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试论跨文化交际的历史与现状
2025-10-06 06:03:16 责编:小OO
文档
试论跨文化交际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1期

        摘 要:跨文化交际需要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以逐步唤醒人类的公共责任、信念和共同的生存意识。文化个性的存在才使得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变得充实,使它具有挑战性,并且在充满矛盾与争论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历史;现状

        宏伟的“大度鼎盛”雕像群,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元妃、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及雕塑家阿尼哥等代表性人物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文武、将士、宗教人士、外国使节及各国演奏歌舞的艺术家等,很多衣着、外貌神态都透露着异域风情。《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元大都经济的繁荣昌盛,展现了元大都文化的绚烂多姿。

        七百年前,这副东西文化交流的场景也许只是展现天朝大国唯一的手段,几百年后的今天,却发现历史上一度区分国家和社群的边界越来越具有渗透性。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部分,成为通过不同视角和经验合作的过程。没有人可以对跨文化交流置之不理。了解如何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成为现在每一个人融入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跨文化的基石

        由于涉猎广泛,齐美尔和他的追随者一起提出了许多关于跨文化的概念和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包括陌生人、社会距离、边缘人、同质性和异质性、世界公民与当地人等。这些均成为跨文化交流得以出现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记忆概念基石。

        (一)陌生人

        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异文化来说,没有人不是陌生人,而作为陌生人也就没有了该异文化群体的棱镜视角,所以与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例如,尽管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在很多方面与内地文化,特别是中国北方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比如语言行为方式、对某些问题的认知等,北方文化中,有些话,他们听不懂;他们有些话,北方人也听不懂。这样就会让人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也就是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

        (二)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的概念是齐美尔的学生、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提出的。他受齐美尔“陌生人”概念的启发,把社会距离界定为:个体所感知到的自身与不同民族、种族、信仰、职业等因素影响下个体的亲疏程度。而这段距离是远是近,看不到,摸不着,也不可能用尺子去丈量,但可以用量表来测量。

        (三)边缘人

        “边缘人”是一种文化杂糅的产物,他们是生活在两种文化边缘的人,而这两种文化永远不会融合。例如,美国欧裔移民的第一代孩子,他们拒绝欧洲文化,同时又说着一口父母的方言,还不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北美人,而与两个体系规范的松散关系造成了这代人相对较高的犯罪率。

        (四)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性与异质性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水平:一是交流者自己觉察到与其他交流对象之间的相同和异同的程度;另一个是,第三人观察到的交流者之间相同或相异的程度。通常而言,二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五)世界公民与当地人

        “世界公民”与“当地人”这一相对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首先提出来的。默顿在研究美国新泽西州多佛的权势人物时指出,世界公民会与本体系以外的人进行广泛交流,比较开放,对新兴事物有很强的容纳性。以上这些概念都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概念,涉及跨文化交流的主体、特性、心理特质、本个性差异、交流背景等跨文化适应问题。

        二、跨文化交流学科的确立及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称霸世界,但当时其他大国强势地位与外交弱势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分驻各国的很多美国大使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不懂当地的文化。相比之下,当时的苏联就胜过一筹,90%的苏联外交官都懂得他们所在国的语言。

        为了弥补这一弱势,1946年美国成立了对外事务学院,专门针对驻外进行职前和职中培训,主持培训的人主要是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语言。培训问题不大,文化培训却并不顺利。当然问题并不在于开展培训的人类学家,因为他们也是在秉承自己的职责,向们讲授各国人文风俗,但是们反映这些知识太宏观,不利于他们与当地人的微观互动。他们希望学习与当地人交流的具体文化。

        20世纪 60年代,美国国内以黑人为先锋,掀起的少数异族争取民权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美洲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的大批移民进入美国,也增加了美国学者研究跨文化交流问题的迫切性。就是在这样的多元文化推动下,美国跨文化交流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奥利弗1962 年出版的《文化与交流》以及史密斯1966 年出版的《交流与文化》就成为当时研究跨文化交流的代表作。

        到了20 世纪70年代,跨文化交流学逐渐成为传播学中一门的学科。但就其学科特性而言,它已不单单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而是成为一门综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专门的学科刊物也開始出现。比如,1974年创立的《国际跨文化交流年刊》;1977年创立的《跨文化关系国际期刊》。从1983年开始,国际跨文化交流年开每年都就某个跨文化交流专题出版一本专集,如构筑跨文化交流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文化与交流、民族间的交流、跨文化适应、交流的语言和文化,以及跨文化间的外交和谈判等,为各学科人士提供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学术著作也大量出版,包括教科书。比如 1972年,萨莫瓦尔和波特编写出版了《跨文化交流读本》,这本书很好地介绍了跨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1979年,阿桑特等人编辑出版了《跨文化交流学指南》;1984年,古德孔斯特和金出版了《与陌生人的交流: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法》。还有专门出版该书籍的出版机构。此外,许多学院还开设了跨文化交流的课程。根据统计,1977年美国有450多个教育机构开设了跨文化交流的课程,有的大学还颁发跨文化交流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很快,跨文化交流就不再是美国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一领域。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苏联、南非等国家凸显,各国学者积极介入解决这些矛盾,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长足发展。另外,继1974年美国创立跨文化教育、培训和研究协会以来,1991年欧洲又成立了SIETAR(SIETAR Europe),1994年德国也成立了 SIETAR(SIETAR Deutschland)。SIETAR的主要目标,是鼓励那些有助于在个体、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各阶层,建立稳固跨文化关系的价值、知识、技能的发展和应用。同时,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实用性也令其受到一些组织的青睐,许多国际机构和企业都非常强调对职员进行跨文化交流培训,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的成长。

        三、中国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地区是最先引进跨文化交流学的,1982年汪琪的《文化与传播:“世界村”里的沟通问题》,对此便有所涉及。对该学科的介绍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著作包括胡文仲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1991)、段连城的《对外传播学初探》(1988)和《怎么介绍中国》(1993)。另外,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和《超越文化》、萨莫瓦尔等人的《跨文化传播》、刘易斯的《文化的冲突与共融》等著作也相继被译成中文。此后,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1995)、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1997)等,都非常系统地介绍了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体系。

        进入21世纪后,有关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开始遍地开花。关于跨文化哲学的研究,如李天刚的《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奇的相遇》(2007);关于跨文化商務管理的研究,如陈晓萍的《跨文化管理》(2005),窦卫霖的《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2007)、曾仕强的《中国式团队》(2007),以及译自珍妮·布雷特的《全球谈判——跨化交易谈判、争端解决与决策制定》(2005)等;关于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研究,如李学爱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2007)、史兴忪的《跨文化与语言社会化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007)、闫文培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2007)等;还有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流的研究,如毕继万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1998)、云贵彬的《非语言交际与文化》(2006)、译著阿伦·皮斯的《身体语言》(2002)等。

        尽管世纪之交时,我国学者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显著,但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依然落后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跨文化的学科设立上。我国目前开设这个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有限的几所校院,这似乎与我国在国际社会互动中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

        因此,当麦克卢汉对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的预言已经来临;《纽约时报》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79岁高龄的母亲抱怨,在网络上与几个法国人打桥牌,却听不懂他们用法语交流,当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再次席卷全球时,似乎越来越无法逃避跨文化交流这个命题,越来越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它。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