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2025-10-06 06:01:13 责编:小OO
文档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要求教师的从宏观纵深到微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比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环境工具等等),围绕高阶学习的特性,产生积极的支持力。因此教师要有能力利用技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习者掌握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信息化教学实施准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实施结束后等不同的环节,将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根据实际评价的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评价活动的能力,包括掌握常见数据处理软件等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对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评价的能力,包括评价的规划、实施、计分、结果的解释,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断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有效性,并能将评价结果用于反思实践以提高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力(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另外还包括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评价能力(即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侧面都要统一到教学实施过程中来进行。通过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实现思维的再活化,再碰撞。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实施能力较强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