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20200420190312)
2025-10-06 06:01:13 责编:小OO
文档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篇

1 浇筑前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1.1 材料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的前提下,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在混凝土中掺加10~15℅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根据实验每减少10Kg水泥,其水化热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的降低1℃,每增加20Kg粉煤灰又能减少10Kg水泥。

采用骨料堆场加遮阳棚,以降低骨料温度。严格控制骨料的针片状含量,优化骨料级配,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同时要尽量降低砂、石的含水率,

严格控制含泥量。

在混凝土中适当的掺入缓凝型高效减水剂来降低水泥用量和减少水灰比,来降低混凝土温升和减小收缩变形。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的施工机具、养护材料、应急备用设备需提前准备到位。

1.2 人员

统筹安排人员,合理细化工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需编制施工值班表,将各项工作进行分解细化,责任到人。

1.3 机械

——混凝土搅拌系统:2~3套搅拌机组,额定单机产量为60m3/h;

——混凝土运输车:额定运输量为8m3/车;

——布料机:HG28G;

——泵车:SY5385THD-37/46/50;

——振捣棒:ZN-25/50;

——其他:冲毛机、空压机、洒水车、柴油发电机等

1.4 技术及现场准备

(1) 进场原材料(钢筋、水泥、砂子、石子)必须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

范规定。检查要点:

(a) 首先应检查进场水泥的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复检,其强度、安定性、初凝终

凝时间等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规定,另外应注意根据混凝土工程的特点、所处环境条件和混凝土设计性能要求合理选用水泥品种。比如:为了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配制C40以上的高强混凝土或快硬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等。其次是砂子、石子、外加剂、掺合料、钢筋等原材料的质量,

必须经过取样试验符合标准,对未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材

料禁止使用。钢筋的进场质量必须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等的规定取样作力学性能检验。

(b) 施工图纸上面备注原材料产地的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c)进场原材料经现场检验合格后,现场见证取样送到有资质的试验室试

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2) 模板验收合格。检验的要点是

(a) 模板及支架的选用是否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执行,模板的轴线、标高、

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拼缝是否严密、表面隔离剂涂刷是否均匀,

无油污,模板内清理是否干净并充分湿润。

(b) 模板支撑系统是否稳定、牢固。模板制作必须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性,支撑系统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

稳定性。

(3) 钢筋工程验收合格。检查要点

(a) 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保护层、间距和加工形状是否符合

设计要求。钢筋的连接形式和连接工艺、钢筋的接头位置和间距是否符合设计

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b) 钢筋的锚固长度、绑扎搭接长度、焊接长度和焊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

和规范要求。钢筋的弯钩和弯折角度、弯弧、弯后的平直长度部分、受力钢筋

骨架定位,以及箍间距和箍筋加密区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d) 钢筋的焊接接头和机械连接接头见证取样试验是否符合相关规程、规

范要求。

(e) 有构造钢筋的其放置位置是否符合构造规范要求。

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2.1 混凝土布料

合理选择浇筑方法:布料设备充足,构件截面面积较小时,采用全面分层法;构件截面面积超大,设备供应紧张时采用斜面分层法;下料高度不能必须小于

1.5m,布料厚度必须小于50cm,一般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建议控制在30cm,更有利于初期混凝土的散热,否则需采用串筒或者溜槽等进行辅助下料。边下料边振捣。上层混凝土浇筑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不允许出现冷缝。

2.2 混凝土振捣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振捣是关键。既不能过振,也不能漏振。插入混凝土

的振捣棒要求垂直,要做到“快插慢拔”,每点振动的时间控制在15~20s,应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且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泛浆、且气泡较少为宜。振捣过程中,使振捣棒上下略为抽动,使振捣均匀。混凝土的振捣紧跟

布料进行,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将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约3~5cm,使上下层混凝土能够更好的结合。振捣棒插点应该比较规则,可采用行列或交错式。两个振点间的距离应为振捣棒振动有效半径的 1.5倍。对于模板边缘的混凝土,建议采用Φ25的小振捣棒在模板与钢筋之间进行振捣,将模板边缘的气泡赶尽。同

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掌握好混凝土初凝前的二次振捣技术,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内部细微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

2.3 混凝土的压面

在混凝土初凝前用木抹子将以浇筑到预定标高的混凝土上表面进行抹压,以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风干裂缝和沉降裂缝。要掌握好压面时间,压得过早,不能避免因收缩产生的裂缝,压的过完,混凝土已经凝结。一般以手指能按动,感觉

有塑性时开始压为准。由于浇筑混凝土较厚,要随时注意观察混凝土表面,发现明显裂缝,要及时进行二次抹压。

3 混凝土养护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3.1为保证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在规定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并防止产生收缩和温度裂缝,必须认真做好养护工作。

