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五篇)
2025-10-06 06:03:19 责编:小OO
文档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五篇)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1

    1998年,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开始出征冬奥会,24年了,共获得5枚银牌,因此有了“收银员”这么一个戏谑的称号。 

    2014年徐梦桃出战索契冬奥会时获得了银牌,也成为“收银员”中的一员。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索契冬奥会之后,徐梦桃开始积极备战平昌冬奥会,但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 

    徐梦桃:整个2016年当中都在用电击片,提高你的肌肉质量,那个腿电完之后,就会疼好久好久。这种疼痛,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直在抽筋,好像触电了一样。 

    重新回到国家队的徐梦桃,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天啊,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现在已经28岁了,冬奥会是四年一届,青春有几个四年,尤其是空中技巧女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可能未来我没有机会了。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 

    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她真的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为了备战冬奥,别说结婚了,就连父母都难得相见,也就在养伤的这段日子里,才有了父母久违的陪伴。 

    徐梦桃的父亲徐学君经营烤串店为生,却酷爱体育,正是他发现女儿在体育上的天赋,在小梦桃心里种下了当奥运冠军的种子。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 

    徐梦桃: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比我能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冬奥会更让我向往的。 

    备战北京冬奥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了,当从高台上跳跃落地时,无法想象会给腿部带来多大的冲击和伤害。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徐梦桃在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芬兰和加拿大赛场先后夺冠,个人职业生涯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27个,成为世界第一人。只差一枚冬奥会金牌,来成就她职业生涯的全满冠。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 

    徐梦桃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 

    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这一次徐梦桃是第一,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2 

    1997年7月1日,主权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 

    陈清泉:我在第三代华侨家庭成长的,因为我在印尼的时候,华侨得不到保障。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可以站起来。 

    幼年经历的动荡时局,让陈清泉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 

    1953年,年仅16岁的陈清泉回到了祖国怀抱,他考入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陈清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的工业化进步贡献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清泉仅凭简单的资料,设计研发了低频发电机,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自动化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他又用6年时间,研制了中国早期的直线电机。 

    那时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陈清泉决定前往。 

    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在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书。陈清泉通过大量学习研究,预判出电动汽车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希望能够帮助祖国抓住这次发展机遇。为此,他决定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清泉设计了电动汽车HKU2001,它承载了跨越时代的科技理念,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 

    陈清泉:那个时候应该是最典型的、最先进的。 

    陈清泉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他撰写的专业著作,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材,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陈清泉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而在他的内心当中,却更看重祖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为此他建言献策,助力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清泉:20年前我当工程院院士的时候,我就说了这句话,中国要成为电动车王国,现在已经实现了。 

    2017年6月,由陈清泉牵头,与其他23位院士一起,给_______写了一封信,表达了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答复,信中提到的问题迅速解决,这让科技工作者振奋不已。 

    陈清泉:____批示很具体,他那个信是一个强心剂,我一直在脑子里深深记住,所以我要记住____的嘱托。一定要跟深圳和内地珠联璧合,融入国家的大建设。 

    近年来,国家支持科研发展的措施陆续出台,2018至2021年共有17个由高校牵头申报或承担的项目课题获批立项,项目资助经费达1.38亿元。这些资金和上的支持,给了陈清泉莫大的信心。 

    心怀祖国,放眼世界,陈清泉仍然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走过86年的人生历程,他仍然初心不改。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3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2年。这其中,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在内的“银发知播”群体走进聚光灯下,让人印象深刻。天文、物理、文学、美学……不管学科如何,都可以“万物皆可知播”;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已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知识。他们是老师、院士,正在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苏东坡这个家伙,又幽默又豁达又善良,他贬到黄州还天天有酒喝有肉吃,快活得要死,他一快活,就在黄州写了很多好文章好诗,《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什么大江东去都来了。”这就是戴建业在抖音为大家知识科普的风格,有网友留言称其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博导,在抖音上有七百多万粉丝,他的一段抖音短视频,曾在一周内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播放,成为现象级作品。教授“出圈”,实际上是一场“知”与“播”的双向奔赴。让传道受业走出课堂,让知识之花在平台绽放——这样的“知识网红”,怎不让人为之点赞。 

