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区域经济学第二讲(农业及工业区位论)提纲
2025-10-06 05:55:11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二讲区位论

区位(location)----空间位置,即某一事物所占据的场所。

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economical location)――某一经济体进行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占有场所即为农业区位;

工业区位:工业生产所占有场所即为工业区位;

城市区位:城市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则称之为城市区位

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优化问题。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得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区位论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本讲仅介绍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自学

第一部分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1783—1850)德国经济学家,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一书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1、《孤立国》和农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2、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1)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

(2)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农业怎样布局才能利润最大化?

3、当时观点:

(1)农业经营方式应实行集约化经营,广泛采用轮作制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2)农业生产布局应根据自然条件,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

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当时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利用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来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为了论证这一问题,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他将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后来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在这些数据检验的基础上,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

1、基本概念:

(1)集约化经营: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指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一般“集约化经营”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袁斌昌(2002)认为集约化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资本或资源的集中使用,二是资本或资源的高效率使用,三是资本或资源的节约使用。

许祖东(1997)将集约经营概括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和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认为集约经营的实质是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2)轮作制: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是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3)二圃制

耕地常被分成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作物也轮种。生产技术进步后,二圃制由三圃制替代。

欧洲在8世纪前盛行二圃式农业生产方式。由于二圃制利用效率不高,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15世纪后被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

(4)三圃制

耕地常分成三块,两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作物也轮种。

这样,一块地连续两年后有一年休闲,保持了地力,利用率也比二圃制高。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每年的土地利用率都保持在三分之二的水平上,并且能够尽可能高效的恢复地力,显然优于二圃制的50%的土地利用率。这在当时人口持续增长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土地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是十分有效的。

2、假设条件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周围的土地是均质可耕作的农业地带;

(2)城市供给农村工业品,农村供给城市农产品;

(3)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地,与其它地区隔绝;

(4)农业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

(5)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正比,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6)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和劳动者工资固定不变;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我们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布局的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2、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业企业家所采取的经营方式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二)主要内容

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利润最大为前提条件的。根据前述各种假设,杜能给出的单位产品利润公式如下。利润L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运费增多)而减少。

1、当利润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2、我们将运费为零的利润点和耕作极限点(利润为零的点)连结成一条曲线,把该曲线称为利润曲线。

3、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利润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4、空间配置方式

如上图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如下: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据此,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该圈为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决定了该圈的大小。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而不宜远运,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至第五圈都是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程度逐渐减低)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豌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以供给三区肥力)。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粗放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殖牲畜,以牲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利润为零,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5、杜能圈层结构:

6、基本结论

(1)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程度越高,反之,越粗放。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2)在农业生产布局上,与距离有关的运费是最主要的因素,土地利用由林地、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

三、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积极意义

(1)理论意义---孤立化方法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他把引起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劳动素养、经济文化水平等)都假定为到处一样的常数,而后单独考虑市场距离一个因素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为其后的研究所广泛使用。

(2)提出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具有相对性

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区域经济学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2、实践意义--应用研究

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理论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市场(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形态。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孤立国》条件的地域,也即严格与杜能圈相符合的研究事例较少,但仍可以找到一些类似杜能圈的研究成果

(1)宏观领域的研究事例有乔纳森的研究——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2)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领域的研究——如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大致形成四个圈层:

(3)北京市郊区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表现

(4)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微观领域的研究——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

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

四、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

1、实际上,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样性引起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是极为复杂的,永远不可能有“到处一样”的情况。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就根源于此。

2、由于现代交通运输、罐头制造和冷藏技术的迅速发展,运费大幅度下降,市场距离在决定土地利用方式中日益成为次要因素,而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别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比市场距离更加显著。

3、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一般而言,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混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圈”。

辛克莱尔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与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

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少,放弃耕种或采取临时性耕作现象常见;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

五、对农业区位论的一些改进

1、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

在孤立国内,若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存在,交通条件则会发生变化。

由于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费(杜能假定航运费仅为马车运费的1/10),那么沿河农场可将运费降低90%。如:沿河农场距市场160km的谷价仅相当于距市场16km 的非沿河农场。

非沿河农场也可将产品运到河边,再利用航运,降低总运费。除非距河流太远以致航运成本上升到与马车运费相同时。如:距河岸8km且距市场160km的农场也仅相当于孤立国中距市场24km的农场。

由此,导致有通航河流存在时,同心圆模式变形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的带状模式。

2、其它小城市的影响:当孤立国内不仅有一个大城市,还有其它小城市的情况下,小城市周围的农场就会就近供应给小城市农产品,从而形成以小城市为中心的小环带。

3、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1)土质一定(谷物产量为不变)时,城市中谷物(裸麦)价格变动时。

当谷物价格降低时,谷物带来的收益下降,利润曲线下移,种植范围缩小,相应的畜牧圈范围扩大;当谷物价格上升时,利润曲线则上移,种植范围扩大,畜牧圈则缩小。

2)当城市的谷物价格一定时,土质产量变化时。

当土壤质量具有空间差异时,土质差的地区产量低,利润也低,谷物种植面积下降,因而畜牧区面积较大;土质好的地区产量高,利润也高,谷物种植面积上升,畜牧区面积相应下降。

