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十二 古诗词鉴赏(13-20)
2025-10-06 06:01:53 责编:小OO
文档
   第13首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渡远/荆门外,

 来从①/楚国游。

①从:往。

内容:首联叙事,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到达荆门外。以“荆门外”“楚国游”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②流。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内容:颔联、颈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渐变与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内容: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将水中的明月比作飞下的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万千,如梦如幻,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仍怜③/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怜:喜爱。

修辞、情感:“故乡水”指流经故乡的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情感。

【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依旧怀念故乡的水,它把我送到万里之外。

【本诗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如颔联、颈联。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如颈联。3.运用拟人修辞。如尾联。4.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如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颔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第14首 钱塘湖①春行 [唐]白居易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②西,水面初③平/云脚低。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②贾亭:即贾公亭。③初:刚刚。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画面描述: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堤持平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暖树:向阳的树。

内容: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炼字: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内容:颈联写植物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炼字:“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⑤。

⑤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表现手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诗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写作特点】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如颔联。2.直抒胸臆。如尾联。

1.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__“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2.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品析。

示例:“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__“几处”__“谁家”,表明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__“莺”“燕”,都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禽鸟。__“渐”,写出了花儿渐开渐多的情态。__“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萌芽的情形。 

    第15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结庐①/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①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内容: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虽身处闹市,却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

③尔:如此,这样。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于自问自答中揭开了谜底。“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④/见南山。

④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表现手法:通过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炼字:“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知、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

山气⑤/日夕⑥佳, 飞鸟/相与还。

⑤山气:山间的云气。⑥日夕:傍晚。

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紧承上句点明南山暮景的美好,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的景象。表现手法:象征。以“飞鸟”象征自己,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和惬意情怀。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内容:“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两者在诗中浑融混一,难辨彼此,达到了“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这两句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

【参考译文】把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本诗主旨】诗人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然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

【写作特点】1.说理、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基调,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2.语言平易朴素,富于情趣与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之境;而“望”则是有意识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两句诗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的是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第16首 春望 [唐]杜甫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①春/草木深。

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凉之景。诗人写望中所见,寓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了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国都的哀悼,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炼字、修辞:“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情感: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结构: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续表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内容:这两句正写恨别。写出了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而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④簪。

③浑:简直。④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参考译文】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事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写作特点】1.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如颔联。2.这首诗语言精练,富有韵律美。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任选一句)

(1)城春草木深。(2)阴阳割昏晓。

示例一:“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示例二:“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2.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望岳》的“望”:__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17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黑云压城①/城欲摧②,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②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画面描述: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角③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④/凝夜紫。

③角:军中号角。④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从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为下文写友军的援助做了必要的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半卷”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奔袭的谨慎,“临易水”既交代了交战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战鼓不响,困难重重,衬托出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品质。

 报君/黄金台⑤上意, 提携/玉龙⑥/为君死。

⑤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⑥玉龙:指宝剑。

用典:借用“黄金台”与“玉龙”的典故,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达了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续表

【参考译文】敌军如黑云攻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声中冲锋陷阵,秋风为之助威,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露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难擂响。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

【文学常识】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本诗属歌行体。

【本诗主旨】本诗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写作特点】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首联、颔联。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和危急的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第18首 赤壁 [唐]杜牧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认前朝④。

①戟(jǐ):古代兵器。②销:销蚀。③将:拿,取④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表现手法:借物起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认前朝”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⑤春深/锁二乔。

⑤铜雀:即铜雀台。

用典: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同时也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情感:这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参考译文】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本诗主旨】这首咏史怀古诗含蓄地表现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2.反向立意,富有新意。如三四句。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

[明] 魏裳①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释】①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原因:这一支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从它写起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引出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国家命运——大)

2.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杜牧诗为绝句,魏裳诗为律诗。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魏裳的诗重在对赤壁之战后苍凉景象的描写,借此反映了嘉靖年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

   第19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①星河:银河。

炼字:两个动词“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和“舞”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内容:写梦中所见,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③问我/归何处。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③殷勤:情意恳切。

炼字:“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内容: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

 我报④路长/嗟⑤/日暮,学诗谩⑥有/惊人句。

④报:回答。⑤嗟:叹息,慨叹。⑥谩:同“漫”,空、徒然。

炼字: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两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写法: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此句的“报”与上片的“问”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九万里/风鹏正举⑦。风休住,蓬舟⑧/吹取/三山去!

⑦举:高飞。⑧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用典:“风鹏九万里”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情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参考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相邀。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文学常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本词主旨】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达了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写作特点】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色彩,这首词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描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20首 关雎 《诗经》

(八下)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②/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①洲:水中的陆地。

②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③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④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写作手法: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续表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参差/荇菜,左右流⑤之。

窈窕/淑女,寤寐⑥/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⑧哉/悠哉,辗转/反侧。

⑤流:求取。

⑥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⑦思服:思念。服,思念。

⑧悠:忧思的样子。

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诗的格调迂回低缓。

炼字: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重表现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修辞:“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思念之情。

写作手法: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⑨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⑨芼(mào):挑选。

内容: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轻松明快,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跃然纸上。这几句是虚写,用采摘荇菜起兴,是饱受相思之苦的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盛况。

【参考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双双飞落在水中的陆地上。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便总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睡着。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摘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挑选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文学常识】《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本诗主旨】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写作特点】1.采用比、兴的手法。如第一章。2.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如第二章实写,第三章虚写。3.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1.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兴。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男子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进行简要赏析。

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动作描写。__“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不平静,难以入眠。这两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