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题材研究
2025-10-05 09:59:33 责编:小OO
文档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题材研究》

前言:通过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几乎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童话。尤其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童话更是占了极大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激发了我们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题材研究的兴趣。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因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

(二)假设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

  那么他们在作文中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中,他们体会到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在外界的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通过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是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它在人类认识客观、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年人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于创造性。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这里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具体例子,并在成果汇报中有所体现)

  只有对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有所了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童话的意义真正体现。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主要如下: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例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这里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具体例子,并在成果汇报中有所体现)

(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童话的语言具有一般的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宝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是拟人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的到40床垫被下有一颗豌豆,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

拟人: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象征: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为例:同学们,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略)大年夜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教师在童话教学时偏重于灌输知识

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教师总是利用童话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和传授一般的知识,这种目标上的强烈功利性直接导致了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即以成人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理性的分析和议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三)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

(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深入深出”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老师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人与孩子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存在着不同那是在所难免的。

浅析促使学生童话课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阅读是“起步阅读”,成功与否,意义重大。《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教学不但要考虑“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创造“乐学”的氛围。教师要采用开放自主的教学形式,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进而主动阅读,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低年级童话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读一读,问一问,评一评,想一想,演一演,讲一讲,写一写,画一画,查一查等有效方法,让学生进入童话世界,在阅读中不仅聆听到美的声音,欣赏到美的画面,感受到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己表现的舞台,成为表达个性化体验和感受的平台,而且逐步使学生学会阅读。

(一)、读一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贯穿于各个学段之中。”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童话课文的语言生动浅显,常常富有音乐的美感,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话课文的语言材料,合理采用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演读、默读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如《两只小狮子》一课,对话占课文笔墨的大部分。在指导学生读懒狮子说的对话:“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时,可让多位学生上台比读,看谁的朗读更像一只懒狮子。通过比赛、比较、评议,学生既能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又充分感知了懒狮子那懒洋洋、慢吞吞、不求上进的模样。在指导学生读狮子妈妈的对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时,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对妈妈这一角色较难把握,教师可适当范读,让学生体会妈妈的亲切、慈爱。再通过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沉醉到美丽的童话境界中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问一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哲学家培根也说:“疑而能问,已是知识的一半。”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多思好问,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才能使思考更深入,学习更主动。童话课文中的许多内容包含着未知因素,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 在童话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从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从课文的中心句或重点质疑等,使他们逐步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在细究课文时,教师可出示鹿弟弟说的两句话:“你的玫瑰花白栽了”、“你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引导学生自读鹿弟弟前后说的这两句话,想想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鹿弟弟开始说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后来又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带着问题去感知童话课文,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对童话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透彻。如《乌鸦喝水》一课,在出示一、二自然段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纷纷质疑:乌鸦的办法究竟是什么?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带着这些疑问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通过讨论、点拨,课文的重点、难点便轻松地得到突破。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可在出示课题后问学生:“对于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们经过思考发问:“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为什么说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如《称赞》一课,也可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经过思考发问:“什么是称赞?课文中谁称赞谁?因为什么而称赞?称赞的结果怎样?如《酸的和甜的》一课,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可结合第7自然段的“啊!真甜”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发问:“这么甜,狐狸为什么说是酸的?”经过质疑解惑,课文的重点、难点便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评一评

童话课文具有教育性,它往往从现实中取材,而又高于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引导着他们在阅读童话课文后可以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道德规范,逐步培养他们美好纯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童话角色进行评判,帮助他们明是非、辨善恶、悟美丑。

如《两只小狮子》一课,可让学生当当两只小狮子的朋友,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与动物的沟通、对话,使学生深切感悟到“应该从小锻炼生活本领,不依赖父母而生活。”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当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后,小白兔要了一包菜子,小灰兔收下了一车白菜,对小白兔和小灰兔收下的不同礼物,结合小白兔和小灰兔后来不同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当当小裁判”,评评这两个童话角色,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如《雨点儿》一课,“小雨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时候,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赞成谁,分成正方和反方各述理由。通过争辩,并结合结合课文的结尾“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使学生明白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的地方都是有意义的。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议一议“小燕子飞了一次又一次,多累呀,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通过评议,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像小燕子一样不怕困难,仔细观察,才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都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教学时可让学生当当森林里的小动物,评一评小熊一家这样做对不对,通过评议,使学生明白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四)、讲一讲。

童话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规范浅显,常用反复叙述的手法,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讲童话,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童话就是复述童话,主要包括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大部分童话课文故事情节生动,可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较接近童话课文原文的详细复述。简要复述主要用在科普童话课文中,即抽掉童话的形式,讲讲童话课文中所讲明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如《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有什么用。《棉花姑娘》一课,可让学生简要复述棉花姑娘生病后,请了哪些医生来治病,最后谁治好了她的病。