    在抖音平台上,像戴建业这样的“银发知播”,可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汪品先院士和褚君浩院士就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积极用新的传播形式进行知识科普,受到青少年群体广泛欢迎;欧阳自远院士讲航天和探月的视频合集在抖音播放量达到2.3亿,是抖音最受追捧的科普合集之一;退休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化身@不刷题的吴姥姥,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试验收获无数粉丝……专业的院士、资深的教师们借助短视频,输出有趣准确的内容,让靠谱专业的知识得以举重若轻。这样的生动局面,正可谓是“华发与青丝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 

    “银发知播”之所以能感动中国,就在于他们以追赶潮流的姿态、事必亲躬的认真、化繁为简的讲解,践行了知识科普的初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知识的重要途径。打造丰富的高质量知识内容,让青少年拥有越来越好的上网体验,这越来越成为平台和传播者的共同理念。当我们看到教师和院士们主动投身短视频科普,他们身上那份严谨与热情,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短视频科普,“银发知播”用行动收获感动。如今,情怀是一个热词,但与之有关的一切,无不是有着最为具体的鲜明注脚。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科学院的院士泰斗,还是普通退休教师,都在不舍昼夜地做着科普这件“小事”!虽然头发白了,但“银发知播”群体的心是好young的!就如《感动中国》颁奖辞所说:“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拗口的古诗可以穿越千年,晦涩的物理公式不再望而生畏,枯燥的科学知识也能平易近人——在短视频平台的无远弗届中,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4 

    今年88岁的沈忠芳,他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轰炸机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颠沛流离和对日寇的痛恨,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瞬间,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高中毕业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工作。 

    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的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 

    沈忠芳: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们现役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办?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篇5 

    16年前,四处碰壁的陆鸿试着开第一家淘宝店,把自己生产的相册卖到故宫、颐和园,甚至远销欧美。如今年公司收入达到1300万元,带动150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3月5日央广网)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据报道,陆鸿出生于1979年,幼时一次高烧引发中毒性脑炎,导致小脑指挥神经失常,落下终身残疾——脸部肌肉因萎缩而时常痉挛,手指脚趾严重变形,言语交流也不是很顺畅。在别人“异样眼光”中长大,找工作四处碰壁后,陆鸿选择自主创业,先后摆过修车摊、开过网店、办过影楼,后来做电子相册,如今拓展到实体相册生产,其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残疾人的世界或无声或黑暗或倾斜,有着健全人难以体会的困难。面对命运的不公,陆鸿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靠辛劳与智慧,打拼奋斗出了一片天地。感动中国组委会以“人生贵自强”赞扬陆鸿永不服输的精神,在给他的颁奖辞中写道:“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陆鸿之所以感动中国,正是他活出了比许多健全人更精彩的人生。有人追问陆鸿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我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社会不能接纳我,说明我自己肯定也是有问题。”凭着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精神,陆鸿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为不少跟自己一样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也印证了泰戈尔的话: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白岩松主动与陆鸿合影,让陆鸿分外感动。“说明对我们弱势群体越来越关心,生在这个时代我感觉很幸福。”在陆鸿眼里,残疾只是一场人生考验,他用自强书写了一份高分答卷。“我以前经常会问,别人为什么笑我?现在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想跟所有的残疾人说,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人生贵自强!”他将把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的荣誉当作一份责任,带动更多残疾人自强自立。 

    奋斗有担当,人生贵自强。陆鸿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并不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觉得自己能做事,对社会有用,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可怕的是“很多残疾人认为自己没用”。即便自己是残疾人,可能会给人“异样眼光”,但不能自卑、不能迷茫,而应主动融入社会,以健全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攻克。 

    同时,希望全社会不以“异样眼光”看待残疾人,尤其是在就学、就业等方面,对残疾人和健全人应做到“一视同仁”,努力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歧视,让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与工作。为残疾人创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社会就将收获什么样的精神馈赠。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