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陈鲁民知识精讲
2025-10-06 06:03:29 责编:小OO
文档
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陈鲁民

作者印象

杂文在人们的印象中向来犀利无情,而这位杂文家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和幽默,在文字的跌宕多姿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杂文家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横眉怒目,而这位先生却像一个谦和的长者,在平和的交谈中让人受益匪浅。他,就是著名杂文家陈鲁民先生。

陈鲁民,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从事写作二十年,共在全国一百多家报刊发表杂文1400多篇,曾获全国新闻一等奖、全国副刊金奖等一百多次,作品被收入四十余部文集和中小学教材。著有杂文随笔集《冷眼热风》、《大愚若智》、《生正逢时》、《思路花语》。杂文代表作:《球霸、文霸与粪霸》、《一个茶壶30个杯》、《鲁迅与张国荣齐飞》、《文人与做官》、《我不当“世界文化名人”》、《黛玉爱上了焦大》等。

陈鲁民先生说:“杂文是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文体,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杂文家也应该做一只牛虻,坚持对不良现象和无序状态的批判,要做社会的良心,以文章来教化社会,引导社会。”

链接中考

品读演练

成熟富人与成熟穷人

陈鲁民

前不久,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南京作报告时说:“我们虽然还不是很富,但也要开始学做成熟的富人。”说得很有道理,切中时弊,一针见血。这话其实还应再补充一句,我们不仅需要成熟的富人,同样也需要成熟的穷人,只有大家都成熟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成熟的富人,依我管见,至少有三条标准。首先要善于经营,取财有道,有陶朱公之才,要不然,早晚会坐吃山空。有了钱,还要能挣会花,学会取之社会,还之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做个慈善家。再就是“富贵不能淫”,远离花天酒地、纸醉金迷那一套,以骄奢淫逸、一掷千金为耻。满足了这三条,就是一个成熟的富人。富豪李嘉诚可谓其中典范,他白手起家,现在成了华人首富,无疑是个经营天才。他乐善好施,急公好义,凡有救灾、助学等善举,每每慷慨解囊,这次为汶川地震捐赠,他一出手又是一个多亿。虽然富甲一方,他却生活简朴,平时吃饭多是两菜一汤,请客人午餐时都是每人一盘热腾腾的饭菜,十分钟就用餐完毕,一点也不浪费。他曾说,一个人富而有博爱之心,才是真富贵,否则就是富而不贵。邵逸夫、曾宪梓、霍英东、李泽楷,还有本次抗震救灾中捐款一亿元的唐山孤儿张祥青等,都是这样的成熟富人,只嫌其少,不怕其多。

成熟的穷人,也有三条标准。一要穷得有尊严。人穷志不短,力争靠劳动来养活自己,既不仰人鼻息,亦不自惭形秽。即便是万不得已去乞讨,也不必低声下气,更不可强讨硬要。美国纽约街头的乞丐,大都穿得很整齐,就在脚下放一个盒子,从不主动开口,如果有人施舍,他们会有礼貌地道一声“谢谢”。二要学会感恩。穷多是需要帮助的人,对于那些向我们伸出救援之手的人,请不要吝啬“感谢”二字,感谢社会,感谢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不要盲目仇富,愤世嫉俗。三要不安现状,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走出贫困。贫困与富裕都不是天生的,通过努力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穷则思变,真正成熟的穷人不会永远站在穷人的行列。

成熟的富人与成熟的穷人,有一个共同点:都会自觉遵纪守法。一般来说,富了,容易“饱暖思淫欲”,为富不仁,欺压穷人,或者为寻求刺激,吸毒,逞勇斗狠,不择手段;穷了,则可能会“饥寒起盗心”,为早日脱贫,去偷去抢,铤而走险,或去绑架勒索富人,割电线偷井盖去卖钱,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当然更是犯法行为。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他们都渴望发财致富,但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他们都希望幸福自由,但会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在法制的框架下享受生活。

