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针灸推拿技术基本操作
2025-10-06 06:02:28 责编:小OO
文档
  针灸推拿技术基本操作

    主讲:马凤海

第一节  针刺疗法

    1、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毫针在使用及消毒前必须认真检查。针尖必须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性适中、韧性良好。针柄要固而不松,针根要滑而无锈、便于捏持施术。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体形胖瘦、病情虚实及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毫针在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清洗干净,放在垫有纱布的针盒内,并在针尖端放置棉花防止针尖受损。毫针必须认真消毒,常见的消毒方法有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2、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

    选择体位的原则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临床常用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主。

    3、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③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

    ⑤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4、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①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②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5、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①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②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④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7、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①针刺的角度: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或不宜深刺的穴位)、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角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②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腹部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③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而定。如头面部、胸部正中腧穴多用平刺;颈项、侧胸、背部多用斜刺;腹部及四肢多用直刺。

    8、针刺得气或针刺感应

    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当针刺入到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者针下有沉重紧涩、如鱼吞钩之浮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滑,患者也没什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循弹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

    9、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①晕针

    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者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

    ②滞针

    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

    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

    处理:让病人放松以缓解紧张状态,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因单向捻转所致者,须反向推转左右轻捻松懈之。

    预防: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进针避开肌腱,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③弯针

    现象:针身弯曲,在肌肉内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针及出针困难,病人感疼痛。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不匀;或患者留针时体位移动;或滞针未及时处理。

    处理:针身轻微弯曲者,将针缓慢退出;弯曲角度大者,须轻微摇动针体,顺势将针退出;因体位改变所致者,当恢复原体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针。

    预防: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柔,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变动体位,针刺部位不受压或碰撞,及时处理滞针。

    ④断针

    现象:针身折断,部分针身露于皮肤之外,或针身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损坏失于检查;医者用力过猛,致肌肉剧烈挛缩;或患者体位改变,外物压迫碰撞。或电针刺激强度过大。

    处理:发现断针后,医者必须镇定,嘱患者保持原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层陷入。残留断端者,可用镊子取出。残端完全陷入肌层者,应在X线下定位,立即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针刺时要将针身留一部分在体外;及时处理滞针和弯针,不可强拉强拔;使用电针不可突然加大刺激强度。

    ⑤血肿

    现象:出针后局部青紫或肿胀疼痛。

    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

    处理: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肿痛甚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行热敷揉按。

    预防:剔除带钩针具;熟悉解剖部位,尽量避开血管;针刺手法轻巧,注意眼区穴位的操作技巧。

    第二节  推拿基本技术

    (一)推拿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1、推拿介质的种类:常用的推拿介质有:药膏、油剂、药水、药酒、粉剂等。

    2、推拿介质的作用:(1)便于收发出操作,增强手法作用;(2)利用药物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3)有润滑作用,保护皮肤。

    (二)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推拿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可适于骨伤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的多种疾病。

    2、推拿的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2)各种骨折、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严重心、脑、肺部疾病或体质过于虚弱者;

    (4)各种传染病;

    (5)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

    (6)治疗部位有严重皮损或皮肤病者;

    (7)孕妇腰骶及腹部;

    (8)精神病者,不能配合者。

    (三)常用成人推拿手法

滚法    以小鱼际掌背侧至第三掌指关节部着力,用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屈伸、外旋的连续不断的动作。要求压力均匀柔和,滚动时贴紧体面,动作协调、连续,120~160次/分钟。

揉法    以鱼际、手掌、手指罗纹面和肘、小臂尺侧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和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推动,并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压力均匀适度,揉动和缓协调,不动滑动和摩擦,120~160次/分钟。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环三指指面着力,用前臂发力,连同腕部做盘旋活动,带动掌、指等着力部位做环形抚摸动作,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50~160次/分钟。要求用力平稳,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织。

擦法    以手掌面或大、小鱼际处着力,进行直线往返磨擦。要求着力部分紧贴皮肤,但不可重压;不论是上下擦还是左右擦,均须沿直线往返进行,不能歪斜;用力要均匀、连续,先慢后快,以局部深层发热为度。注意不要擦破皮肤,可使用润滑介质。

推法    以手指、掌、肘部着力,紧贴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推动。要求用力均匀,始终如一,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按法    以手指或掌着力,逐渐用力,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要求按压的方向垂直向下,用力向轻渐重,平稳而持续不断,使压力渗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