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对策
2025-10-06 06:00:43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对策  

 2008年12月12日 15:30:35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调节矛盾和冲突,降低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构建合规文化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提出了找准制度建设“风向标”,搭建梯次制度模型,不断推进制度落实,扭转制度执行不力局面的建议,对增强农村信用社制度执行力进行了探讨。

    一、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外乎以下“三不”:

    管理者重视不够。管理者是信用社制度建设的“风向标”,既要明确信用社需要什么方面的制度,也要明确信用社需要什么内容的制度,避免制度内涵宽泛而无从入手;既要因势利导地侧重解决信用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又要统筹兼顾、系统考虑信用社的制度建设,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既要以敏捷的反应制定制度,更要以表率的行为推进制度落实,避免疏于监控而使制度流于形式。

    负责人推动不力。管理部门是信用社制度建设的“马达”。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可谓“始作俑者”。从制度策划、制度编写、制度完善,到制度的发布实施,部门功不可没。可以说每项制度的背后,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个条款的内容,都折射出智慧和理性的光芒。但是由于部门忙于各种应急性事务而无暇顾及,制度发布后就算告一段落,顺其自然了。制度推进过程中不能做到宣贯、辅导、监督、检查、考核环环相扣,怎么能落实到位呢?

    执行者理解不透。基层信用社是制度落实的着力点。信用社主任或对口业务条线管理部门是制度落实的关键。目前,我们的制度传达方式多以文件形式发给下属单位,或以电子文本形式发给业务对口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单位业务繁杂,对制度解读不细、不全、不透、不准,制度落实到位又从何谈起呢?由于有了上面的“两不”,产生这种对待制度的不严肃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不”现象的存在,使得制度约束如同隔靴搔痒。挖掘其思想根源,是“三种心理”在作祟:

    “效益至上”的心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社背负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劣,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范围窄、金融创新能力差,市场份额差距较大等,难于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于是,部分管理人员潜意识里将效益好坏作为衡量信用社优劣的唯一标准,曲解“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产生了“效益至上”的心理;部分信用社就坡下驴,一俊遮百丑,以效益好为“保护伞”,游离于制度之外,甚至凌驾于制度之上。

    “和气生财”的心理。虽然“和为贵”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和谐环境”、“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却往往会使制度落实不了了之。尤其是为了确保绩效考核中得高分,制度制定者和制度执行者都可能会出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以得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

    得过且过的心理。注重制度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的优良传统。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缺乏完整性、可操作性,或制度执行缺乏得力的推动措施,滋生了个别单位或个别人得过且过的心理。其理由是制度太多无从下手,制度变化快不必当真、制度繁琐不适用我,制度缺失管不着我。

    二、扭转制度执行不力的建议

    通过探索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并挖掘其思想根源,提出下面三条建议:

    (一)以战略眼光审视制度,建立制度管理网络

    一是以层级为标准,搭建梯次制度模型。即宏观层面,由国家、监管部门及省联社制定性强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中观层面,由市级管理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约束性强的各项规章制度;微观层面,由县级管理部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上一层面是下一层面制度制定的依据和准绳;下一层面是上一层面制度的细化和量化过程。各层面制度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二是以业务为单元,构建树状制度体系。各业务条线可根据管理条线性质,划分具体的、不同的业务单元,规定出业务主责部门,对业务体系涉及的所有制度进行梳理,明确各分项制度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并且明确本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联度和制度对接点,保证制度体系运行顺畅、管控无盲点,勾画出制度网络图,并将制度变化即时体现在网络图上,动态管理。

    (二)以务实态度推行制度,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一是领导要发挥表率作用。建议制定制度的业务部门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准确描述出制度的目的和要求,帮助领导尽快建立起清晰的制度网络,利于其随时发现制度执行不力之处,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领导也要为与业务部门在制度理解上达成共识创造条件,主动安排时间、地点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二是部门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贯彻制度。在贯彻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与领导充分沟通,获得领导的信任、支持和充分授权;另一方面密切与基层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制度落实。

    三是基层要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执行制度不折不扣。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基层不能有惰性心理,既要勤于思,又要敏于行;不能有藏掖心理,既要敢于自我否定,又要勇于自我发展;不能有怕麻烦心理,既要对照标准找差距,又要对应工作找准绳;不能有应付心理,既要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又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三)以求真精神评价制度,谋求制度持续改进

    一是设立制度评价部门,明确工作责任。一般来说,可由建立制度网络的牵头部门为制度评价部门,因为这一部门多为综合性部门,而且获得持续改进的制度也要由这一部门再现于信用社制度网络。制度评价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制度评价;业务主责部门负责制度的日常辅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是规定制度评价程序,确保评价质量。每季度或每半年,由制度评价部门组织业务主责部门、制度关联的横向部门及基层信用社召开制度评价分析会。通过分析形成“制度持续改进意见”,会后要由制度评价部门完成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调研分析,并做出“关于‘制度持续改进意见’的审定意见”,在得到业务主管领导的批复后,完成该业务制度体系、制度网络相关内容的更新。

    三是监控制度执行情况,谋求持续改进。针对制度改进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实施再分析、再完善、再总结、再提高,做到循环递进,螺旋上升,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制度运行机制,努力建设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制度管理体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