4、其它的改进。

卡罗利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理论中没有考虑气候的变化,实际上气候每年是变化的,使得收成、进而是利润也发生变化。

卡罗利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利润、进而是农作物布局的影响。

他认为尽管气候每年都变化,但从长期来看,干旱年、湿润年、正常年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气候会影响到产量、生产成本和价格,但与运费无关。

六、进一步阅读的资料

1、冯.杜能著,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施坚雅(美):《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部分工业区位论

韦伯(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一、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1、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

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

2、工业区位论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韦伯试图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

在上述背景以及目的之下,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韦伯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

二、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指在特定位置进行某经济活动时得到利益的因子。其中利益是指费用的节约。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2)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3)区域性因子

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又被称为区域性因子。例如,工业受运费的影响,而向某一特定地点集中,那么运费即区位因子中的区域性因子。

在一般区位因子中对所有工业产生影响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区域性因子是:劳动成本和运费。

(4)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集聚因子:由于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的存在,将生产集中在特定场会带来生产或销售成本的降低,从而使工业向某一地点集聚的因素为集聚因子。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通过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生产成本降低(集聚时的地价过高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从而使工业向其它地点分散的因素为分散因子。

区域性因子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集聚、分散因子对区域条件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产生偏移力。

(5)最优区位:指在某区域内可找到对某产业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即为该产业布局的成本最小点。

(6)运费指向产业、劳动力指向产业、集聚指向产业

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企业相应地被吸引到某个区位。

2、假设条件(1)假设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假设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假设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流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于是产生了下面一个问题:工业企业如何选择最优区位?

(二)主要内容(三步法)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韦伯分三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确定运输指向产业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时的最优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而其它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工业生产与分配中的运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重量。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广布原料:是指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如:空气、水、砂石。

地方原料:是指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则为地方原料。

根据地方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移状况不同,将其分为地方纯原料和地方损重原料。

(1)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了原料的所有重量

(2)损重原料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被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

2、运输指向的区位选择

(1)“运费指向”主要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原料指数为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

=地方原料重量

原料指数(M)

产品重量

原料指数M的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原料指数公式说明的是生产一单位产品时,需要多重的地方原料。

(2)最小运费原理。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地方原料地各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仅使用广布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当原料指数(M )<1时,消耗较多的广布原料,工业区位在消费地;

当原料指数(M )>1时,消耗较多的地方原料,工业区位在原料地;

当原料指数(M )=1时,自由区位

★区位三角形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附加的假设条件如下:

① 有一匀质平原,运输条件一致;

② 运费取决于货物重量和运距的乘积;

③ 某工厂的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分布在平原上三个不同地点;

④ 生产过程不可分割。

由上述假设前提可知工厂区位图形为一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

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在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及重量有关时:

1min min(),(2)n i i

k i F f w r r n ==?=å

其中:F 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 为运费率;i w 为单位产品消耗原料i 的重量;i r 为原料i 的运距;k r 为产品的运距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且不与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可表示为多边形,即区位多边形。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企业

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劳动费指向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离。

1、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即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2、劳动费指向产业的确定

当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论

1、复习基本概念

集聚因子:由于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的存在,将生产集中在特定场会带来生产或销售成本的降低,从而使工业向某一地点集聚的因素为集聚因子。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通过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生产成本降低(集聚时的地价过高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从而使工业向其它地点分散的因素为分散因子。

2、集聚作用的形态

(1)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明显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可以说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

制造业:plant------firm-----industry

(2)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分为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集聚效应。

①纵向经济联系-----投入-产出关系

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机械

横向经济联系-----分工和合作

②外部的经济联系

金融---咨询---科研

房地产—建筑业--饮食业

3、积聚作用带来的好处

降低成本;

工厂规模扩大利于新技术的采用;

有利于工厂获得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共享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群体;

4、集聚指向产业的确定

临界等费线:由集聚所节约的费用与偏离运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劳动费和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理论构建思路

第一阶段:假定劳动费与聚集因素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运费因素单独起作用时工业布局的最佳模式。

第二阶段:加进了劳动费因素时工业布局将发生何种变化。

第三阶段:再加进聚集效益因素时,工业布局模式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化。

三、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工业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对现实工业布局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和理论基础。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四、工业区位论的局限性

1、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

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

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

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2、对企业家来讲,不仅关注最小成本的节约,更多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也是非现实的。产品价格,随着远离工厂的运费增加而上升,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企业收入必将受到影响。

3、技术进步,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有所减弱。

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都使最优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发生从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有所减弱。

4、交通发达,使得在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例如,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中的运费所占比重只有千分之一。现代工业生产对于安全、快速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工厂趋向于空港区位、高速公路出入口区位。

总之,由于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原料使用量和劳动费以及运费大幅度削减,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小,工业区位的选择范围更大。

五、进一步阅读的资料(略)

1、阿尔弗雷德.韦伯著,李刚剑译:《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郭永林:《影响工业区位的区位因素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S1期。

3、李纯英:《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布局》,《调研世界》,2004年第6期。

4、“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3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