创造性复述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童话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主要包括改变人称、增添角色、续说结尾等形式。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可让学生当小蝌蚪来讲讲自己找妈妈的经历。《小猴子下山》一课,可增添一个猴妈妈的角色,让学生复述时说说小猴子下山前猴妈妈怎么说,当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猴妈妈怎么说,小猴子又怎么说。《雪孩子》一课,可让学生续编《雪孩子又回来了》,想想小白兔和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美丽的小路》一课,可让学生续说美丽的小路回来后,动物们会怎么爱护美丽的小路,把小动物们的心灵的美、行为的美再深化,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想一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低年级学生是处在最富想象的年龄段,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童话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教育功能,适当借助教师的语言描绘及一些直观手段,让学生去想象童话课文的场景、童话课文的角色、童话课文角色的语言、内心以及童话课文的语言形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纸船和风筝》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一边描述一边贴画:“从前有一座山(出示‘山’),松鼠住在山顶(出示‘松鼠’),小熊住在山脚(出示‘小熊’)…….”剪贴画随着教师的描述逐一出现,组成了一幅图画,让学生去想象故事发生场景。虽然图画简单,但在教师的语言描绘和眼前画面的协同作用下,学生脑海里能想象出更美更生动的场景。如《丑小鸭》一课,在教学“丑小鸭离家出走后来到树林里,猎狗住追赶它……”时,可让学生想象猎狗追赶丑小鸭时的神态动作,说说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们通过想象,说出了“凶神恶煞、紧追不舍……”等词后,更生切地体会了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如《象鼻桥》一课,在教学“两只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动物们非常感动,也很惭愧……”时,可让学生想想动物们看到两只大象为他们架起象鼻桥,心里是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学生们更深切地理解了这两只大象的热心,以及小动物们的知错就改。如《自己去吧》一课,小鸭和小鹰分别让自己的妈妈带他们去游泳、看风景,他们的妈妈让他们自己去。“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教师可结合“过了几天”这一词语,让学生想象:这几天中,小鸭和小鹰是怎么做的?通过想象说话,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学到本领。如《荷叶圆圆》一课,“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这三个句子中的“躺、立、蹲”是传神之笔,教学时,可让学生想象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叶上的情景,再想想自己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能用上这几个动作。通过想象,使学生既正确理解了这些词语,又充分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六)、演一演

主体教育论认为:“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且非常有效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童话课文中常常有许多生动的角色以及对白,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童话,通过“化物为我”的表演,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全面强化教学效果。

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鹿受伤后,看不到玫瑰花时惋惜的心情和小鹿最后知道黄莺、微风感受到玫瑰花的美丽而兴奋的心情,认为自己的玫瑰没有白栽,教师可在学生分角色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演一演小鹿。《咕咚》一课,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练习演童话。然后教师适当创设童话场景,让学生戴上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大象等头饰演一演。至于小动物们的动作、神情及语言,允许、鼓励学生自己用童心适当创造,教师稍作指点。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在教学袋鼠上任部分时,可引导学生表演并表达出小动物们练习跳着走路的辛苦、困难。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让学生想想小动物在献花时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后,让他们戴上头饰表演。如《丑小鸭》一课,教师也可安排学生课后排演课本剧。通过表演,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了童话世界,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

(七)、写一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爱动笔的习惯。” 同时,低年级学生适当的写话练习能为高年级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童话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资源,能激发学生蕴藏的丰富情趣,使写话练习不再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话课文教材资源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进行仿写、续写结尾、抓住某一情节或词语展开想象写几句话。

如《春雨的颜色》一课,在教学3、4、5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再仿造这3个自然段的句式,展开想象写几句话。如《坐井观天》一课,可启发学生“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在学生争先恐后叙述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刚才说的写出来。如《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可抓住地球爷爷说的一段话“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能让……”中的“能让”一词,让学生想想地球爷爷的手还能干些什么,用“能让”这个词语进行写话练习。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可引导学生想想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让学生查查有关的资料,再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

低年级学生富于想象,善于表达,但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嘴高手低”的现象,在写话练习中,教师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肯定,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始终保持写话的乐趣。

(八)、画一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构建……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童话课文时画一画,也正体现这一点。不但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体现了语文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逐段理解课文内容,一边画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示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小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四季》一课,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画下来,并学着课文的样子给图画配上几句诗歌。如《松鼠和松果》一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松树林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并把它画下来。通过画一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他们既动脑又动手,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查一查

《课程标准》提倡“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查阅、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信息社会所必需的。在童话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引导学生课外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店、报刊杂志等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资料、文献,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把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了解花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了解地心引力的发现者;《丑小鸭》一课,可让学生课后查阅安徒生的其他作品;《要下雨了》一课,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了解其他一些下雨前的征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了解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在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查阅课外资料、文献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剪贴、摘抄等收集的习惯。

总结:童话课文的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有趣、且与生活紧密相结合的学习历程。教师要充分把握新课程童话课文的教材优势,采用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当拓展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舒缓学生的心情,释放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能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霞明 ,《教师教学基本功》,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年  

巢峰主编 ,《儿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冯克诚 ,《新时期小学教学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  

明光 ,《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 长城出版社 ,1999年  

王宏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冯晨 ,《小班化教育理念与实践——论文篇》,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 

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   

冯克诚、肖坚强,《最新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冯克诚、肖坚强,《最新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用方法书系之3》,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雷秀明.浅谈童话教学

小学教学参考,1996

肖思平.童话教学方法谈 学会月刊,1996

吴小梅.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2007   

龚瑛.童话教学“四招”  湖南教育,2001

史桂荣.科学童话教学规律初探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    

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  教育科学,2000  

覃江梅.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教书育人,2003

 郝月梅.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