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四大皆空”及“和尚”的来由
2025-10-05 10:04:04 责编:小OO
文档
“四大皆空”及“和尚”的来由

本文中提到了四大皆空,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本文的含义,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四大的含义。 

  四大是佛教的元素说,佛教的元素说,认为物质(色法),系由地、水、风、火等四大要素所构成。即1.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称为地大。2.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3.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4.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做用者,称为风大。 

  盖佛教主张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乃由四大和合而成,是「缘聚则生,缘尽则灭。」比方人之身体,「地」代表骨骼、肌肤等;「水」代表血液、痰涕等;「风」代表呼吸等;「火」代表体温等。它们在因缘聚时,才有人体的构造,当缘尽时(缺其中之一)则灭(空);如果四大不调,也易生病。 

  但进一步说,由四大所构成的身体,虽名为「我」,实际是无主体、无我;传灯录载,僧肇云:『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 

  世间的万物,亦离不开四大的说法,例如现代房子的结构;「地」代表钢筋、水泥(梁、柱);「水」代表自来水;「风」代表门窗或空调;「火」代表电、瓦斯。此四大越是设计理想,则房子住起来越是方便、舒适;反之,则不能称为一间理想的房子了。 

  常人对世间万物,系以五根为显色、形色所摄,而有所执着,因此生烦恼。殊不知,四大的因缘,是无主体的,所以说四大皆「空」,即是指此;非空「功名利禄」、「酒色财气」。 

  而常人要实践四大皆空,则须「离相见性」。因为众生若心有所取,便着了四相(我、人、众生、寿者);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身心皆断灭,归于空无的错误断见;所以要放下两头之见,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方可悟入性「空」,而后自然离法,以度脱生死苦海。就好比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就应舍竹筏而登彼岸。 

  关于和尚 

  小说中很多地方有佛教僧人的出现,有感于现在很多人对僧人的称谓不了解 这里介绍一点点,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在中国语文中常见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大和尚敲一天钟」等俗语,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故事,甚至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的歇后语,可以想见「和尚」二字早已深人中国人民生活之中,所以一般人无法想象「和尚」一词竟然是外来语。 

  和尚的梵文原因是upadhyaya,传来中国之初就有各种音译名,邬波遮迦、邬波陀耶、郁波弟耶、优婆陀诃、摀波驮耶、摀婆地耶等。摀波的意思是「近也」,地耶的意思是「读」。摀波地耶的本意是「弟子所亲近习读的尊师」。同时,有人认为意译比较好,以他能教离出世业而称为「亲教师」,有人译为「近诵」,也有人译为「依学」。公元四○五年被后秦迎至长安城奉为国师的鸠摩罗什把这句外来语意译为「力生」。据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如果当时大众传播媒体发达些,采用什师的统一译名,则后世就没有「和尚」一词了。 

  据着有「一切经音义」的唐代西明寺慧琳法师(疏勒国人)说:「和上谓之摀波地耶然其彼土流俗谓为和上、殟社。于阒、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原来摀波地耶在印度一般人俗称 Khosa,音译为殟社。其实当时由此音译的还有和社。和阇、乌社,经二讹三讹之后讹成了和尚。羯磨也做了类似的解释说:「自古翻译多杂番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耶迦,传至于阒翻为和尚,传至此土,什师翻为力生。」 

  在佛教各宗派中,律家用「上」字叫「和上」,其余多用「尚」字叫「和尚」。 

  既然是音译的外来语,写成和上或和尚都是一样的,但却有人望字生意、附会一番,聪明智慧如明代的李卓吾也难免掉入陷阱。他在「玉簪记」裹说:「千里相聚曰和、父母还拜曰尚。」,今天我在这里笑话前人,将来难免有人称我胡说八道而笑话我吧? 

  「寄园寄所寄」记载,尚书霍韬,曾经想占用寺庙当作假日别墅,要把和尚赶走,和尚离去前在墙壁上题诗:「学士家移和尚寺,会元妻卧老僧房。」,霍尚书看了很惭愧就不强占寺庙了。这是绝佳的文学,也是和尚自力救济的典范。 

  从上面可以看出,和尚在佛教中,是非常高的尊称,现在被流俗了,有些人还当和尚不是好字眼,这些都是一些对佛教不了解产生的错误。 

  下面再介绍一下僧的意思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 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团。 

  在佛教尚未兴起以前,“僧伽”一词早在古印度的社会中普遍使用。当时由于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富人们于是依职业性质组织许多不同的团体,这样的团体,即名为“僧伽”;乃至当时所有的政治,也都称为“僧伽”。这些在社会上通用的名称,后来被宗教团体吸收、引用。及至佛陀证悟之后,不忘出家的本怀,随即展开弘法度众的工作,至鹿野苑度化憍陈如等五人出家修行,佛教僧团(僧伽)于焉成立。 

  僧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导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圣证果的人。“僧”是续佛慧命,传扬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圣弟子。 

  从广义来说,“僧伽”,则是指佛教全体的教团。佛法的弘传,人人有责,但是在家信众毕竟有眷属亲人的牵绊,不易脱离亲眷束缚,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间的责任托付给和乐清净的僧团。僧团毕竟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由此可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