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作文的“一材多用”
2025-10-06 06:04:13 责编:小OO
文档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的“一材多用”

一、前言: 

  1、读下面全国近年各地的高考考场作文题。 

  1)、《良心》      (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 

2)、《面对选择》  (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 

  3)、《吊屈原赋》  ( 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 

  4)、《论感情用事》  (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 

  5)、《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 

  6)、《留给明天》   (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 

 2、思考:这几道题话题相同吗?角度呢? 假如只有一个材料,该如何来写?如屈原事例。 

  3、且看看别人怎么动笔: 

  [例一]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20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良心》) 

  [点拨] 作者采用人物自己的诗文,使“屈原投江”这一材料表现出新鲜独特的一面,表述上变换人称,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自然。 

  [例二]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河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 

  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20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面对选择》) 

  [点拨] 上例运用材料的办法是: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表述上采用第三人称读来如临其境。 

  [例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也。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说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写作此文,毕君可知,展君之盛德,示君之才华;以警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为官不贪;如此,则为民不奸矣。(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 

  [点拨]上段文字采用旁述评说的办法使材料与道理融合为一体,含义丰富,说理深刻。 

  [例四] 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缠绕在我的耳畔:“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我的心沉浸在得到了珍宝的甜蜜中。“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我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20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论感情用事》) 

  [点拨] 这段话用他人自述的方式运用了材料,借楚王之口,写出屈原之贤良,但楚王远贤良,终于身死国亡。将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便化腐朽为神奇。 

  [例五]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20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点拨] 本文的立意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透彻地审视并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例六]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基,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相国的拳拳之心!(20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留给明天》) 

  [点拨]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 

  4、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5、怎样才能做到一材多用? 

  有许多考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不能使有限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即不会“一材多用”的原因。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时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学一点“一材多用”的本领,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 

  二、作文 “一材多用”的技巧: 

  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 

  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 

  例1:“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 

  这素材,面对不同的题目,只要拉一拉、靠一靠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全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 

  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98卷——以“坚韧”为话题) 

  为什么非要和大家一样一窝蜂去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呢?我们就不能移植袁隆平的记忆吗?(97卷——“假如记忆能移植”) 

  在他记忆中一定有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吧?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提炼出不同的论题,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00卷——“答案是丰富多彩”) 

  袁隆平为什么能这样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呢?这不正是“诚信”品格的集中体现吗?(01卷——“诚信”) 

  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在别人都去花天酒地的时候,他能默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不正是“心灵选择”的结果吗?(02卷——“心灵选择”) 

  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呢?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吗?(03卷——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 (04卷——“挫折”) 

  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 

  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例2: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写完了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资本论》。每天清晨马克思都早早地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在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伦敦冬天阴冷,马克思一边读书,一边抖动身子来抵御寒冷,久而久之,水门汀下磨出了“马克思脚印”。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连午饭都不吃。长期的坚持,终于才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这个例子从不同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论点是可以证明的: 

  拼搏、奋斗是成功的原因;   坚持不懈是胜利的保证; 

  珍惜时间是事业上前进的关键;    不断的积累是辉煌大厦的基石。   

  如果想用它证明上述某论点时,就可以在材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叙述上多下些功夫,多扩张一点。 

  譬如文章要论述时间的重要,那末就可以在马克思一早就等图书馆开门,有时连午饭都不吃这方面多叙述一点; 

  譬如要证明不断积累对事业上的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在马克思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做了大量的卡片这一点上多叙述一点,等等。 

  3、对事例,进行深挖掘,巧挖掘或是稍微调整角度。 

  A.  顺藤摸瓜——由表及里,开掘取意 

  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深远的,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能获得全新的角度。 

  B.另辟蹊径——不走常路,别有风景 

  转换角度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它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有时反弹琵琶,反求其意,别出心裁。 

  C.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小处落笔 

  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到成为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 

  例3《薛谭学讴》: 

  (薛谭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即“学讴” ,还没有将技艺学到手,就以为差不离,要离开去闯天下了。秦青也不阻拦他。送他上路时,秦青唱了一首歌,歌声响彻云霄,连天上行走着的云也停止不动,被歌声牢牢吸引住了。这时,薛谭才知道自己与师傅在唱歌方面的差距,于是又留下了,而且一直都不敢提离开去闯天下的事了。) 

  有人认为:这可用于 “身教胜于言教”的话题作文——秦青通过自己唱歌这一“身教”的手段而折服了他的弟子的。这样并没有错。 

  但若就认为,这只能用于写教学方法方面的作文,那就呆板了。 

  其实换一个角度,从“技艺无止境”的角度,写学无止境类的话题作文,也未尝不可——薛谭不正是认识到了师傅的唱歌技艺无止境,才“终身不敢言归”的吗? 

