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2)
2025-10-05 10:03:59 责编:小OO
文档
一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 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写相互老唐玄宗重归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推动情节继续深入发展,为下文美化宫廷爱情悲剧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贞不渝做铺垫,使上下贯通,前后勾连。

四、李将军列传

1、概括李广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负能使性的品性,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飞将军”形象。

2、为什么说这篇传记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上是颇具匠心的?

     答:“上郡遭遇战”等四个典型战例作为传记的主要构成部分,情节既惊心动魄,描述也鲜明生动,表现出作者善于通过各具特色的战场描写,多侧重地刻画人物英雄本色和悲剧命运的才能。而在典型战例之间,作者又插叙一些关于李广生平、治军、爱好的奇闻逸事,不仅使人物形象多彩多姿,而且使文章行文张弛交错,富有情致。

3、找出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并指出其表现意义。

答:对于“中石没簇”、“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无部伍行阵”、“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等典型细节的点染,更使李广的种种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如散落的珍珠,闪闪发光。

4、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指出其表现作用。

    答: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突出了李广善射的特长;与程不识的对比,彰明了李广治军的特点;与李蔡的对比,显示了李广遭遇的不公。这些对比烘托,对强化人物性格特征、展现李广形象的独特风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登西台恸哭记

1、为什么说“哭”字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答:哭字是全篇之眼。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义后,广大爱国志士同声悲悼;谢翱是文天祥的部下和战友,一向极为景仰其人格气节,这是“哭”的感情基础。作者在几点过程中时时回忆起与文天祥的交往和情谊,为文天祥恸哭,实是为三百年宋朝一旦覆亡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爱民族感情,这是“哭”的情感内涵。作者始哭于姑苏,再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又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2、请举例简析文中的细节刻画和景物描写的艺术表现功能。

    答:“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的细节描绘,直接呈现了祭奠人心中难抑的悲愤;风惨、云黯、雪凛的苍凉阴惨景色,也间接烘托了祭奠时的悲剧气氛。

六、徐文长传

1、清代林西仲评论本文,曾说它是“以‘奇’字立骨”,这一评断是否复合作者的立意?

    答:作者叙述事件,不像史书那样有头有尾、具体完整,而是以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而且所及格式,均围绕徐文长“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遇奇特”来写,因此,尽管所记事例纷杂,文笔疏宕,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以‘奇’字立骨”之评断符合作者之立意。

2、作者在文中感叹徐渭“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有何思想内涵,表现了怎样一种感情态度?

    答: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我”,始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在文中感叹徐渭“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明显的传导出作者与传主之间的思想的交融与共鸣,表现出作者对徐文长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七、吊古战场文

1、本文主旨是否“在守不在战”?

答:是。作者由凭吊古战场,回顾古战场,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的尖锐指出:边战不惜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使士卒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以作者主张,在守不在战。

情与写景是如何密切交融以共同表达作品主旨的。

 答:开篇劈空描写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接着文锋一转,借亭长之口点题,叙说古战场“常覆三军”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与感染力。再以“伤心哉”的慨叹,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给全篇笼罩上了一层愁惨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发问深婉,有力统领起全文,将惨淡之景与惨痛之情融汇一体,突出不义之战的残酷性与古战场阴森惨淡的景象、气氛,以解释不义之战的根是某些帝王、边将的“多事四夷”,而多事四夷的根在于文教失宣,从而归结出应施仁政、行王道的主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