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照样会有富人和穷人,但主体却是成熟的富人与成熟的穷人。这样的社会,富人与穷人照样有矛盾,有分歧,但不至于剑拔弩张,水火不容,因为富人不会无休止地聚敛挥霍,穷人也不会对其妒火中烧;这样的社会,照样会遇到天灾人祸,但不易发生,不会引起崩溃,因为灾难降临时,富人不会见死不救,穷人也不会趁火打劫。这样的社会,充满温情与关爱,其乐融融,听到的多是理性的声音,看到的多是人性的光辉。

(选自《意林》2009年第6期)

茶余饭后

随着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富”与“穷”的话题就一直是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陈鲁民从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报告之话语切入,提出了做“成熟富人”与“成熟穷人”的个性化论断。有关“成熟富人”与“成熟穷人”标准的界定精辟准确,体现了作者洞察、解剖社会的深度。此篇杂文,对“富人”与“穷人”同样具有“教化”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导引”价值。

且读且思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成熟的富人与成熟的穷人”的标准分别是什么?“成熟的富人与成熟的穷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3.从论证角度看,文中画线语句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的“一般来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感谢”金融危机

陈鲁民

世界金融危机一来,外贸萎缩了,财富缩水了,GDP下滑了,一些工厂倒闭了,若干银行关门了,工作不好找了,年终奖不发了,腰包变瘪了……放眼望去,一片萧杀惨淡气象,似乎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金融危机难道就没一点好处吗?也不见得,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一些事情出现了积极变化,令人感到些许欣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咱们也不妨苦中作乐吧。

过去,生意热闹时,老板、经理们每天都喝得烂醉,既伤身体,又伤夫妻感情,还收获了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如今,经济不景气,没那么多客户,就不必天天去应酬了,回家吃点粗茶淡饭,一家人和和气气,其乐融融。这多少得“感谢”金融危机吧。

经济不景气,订单锐减,没那么多活干,就不必老是加班,也不需天天出差,虽然钱少挣了,但却换来了正常的作息时间,远离了可怕的“过劳死”,不至于再“英年早逝”。而且,有空可以多回家看看父母,尽一份孝心,享天伦之乐。倘若没有金融危机,哪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工作不忙,就有时间读书了。过去工作节奏太快,再加上应酬太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已经多年没有好好去读书了,都是在吃老本,早觉得该充电了。现在多好,有的是时间,可以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读专业书,提高水平;读文学书,陶冶性情,一句话,开卷有益。

往日里,夫妻两人都忙得脚不沾地,大早上出去,后半夜才回来,累得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家成了旅店,两口子都成了过客,关系日趋淡泊。现在好了,活不多了,闲暇时间充足了,夫妻有工夫聊天了,这也得拜金融危机所赐啊!

金融风暴一来,过去爱做白日梦的妙龄女子变得实际起来了。腰缠亿万的“金龟婿”纷纷缩水、破产而不再时髦,相貌平平,性格温和,不吸烟,不喝酒,月薪3000元的“经适男”则应运而生,大受欢迎。这些往日无人问津的“牛粪”,也引来朵朵鲜花,一对对在危机中结识、相爱的“患难新人”,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寻根究源,也得感谢金融危机。想想看,老子说的祸福相依真是高明啊!

世间事,纷纭复杂,千姿万态,我们能做的无非两策:能改变的尽力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就要积极适应。金融风暴之突如其来,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那么,一个睿智、达观的人,就要想办法去适应,在危机中谋生存,在危机中找机会,在危机中觅快乐。其实,金融危机来了,并不都是冰雪一片,寻寻觅觅,绿草、红花也时有所见,关键是我们要有像罗丹说的“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选自《杂文报》2009年3月20日,有删节)

胸中直语

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目前金融危机已经席卷房地产、金融、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2009年还将持续。面对金融危机的侵袭,我们该持什么样的心态?在公众一片恐慌、悲观声中,陈鲁民先生独辟蹊径地提出了“感谢”一词,令人眼前一亮。确实,“祸兮福所倚”,我们应学会发现危机中蕴含的快乐和希冀,积极适应,“在危机中谋生存,在危机中找机会,在危机中觅快乐”。

且读且思

1.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见解?