  你还可以再变换一个角度,从薛谭在秦青唱歌前后不同的学习态度的角度入手,去写学习时态度要虚心方面的话题作文。 

  这样,一个《薛谭学讴》就 可“一材四用”了。 

  你还可以从“教是为了不教”的角度入手,结合秦青“身教”的效果——使薛谭终身不敢言归,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否定,写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的话题作文来。 

  其实,只要仔细去发掘,绝大多数材料都可 “发掘”出多方面的作用来。如:从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材料中,既可发掘出中国人“自信”的意义,来证明自信会创造奇迹之理;也可发掘出中国人“不崇洋”之义,来证明中国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从欧阳修的《卖油翁》里,你可发掘出“熟能生巧”之理,也可发掘出“强中更有强中手”之理,还可发掘出“学习必须虚心”之理。 

  从鲁迅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创作这材料中,既可发掘出“人生要靠奋斗”之理,也可发掘出“必须珍惜时间”之理,还可发掘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之理。 

  注意:需说明的是,同一材料的多用,是指在不同的作文中运用——不是同样照搬,而是要据不同的话题要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的。 

  如要用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来写关于自信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詹天佑是如何“自信”的;要用它来写关于不崇洋方面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京张铁路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嘲笑声中修筑起来的;而要用来写聪明方面话题的作文,在对材料的叙述和分析时,就必须突出京张铁路的创新设计。 

  因此,当你将走向高考考场,又担心写作储备不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再花时间去“积累”写作材料了,那是天长日久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你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占有的材料进行一番打理,尤其是发掘每一个材料的多方面的意义。 

  这样,你在高考作文运用材料时,即使不能“以一当十”,也能“以一当四”或“以一当三”,最起码也能“以一当二”了。 

  三、材料“一材多用” 

  范例: ——“感动中国•2006年年度人物”角度欣赏 

  王百姓:排除1.5万多枚 

  【材料传真】把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民警的真实写照。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转业到河南省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运用方向】(1)平凡与伟大(2)危难之中显真情(3)英勇无畏,无私奉献(4)勇者无畏(5)从容沉稳,大智大勇(6)职责重于泰山(7)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材料传真】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运用方向】(1)平凡与伟大(2)不负生命的重托(3)无私奉献(4)坚守高尚的人格(5)职责重于泰山(6)认真造就成功(6)爱人,知人,医乃仁术(7)精益求精(8)用不变的信念实践毕生的追求(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材料传真】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运用方向】(1)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2)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3)达则兼济天下(4)爱心无价(5)扶贫助弱,乐于助人(6)弘扬美德,无私奉献(7)摒弃功利思想,多做善事善举(8)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善良与崇高(10)利义兼能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材料传真】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运用方向】(1)学会感恩(2)感受感动,传播感动(3)社会良知(4)坚韧与执著(5)人生价值(6)自然而本色之精神 

  四:演练演练    读材料,发掘它的利用角度: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他的书房零乱不堪。有一次他的老师来到他的书房,看到地上到处是垃圾,就指责陈蕃。陈蕃却振振有辞地说:“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必扫一屋?”他的老师也回了他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可用来写大与小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有“扫除天下”的大志向,当然很好;但,他忽略了大志向是需要从像“扫一屋”这样的小事情中体现出来的。) 

 2、可用来写言与行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把“扫除天下”的志向挂在口头上,却不能落实到“扫一屋”这样的具体行动中,他的“言”和“行”是相矛盾的。) 

  3、可用来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将自己的远大理想束之高阁,却没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 

  一个有关陈蕃的写作材料,就有了三个方面的用途,即“一材三用”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