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说阅读指导之乡土篇
2025-10-06 06:02:37 责编:小OO
文档
小说阅读指导之乡土篇

面对现在高中生阅读面窄而又无方向感的现状,我想以小说流派中的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品,达到最终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什么阅读小说要按小说流派来读?

小说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大花园。我们中学生走进这个花园后一时觉得很新鲜,什么都想读,这本小说翻翻,那本小说看看,往往没有系统性,随意性太强。没有目标的阅读是效果最差的,特别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目的的阅读课的阅读。我认为读小说时如果能按照一个流派组成一个系列来读,那样就会避免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不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所以,我认为指导中学生按照小说流派的体系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推荐乡土小说?

每个小说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中国进入工业文明比较晚,所以反映城市题材的小说如《子夜》等没有反映乡村题材的小说影响大,所以乡土小说实际就是乡土中国的缩影,这是其一。我推荐乡土小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他们对中国的农村知之甚少,也需要了解,而且中国的乡土小说内容可谓一幅幅地方风俗画。只有读乡土小说才能读懂过去的中国,也才能明白现在的中国所走的道路。

对于乡土小说,我认为范家进的概念还是比较准确,引用如下:

乡土小说概念可与“乡村小说”一词互相置换,主要是从小说题材、人物及其故事发生背景上所作的一种限定,因此凡是写乡村,故事的主要背景发生在乡村或小镇,以乡村人物为主的小说皆可归入其中,而不再限于鲁迅在30年代所作的界定(其内核是“侨寓在外而写自己的故乡”)。20年代“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30年代的“社会剖析派小说”、“京派小说”,40年代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以及建国后发展起来的“茶子花派”……宛如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将东西南北各式乡土中国的人物、场景、故事及风俗蜿蜒曲折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20世纪的中国小说风景。①

笔者以为:中国的乡土小说作家作品异彩纷呈,在众多乡土小说作家中,有一路走的是雅的路线,以沈从文、汪曾祺、曹文轩为代表,对风格和情调有着独特追求;有一路走的是俗的路线,以赵树理、孙犁等为代表。本文以雅的路线为例,选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曹文轩的《草房子》作为研究对象。

一、人物形象

一部成功的小说必定有成功的人物形象,高明的作家都知道对小说人物要好好经营,这三位作家注意到了这一点,为我们绘画出三个女孩。从《边城》里,我们读出了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有这么一个人——翠翠,天真可爱,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没有一丝尘世的“俗”,她是湘西那青山绿水中的一只黄麂,跳跃在青山丛中,沅江畔。《受戒》中,我们读出了在汪曾祺的“高邮世界”里的一批人,小英子活泼开朗,敢于表达与追求那份朦胧的情。而且小英子还是确有其人,她身上似乎有着少年汪曾祺的一个梦吧!《草房子》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北大,是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代表作。他为我们寻找到了一块“油麻地”,在这块地里,一个个农村田园诗里的意象成了活灵活现的油麻地里的生命。纸月,既可看作如月之美,也可看出这个女孩命运的不幸。生下来无母,父亲与和尚的双重角色让她柔弱,只有外婆是她的亲人,让我们仿佛想起了那个在遥远的十年前的边地的翠翠的身影。纸月比翠翠有了俗世的欺侮,更让我们不得不爱这个孩子,怜悯她。

二、写作资源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块领地。在这领地里生活着一群人,一群山,一群水。而这些是他自己所独有的资源。比如这三个作家的资源都来自自己年轻时的甚至幼年时对故乡的回忆。“故乡”就是作家自己的写作资源。

王德威说:“尽管描摹原乡题材的作者背景、年岁有异,怀抱亦自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却共享不少叙事抒情的模式:或缅怀故里风物的纯朴固陋、或感叹现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忆童年往事的灿烂多姿、或凸显村俚人事的奇情异趣。绵亘于其下的,则是时移事往的感伤、有家难归或惧归的尴尬,甚或一种盛年不再的隐忧——所谓的‘乡愁’,亦于焉而起。‘故乡’因此不仅只是一地理上的位置,它更代表了作家所向往的生活意义源头,以及作品叙事力量的启动媒介。”{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作家的写作资源,野性湘西的青山绿水是沈从文的写作资源,高邮的水乡世界是汪曾祺的写作资源,金黄色的油麻地是曹文轩的写作资源。

曹文轩说,“童年确实留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在写小说时,总要找到一个依托——经验的依托。这个依托,十有是与童年的印象有关的。它是土壤,然后我再想着如何在这块土壤之上生长我的小说。只要这样,我心里才能感到踏实”。(《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徐妍)。

三、语言特色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教写作课,培养出几个作家,最出名的就是汪曾祺。汪曾祺常回忆老师教育他:“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

