写“劳苦功⾼”四字。

1925年,“永丰”舰改名“中⼭”舰,⽽黄埔村,则因孕育了冯肇宪,⼜在青史上留下光辉浓重的⼀笔。

▲冯肇宪故居(采⾃《⼴州市⽂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51页)

3

农业专家——

冯锐(17~1936)

在近代黄埔冯⽒族⼈中,冯锐可能是学历最⾼的。冯锐毕业于南京⾦陵⼤学,后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学攻读育种学和农业经济,获得农业经济博⼠学位。

▲冯锐(采⾃《⾛进黄埔村》第93页)

1931年,冯锐回到⼴州,出任农林局兼岭南⼤学农学院院长。1933年,冯锐争取到新造糖⼚机器和⼚房建筑⼯程合约,吸引了资⾦和设备。为了改良蔗种,冯锐采集了菲律宾、⽖哇、等地的优良蔗种,创办了4个蔗种繁殖场,并⼤量引进和培养技术型⼈才。

▲冯锐带领⼴东糖业考察团在菲律宾(采⾃《⼴东百年图录》第318页)

经过数年苦⼼经营,1936年⼴东已经建成6间现代化糖⼚,固定资产达5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东通⽤毫银1500万元,有⼒地⽀援了⼴东建设。随着产业扩⼤,番禺乡民纷纷洗脚上⽥,成为糖⼚⼯⼈,这对近代⼴东民族⼯业是功不可没的。

▲市头糖⼚(采⾃《⾛进黄埔村》第33页)

▲番禺新造蔗糖场(采⾃《⼴东百年图录》第317页)

电⼒领头——

冯肇荣(1860~1939)

近代黄埔村中,有不少⼈在⼴州电业部门⼯作,有⼈还成为了电⼒⾻⼲。这样的情况,可能要追溯到黄埔冯⽒第⼗九世冯肇荣⾝上。

冯肇荣,字启昌。有资料记载,冯肇荣是⼴州电灯公司的创办⼈之⼀,⼜有资料说他是⼴州⾸家发电⼚——五仙门发电⼚的创始⼈之⼀,职务是总办。⽆论如何,冯肇荣在创办企业后,招聚了黄埔同乡⼀百余⼈在⼚⾥⼯作。在他的带领下,黄埔村⼈也紧随时代潮流,成为近代⼴州⼯业⼤军的⼀部分。

▲五仙门发电⼚(采⾃《⼴东百年图录》第70页)

4

冯⽒物业

▲冯⽒物业保存情况(采⾃《凤浦冯⽒族谱》第78页)

★⼦⽛居:

惇慵街4号⼦⽛居,是昔⽇冯⽒族⼈⼤型宅第产业。旧时⼴州⼥⼉都拥有⼀⼿绝活,就是绣花,⽽⼦⽛居就是黄埔⼴绣能⼿们的聚集地。当年这⾥的⼥孩甚⾄是⼤男⼈,都有⼀⼿好活计呢!

▲⼦⽛居外墙(采⾃《⼴州市⽂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54页)

★姑婆屋:

姑婆屋是⾃梳不嫁的⼥⼦的居所。冯⽒姑婆屋中的⼥⼦,有⼈捻针穿线,有⼈⾛⾥串外,也有⼈参与家⾥的⽣意。冯⽒有⼀名⾃梳⼥冯桂婵,在这⾥活到101岁。如今最后的⾃梳⼥都已经故去,姑婆屋成了村⾥的公产,但对旧时黄埔⼥⼦⾃⽴⾃尊⾃强的历史,我们仍应保持尊重和敬意。

▲姑婆屋(采⾃《⾛进黄埔村》第109页)

5

冯⽒祠堂

云隐冯公祠是五世祖云隐(字宗德,1372~1451)之祠,始建于康熙四⼗三年(1704年),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今占地约1535平⽅⽶。这座祠堂旧⽇以99门闻名,今存33门,其中南北青云巷廊门刻“⼊孝”、“出第”字样,其鲜明的时代主题深深影响了⼀代⼜⼀代的冯⽒族⼈。20世纪云隐祠⼀直为黄埔⼩学使⽤,2011年全⾯重修。上世纪五⼗年代包括冯⽒⼤宗祠在内的⼏座冯⽒⼤型祠堂被拆毁,如今云隐冯公祠肩负起“冯⽒⼤宗祠”的重任。

▲云隐冯公祠(采⾃《⾛进黄埔村》第60页)

化隆冯公祠于同治⼗三年(1874年)兴建,⾯积233平⽅⽶,是⼆世祖化隆(讳念三,字京兴,号化隆,1250~1309)之祠。化隆是冯⽒初⼊黄埔之祖,葬在谭⼭乌⽯岗。岁岁清明时,冯⽒⼦孙都到谭⼭拜祭,⽽每年三⽉三,谭⼭“⽼表”都会前来敬贺,成就⼀段佳话。现在化隆祠还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的会址之⼀。

▲化隆冯公祠(采⾃《海珠古祠堂》第115页)

▲化隆祠内墙“寿”字(采⾃《海珠古祠堂》第117页)

主⼭冯公祠与化隆祠相邻,占地⾯积约408平⽅⽶。主⼭字汝宗(1470~1544),冯⽒⼋世祖,郡庠⽣,即秀才。祠堂内有⼀块“学绍⾦华”牌坊,⼤概意思是指继承南宋吕祖谦的⾦华学派,给主⼭祠平添⼀分清⾼儒雅。

▲主⼭祠精美柁墩(采⾃《海珠古祠堂》第123页)

▲“学绍⾦华”牌坊(采⾃《海珠古祠堂》第123页)

⽂堦冯公祠位于乐善⾥4号,⾯积415平⽅⽶,是⼗五世祖⽂堦公之祠。祠堂庭院中⽴⼀牌坊,正⾯书“四经家学”,背⾯题“⽴不易⽅”。⽂堦公⼦孙出众,如18世冯厚圃在福建经营茶叶成为富商,还能与两⼴总督岑春煊往来。⽽永丰舰长冯肇宪,也是他的后裔。

▲⽂堦冯公祠(采⾃《海珠古祠堂》第126页)

▲“四经家学”牌坊(采⾃《⼴州市⽂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32页)

参考书⽬1.凤浦冯⽒族谱。

2.⼴州市海珠区⼈民,⼴州市侨务办公室编著:《⾛进黄埔村》,⼴州:⼴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K926.5/181)

3.余齐昭:《孙中⼭⽂史图⽚考释》,⼴州:⼴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年。(K827.6/245)4.沙⽂钟著,⼴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东省中国村史编委会主编:《黄埔村史》,北京:中国⽂史出版社,2004年(K296.5/595)

5.柏峰:《黄埔村与古黄埔港》,⼴州:⼴东⼈民出版社,2002年。(F552/39)

6.陈建华总主编,钟国雄[等]册主编:《⼴州市⽂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州:⼴州出版社,2008年。(K872/174/[2]9)

7.钟晖,刘⼩玲主编:《海珠古祠堂》,⼴州:⼴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K928.7/1726)

更多冯⽒祠堂照⽚:

◀东⾥冯公祠(《海珠古祠堂》第119页)

▶容川公家塾(《海珠古祠堂》第82页)

▲东阳冯公祠(采⾃《海珠古祠堂》第121页)

▲美⽯冯公祠(采⾃《海珠古祠堂》第119页)

▲宣义冯公祠(采⾃《海珠古祠堂》第114页)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资料。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