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滨水生态文化廊道景观设计
2025-10-06 06:03:36 责编:小OO
文档
滨水生态文化廊道景观设计

 1问题分析

 (1)滨水区功能和空间封闭河道中心城区段滨水区功能“背水”而置,临水界面封闭,滨水公园人气不足。(2)景观“老三样”均质布置、人气不足河道上已建景观节点的选址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处理欠妥,节点空间要素的构成平淡匀质,尺度雷同,主题定位缺少与用地功能的融合以及对许昌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时代发展特征的诠释和表达,造成人气不足。(3)滨水区与腹地互动性不足,慢行系统不成体系堤顶路成为腹地与滨水区联系的阻隔,腹地没有支路或慢行步道直达滨水区,慢行道多与城市主次干道相交,交通不畅,未形成完整的城市慢行网络体系。(4)岸线平直,亲水性不足河道主城区段线型平直,以生态护坡和硬质护坡为主,护坡植被无序生长;岸线竖向处理单一,水岸与水面高差大,亲水性不足。(5)植被物种丰富、滨水特色不足河道两侧林地基础良好,但地形利用欠缺,活动和不同人群的空间参与度有待提高。(6)公共服务设施缺少部分河段有指向性的路名牌和指引牌,但导向性不强;部分节点已经设置滨水照明设施,但不成体系,缺少设置于不同高度和层次的景观灯具;缺少售卖厅、报刊亭等临时性建筑类服务设施;已有的座椅、垃圾桶、宣传栏等小品类公共服务设施品质较差。

 2设计策略及主题设计

 2.1设计策略针对河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市民对滨水休闲、文化的需求,提出三大策略。(1)理水生态引领,对河道污水进行整治,使水质得到改善;提升生态廊道功能,改善整体河道生态质量;采用滨水区功能改造,减少排污,提高滨水景观品质和价值。(2)兴文文艺复兴,复兴当地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特征;展示河道周边工业文明进程,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沿河布局和发展,使文化从古到今能永续传播与再生。(3)聚人以人为本,满足各类服务人群需求。对本市常住居民,主要满足其活动功能,增强沿河空间开敞与公共性、见缝插针布局活动场地;对外来旅游客商,主要满足其风景游赏功能,沿河打造风景游赏带、让清潩河留住客人。

 2.2主题设计为体现不同的风貌主题,展现一个多元化、多文化、多风貌的生态廊道,根据河道所在区域性质及周边环境,设计相应的主题风貌。(1)新建北段——花彩新城新建北段范围由许昌与长葛交界到周庄街,设计主题为花彩新城,设计采用彩色花岸,融入近郊体验活动,体现许昌的花木特色和许昌农业大县的地位。主要设计景点有清石体育公园、科教公园、潩水花岸(见图1)。(2)新建南段——再生睿境新建南段范围从周庄街至永昌西路,设计主题为再生睿境。本场地定位为造纸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展示区,在滨水区设置引导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融合的景观节点,诠释对工业文化的继承和更新,利用景观技术手法,打造集纸文化展示和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景观。通过对清潩河本段周边的城市用地功能的需求研究,确定本河段内的各景点主题并进行分级。设置一级景观节点“和景商业广场”,二级景观节点“纸主题公园”(见图2),三级景观节点“工业广场”和“青春塔”。(3)样板段--乐活舞台样板段范围从永昌西路到天宝路,现状周边用地以农田和村落为主,北侧有洪山庙闸和杂乱布置的厂房,南侧有魏都区和军事设施。该段定位为乐活舞台,创新活动单元的景观空间模式,提高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参与度。利用生态技术及措施,打造集观赏、亲水、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生态技术展示公园,满足水生态认知教育、科普宣传的功能。(4)提升段—乐活舞台该段范围从天宝路到瑞贝卡大道,新兴路以北主要为居住用地,以南现主要为工业用地和农田。临水居住区多被围墙封闭,缺乏活动空间,滨水区可达性差、人气不足。交通方面,堤顶路机非混行,且阻隔城市功能与滨水区的互动联系,部分段设置有慢行线路,但不连续,且缺少慢行交通服务设施;岸线方面,线条平直,以硬质护坡和生态护坡为主;景观方面,虽然已形成了单台式的游园景观,景观节点尺度均质,但没有形成不同等级、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功能的滨水户外空间体系;栽植方面,植物种类丰富,乔木长势较好,有成片的观赏性树种,但植物造景的围合感和层次感缺乏;公共服务方面,有一定的标识系统、照明系统的基础,但服务设施体系不完善。该段主题为乐活舞台,结合原有历史景点,将景点的设计定位为“古河新韵”,用于展示新城面貌及许昌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具有文化展示、休闲体育、庆典活动等功能。