贴在人物上写,也就是写出的人物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身份。比如作为百年前的湘西文化之地,大多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对翠翠这样的美人,天保大老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这心直口快的青年人,第一句话就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大老是个直率的年轻人,的确中国的观音既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又是美貌的化身。大老说得多贴切他自己的身份。来客问祖父“进不进城看船”,老渡船夫就说:“今天来往人多,应当看守渡船。”两人又谈了些别的话。到后来来客方言归正传。“伯伯,你翠翠像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二老含蓄,女子长大了,就是嫁人的时候,隐约看出二老的心思,“好看”是最好的修饰了,如果他说:“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就不是大老二老了。

汪曾祺的《受戒》里,明海的字写得好,“村里人夸他字写得好”,可写得好的判断标准,我们今天读来觉得可笑,竟然是“写得黑”。多么纯朴、憨厚,真是无识无文,如说笔力遒劲,还是三四十年代中国那些不识字的村夫吗?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重大,它们都写实。在《受戒》中有两处值得玩味。如菩提庵小但小在何处呢?名字上看出,外形当我们跟随明子和小英子,就看到善因寺的大了。菩提庵的佛像连龛只有四尺,也就是一米多。而那个寺,小英子只能看到佛像的下巴。抬起头来也看不全他的脸,只看到一个微微闭着的嘴唇和胖墩墩的下巴。两边的两根大红蜡烛,一搂多粗。释迦牟尼佛坐在一个莲花座上,单是莲座,就比小英子还高。(善因寺) 

细节往往让人觉得深刻。

五、风俗图画

这三篇小说都为我们展现了浓郁的风俗画。如“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各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壳果,也多悬挂在檐口下”。秋收冬藏在各地风俗各异,衣菜一起晾,红薯带藤挂,棕衣作成袋,边地的买卖船只的同时还买卖媳妇,这些让人读来耳目一新。如湘西边城的端午节划龙舟赛,高邮小集市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和赶集市时的打扮;《草房子》中的结婚风俗,都让人难忘。当然风俗画很美,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很有趣。但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主题,服务人物的需要。

为什么要在小说里写风俗画?汪曾祺自己有段话:“写一点风俗画,对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是有帮助的。风俗画和乡土文学有着血缘关系,虽然二者不是一回事。很难设想一部富于民族色彩的作品而一点不涉及风俗。鲁迅的《故乡》、《社戏》是风俗画的典范。《朝花夕拾》里洋溢着罗汉豆的清香。沈从文的《边城》如果不是几次写到端午节赛龙船,便不会有那样浓郁的色彩。”

“《边城》几次写端午节赛龙舟,和翠翠的情绪的发展和感情的变化是紧紧扣在一起的,并且是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纽带”(《谈谈风俗画》汪曾祺)。

油麻地这个临海的地方,建筑房屋的材料是草和泥。小说对草房子的草作了详尽的描述:“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房子。”(《草房子》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这里的风俗已经从作者的笔尖下自然流泻下来了。

六、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受特定环境制约的。只有充分地描写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小说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在环境描写上比其他文学样式有更多的自由。③

这三部小说为何给读者以美感?原因在于有许多的环境描写。文字绝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是有声音、有色彩的,是音、形、义的结合。比如《边城》一开始对湘西的描写,犹如把读者带入山灵水秀的画中。“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是对白河里一深潭的描写,让人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如《受戒》结尾的描写,浮现出夏季水乡的独特湖面景观。比如《草房子》中许多美的镜头,让人难忘。

七、创造美化

这三篇都很美,不过这些美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写《边城》时沈从文结婚不久,“乡下人”虽喝了“一杯甜酒”,但生活并不如意,他越来越怀乡、思乡,城市里人与人的丑与恶,让他厌烦,他回到了过去,找到了自己的故乡,一个充满了美与善的世界。湘西真的水甜人美、清奇秀丽吗?在外人的眼中:湘西是苗夷之区、匪区,妇人放蛊,男人杀人,民风彪悍,穷山恶水。沈从文却让我们看到的是美的世界、善的世界。

汪曾祺说:“巧云家的前面有一个大粪缸,我写它做什么?”可以看出他对故乡高邮的景是有选择的,要纯化、美化。1980年,刚“”出来,人家在“伤痕”、在“反思”时,他却在寻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曹文轩写的是1962年的事情,很美,可1962年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死了多少人,苦难的太多了,往往能有美的领悟。

总之,现世的现代主义作品让我们认识了血腥、暴力、冷漠、背叛,古典主义的小说又给我们对世界是美的、人性是美的更强的回答,这尤为值得向我们青年人推荐。

注释

①《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 范家进著 上海三联书店

②《想象中国的方法》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③《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作品集》 沈从文 北岳文艺出版社

2.《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汪曾祺 中国青年出版社

3.《草房子》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 人民文学出版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