3.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初凝后其强度达到一定强度的要求时

开始养护。福清核电工程主要采用湿麻袋+塑料薄膜+干麻袋组合保温、保湿的养护工艺。湿麻袋保证了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水分子膜,起到了混凝土保湿作用,塑料薄膜切断了热量的对流,且可以防止其下层养护水蒸发散失,干麻袋减缓了热量传导,起到了保温作用。

3.3保温、保湿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保温养护的主要有两

个目的,一是通过减少表层混凝土的热扩散,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

温差值以及表层混凝土与环境的温差值,减小混凝土浇筑体的自约束应力;二

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整体降温速率,延长散热时间,充分发挥混凝土

强度的潜力和材料的松弛特性,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承受外

约束力时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同时,在养护过程中

保持良好温度和防风条件,使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养护。据此,

要求对保温措施所应满足的条件规定:施工人员应根据事先确定的温控指标的

要求,来确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措施。

3.4根据多年的核电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经验及其采取的养护措施,结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筏基大体积混凝土覆盖顺序宜为:覆盖1~2层湿麻袋→1层塑料薄膜→2-4层干麻袋→1层塑料薄膜→2-4层干麻袋。麻袋铺设要整齐、平整并且和表面要有很好的接触,要一层压一层,不漏缝隙的密铺,不许有遗漏、翘角和空鼓处。

3.5麻袋覆盖层数原则:混凝土水化热一般集中在前三天,以后减缓并持续进行水化,即3天后水化热反应减小、减慢,混凝土降温速度超过其水化热升温速度,故3天后混凝土温度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如果混凝土表面保温材料覆盖过厚,混凝土温度无法传递到空气中,其降温速度非常小,仍然小于水化热升温速度,

故混凝土表现为持续缓慢升温,此阶段应该酌情减小保温材料厚度,以有利于热量的扩散,缩小内外温差。降温阶段要根据每天的降温梯度及时添加保温材料,

一般降温梯度应控制在 1.5-2℃/d之间;

3.6对于插筋密集且面积和厚度较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应搭设挡风保温棚或遮阳降温棚。在保温养护中,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进行现场监测,当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

3.7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由专人负责保温保湿养护工作,并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操作,同时应做好测试记录;

3.8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做好测温元件埋设工作:

(1)测温点布置原则: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失热量的部位和受环境温

度影响大的地方,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预应力最大的地方。

(2)测温点埋设:应按埋点位置图基本准确埋设,上下测温点均位于距混凝土

表面5~10cm处,中间测点位于混凝土底板厚度的中心处,麻袋内测点位于麻袋下、混凝土上,空气中测点位于混凝土表面以上 1.5m左右的空气中。为了防止所埋设的测温遭到损伤或破坏,应在其它工序完工之后,混凝土浇筑之前进行埋设。在埋设有测温点的部位设置标示牌,以防止在浇捣时将其破坏。(具体情况见附图10)

(3)测温点的埋设方法:测温头必须在钢筋绑扎完毕后,按测温平面布置图的

编号埋设在规定的位置处。测温头在埋设完成后需设置标识牌,注意保护,防止吊物等其他工序施工时将其破坏。

3.9 混凝土测温: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准确撑握混凝土内部温度、表面温度及内外温差情况,做到信息化施工,使其处于受控状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在预防混凝土产生裂缝方面实现温差和温度应力双控制,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

(1)测温:混凝土的温度从浇筑起(测温头埋入混凝土时)就进行监测,包括

混凝土内部温度从升温、高温、降温、趋近于环境温度及拆除保温,进入安全范

围的全过程。测温时间原则上延续14d,但根据测温情况和气候变化情况必要时适当延长测温时间,具体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测温时间前7天每2小时测一次,后7天每4小时测一次。升温及高温期间随时观察温度变化,必要测温时间隔时间可缩短到1h (由现场技术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测温人员,每测完一次应

立即向有关方面(技术部门,质检部门)报告温度场情况和温度变化趋势,着重

报告混凝土中心和表面、表面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最大温差、混凝土降温的最大速度,测温中如发现混凝土温度指标不符合规定要求,由技术员报告上级领导以及技术部,最后根据测温结果由技术部制定出应急措施并下达指令(如:根据实际的测温情况,对降温太快的区域及时加盖麻袋)。

(2)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3)保湿:由于混凝土表面覆盖了湿麻袋,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了一层水分子保

湿膜,而湿麻袋上覆盖的塑料薄膜有效地阻碍了水分和空气的对流,混凝土水化热升温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但是蒸发的水分子在塑料薄膜处形成冷凝水,

冷凝水又可以被湿麻袋吸收再次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水分子保湿膜,这样就可以在养护阶段不再需要持续浇水保湿,避免了外来浇水时混凝土表层温度的急剧散

失。养护工程中可以抽查部分区域,一旦发现混凝土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水裂纹时,要立即适量浇水并仔细加以遮盖养护。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