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整合知识点
2025-10-06 06:03:28 责编:小OO
文档


--------------------------------------------------------------------------------

根据大纲要求和历年命题重点整合知识点

  从历年试题来看,第一部分所占分值为2~3分,一般为两个单项选择题或者是一个单项选择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中单项选择题大约为18个左右,多项选择题大约7个,简答题大约为3个,论述题大约2个,总的来看,这部分的分值大约为70分左右,且在2、3、4、5、6章的分配比重大体差不多。因此,这部分为复习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中的单项选择大约为6个,多项选择为2个左右,有1个简答题或论述题,总得分值大约为15分左右。最后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是1个单选,1个多选、1个简答题,平均分值大约为4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重点把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07)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04)(选择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选择或简答)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 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01、07)(选择题)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4、生产力(选择题)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07)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选择或简答)

  ——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04)

  (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

  (3)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01)(选择或简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01):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选择或简答)

  ——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04)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

  (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简答题)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

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2)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3)它是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10、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重点把握:

  1、商品经济(选择或简答)

  ——内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

  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04)——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 商品的二因素(07)(选择或简答)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04)——具体劳动

  ——价值(04)——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3)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选择或简答)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07)

  4、商品的价值量(选择或简答)

  ——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07)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01),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选择或简答)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原因是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选择)

  a .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07

  ——等价形式的特点(04、07)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b.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般价值形式

  d. 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

  7、货币的职能和本质(选择或简答)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

  ——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

  ——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

  ——世界货币:三方面职能(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8、价值尺度(选择)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

  9、 货币流通规律(选择)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纸币(04)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10、价值、交换价值、价格(选择或简答)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1、价值规律(选择或简答)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0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04)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简答题)

  ——区别:(1)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

  (2)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第二,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13、市场机制(选择)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07)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01)。

  ——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供求机制的实现形式: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14、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简答)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2)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部门之间为进行商品交换而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样,价值就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选择)

  ——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的是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2)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

不能发生增殖。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07)(选择)

  (1)形式不同:买卖的顺序,起点和终点,流通的媒介。

  (2)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3)目的不同(04):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3、货币转化为资本(选择或简答)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2个最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

  ——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供给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04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简答)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选择、简答、论述)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2)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

  6、不变资本(04)和可变资本(选择或简答)

  ——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07)

  ——区分的意义

  (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