 3护岸设计

 护岸断面既要满足防洪功能要求,又要体现生态护坡的理念,不能使河道渠道化,本着生态、亲水、安全的原则,根据方案设计及蓄水位与滩地的高差,设计了三种断面形式,设置如下:(1)浅滩式亲水断面为了营造更安全、更自然的生态护岸,也为水生动植物营造更好的栖息地,在正常蓄水位与滩地高差在2.0m以下的河道段设置浅滩式亲水断面,即在水边设置至少3m的浅滩区,水深不大于0.5m,在水位变浮区设置防护,防护形式根据不同段的景观需求,设置自然石护岸、仿木桩护岸及生态砌块护岸等形式。(2)台地式亲水断面在河道拦水建筑物下游,滩地与正常蓄水位高差较大,最大能达到4m左右,不利于亲水,对于2.5m以上的河道段,设计台地式亲水断面,即台阶式的护岸,一级台阶高差控制在1m左右,通过设置2-3级台地,层层降低高差,营造更好的亲水护岸。台地上可以种植大面积陆生、水生植物,营造梯田效果,局部形成带状亲水平台,满足近距离亲水要求.(3)节点多样化亲水断面根据方案设计,结合节点在水边设置亲水场地,如亲水广场、亲水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栈道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亲水护岸。

 4慢行系统设计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自行车混行道路)三种类型。本工程慢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水上交通。(1)自行车道主要为满足自行车骑行,沿河道建立一条联通、完善的自行车系统,连接各个节点和服务站,引导市民健康、低碳出行。自行车道(见图3)布置主要沿滩地内设置,在重要节点处,由于休闲场地设置密集,自行车道改为沿堤顶路布置,保证其连通性;另外由于受城市交通桥的影响,不能完全沿滩地内通行,如果桥下净空和空间满足通行,则从桥下穿过;如果不满足桥下通行,自行车道需要上至堤顶路,沿城市道路斑马线通过,受上述条件,自行车道联通性受一定制约。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实际需求,自行车道宽度为3m,材质选用透水混凝土。(2)步行道步行道根据实际需要主要设置有一级步道、二级步道和滨水步道三种,其中一级步道2.4m宽,二级步道1.5m宽。另外根据各个节点的功能不同,还设置有特色步道、汀步等其它步道。2.4m宽步道布置主要沿堤外绿地设置,连接入口及通向各个节点;1.5m宽步道为次要步行道,贯穿全园区,引导人通向一级步道或由一级步道通向小节点。对已建公园的提升改造,现状园路宽度不统一,步行道设计主要依据现状,对宽度不足、不美观、连贯性差的地方进行改造。(3)水上交通本工程从聚贤街到昌盛路为通航段,满足市民水上游览两岸风光,通过游船的方式组织交通。结合节点及水上服务要求,设置有码头、服务站,满足水上交通登船和停靠要求。(4)堤顶路作为防汛通道,设计为路面宽度5m的车行道,由于平时社会机动车辆通行,在各路口设有机动车路障,汛期移除,平时可以作为慢行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5结束语

 滨水生态文化廊道景观设计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