2.文章第三至第七段在论证时各采用了什么共同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金融危机来了,并不都是冰雪一片,寻寻觅觅,绿草、红花也时有所见”,这里的“冰雪”和“绿草、红花”分别喻指什么?

4.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失业大军”。如果让你作为“心理志愿者”跟返乡农民工对话,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请你结合上文阅读,把劝慰的话语写出来。(70字左右)

齐白石的“两笑”

陈鲁民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个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从他笔下流动出来许多人物、山水、花鸟,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但也有人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向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人誉之一笑。因为他的头脑很清醒,知道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画坛流派纷呈,各有千秋,人家尊自己为大师,自己却万万不能以大师自居。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果骄傲自满了,就该落后了,就离淘汰出局不远了。所以,尽管他长期生活在荣誉和花环中,水到渠成到成为人民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际和平奖获得者……但他既不得意忘形,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很洒脱通达地“一笑了之”。

人骂之一笑。饱经风霜又看惯世态炎凉的白石老人深知,人多嘴杂,众口难调,个人欣赏眼光不同。对同一幅艺术作品,喜欢者可能会捧到天上,厌恶者可能会踩在地上,且不说还有人心存偏见或嫉贤妒能。所以,不必太在意外界的风风雨雨,骂声、嘘声、喝倒彩声,虽然也难免会声声入耳,但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就行了。为此,他还给自己立了养生之道“七戒”——烟、酒、狂喜、悲愤、空想、懒惰、空度。当然,对于那些真知灼见,即便有些刺耳,老人也是从谏如流的。

不知道是否巧合,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个老人,马寅初,也是用“两噢”来回答世人的毁誉的。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被狂风暴雨般批斗了几个月后,终于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儿子回家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便不再言语,仿佛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继续看书,神态自若。

1979年9月14日,北大隆重召开大会,给马寅初平反,恢复其名誉,并对他进行高度评价。此时,马寅初已经是97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仍然健康清醒。当儿子回来告诉他这一喜讯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不置一词,照旧闭目养神,心如止水,好像这事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让我读懂了一个成语:宠辱不惊。据说齐白石也特别喜欢这个成语,平素有人来求墨宝,他写得最多的也是这几个字。他的书房里就挂着取自《菜根谭》的一副名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

由是观之,古今中外,大师泰斗,文化名流,都要有点宠辱不惊的功夫,有点“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本事才行。否则,胸无沟壑,浮躁浅薄,一捧就飘,一骂就跳,是永远难成大器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文化名人,头面人物,不受批评、不招非议、不被调侃、不被人嫉妒的,几乎没有,而且是大名气遭大非议,小名气遭小非议,谁也不能幸免。鲁迅,那名气和成就大吧?可攻击、非议鲁迅的言论什么时候消停过?余秋雨,也曾红极一时,凡有井水处皆有其文,但余秋雨也是当代作家里遭受攻讦、非议最多的一个。其中是非正误、真假虚实,谁能说清道明?还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求个问心无愧吧。

(选自《读者》2009年第6期)

直抒胸怀

在近几年的杂文写作过程中,陈鲁民一直尝试“以史说今”的方式——以历史为由头,借古喻今,此篇杂文当属于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两位中国文化名人齐白石和马寅初的“两笑”与“两噢”的轶事中,提炼出了“宠辱不惊”这一关键词,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纵观当今文坛与娱乐圈,“毁誉”之风可曾停止过?面临是非的困扰,一些名人真该好好补补课,从上述杂文中取得“真经”了。

且读且思

1.作者从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中获得了什么有益启示?

2.细读文章前六段,比较作者记述齐白石和马寅初的事迹时,在行文顺序安排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

3.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鲁迅和余秋雨的例子?

4.读了上文后,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来自外界的褒贬。(80字左右)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