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从技术、叙事和主题看纪录片《航拍中国》
2025-10-05 10:00:13 责编:小OO
文档
从技术、叙事和主题看纪录片《航拍中国》

作者:***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其在播出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片的成功之处为主题设计和叙事技巧,通过航拍技术为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成果,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实现纪录片主题的全面升华。

        关键词:《航拍中国》;主题;叙事;技术

        《航拍中国》是一部由电视台制作并出品的大型人文类纪录片,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全方位以及综合性的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景观的纪录片,覆盖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以及二十三个省份,拍摄时长一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人文性和价值性。

        1、从技术层面看《航拍中国》

        从不同角度审视一件艺术品,往往能收获不同的效果和感受,纪录片在记录事物面貌中,主要采用“仰视、俯视以及平视”等镜头完成艺术创作,不同视角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以人文自然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其全程通过航拍方式,为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中国。在艺术创作中应用飞行器以及航拍等器材,也为观众带来了丰盛的视觉享受,俯视角度不仅可以捕捉精美的画面,还能够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在《航拍中国》纪录片的片头,就为整部系列片奠定了拍摄基调,独特的拍摄视角带给受众以全新的审美和视觉体验,这种突破常规的拍摄方式,是以往地面拍摄所不能比拟的,将普通景色赋予了全新的定义,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愉悦和视觉享受。例如上海陆家角建筑群以及开都河九个太阳,在航拍这一陌生模式下,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以一种陌生的方式和视觉,将熟悉的景色和事物呈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间离效果。

        《航拍中国》通过线性叙事的方式,以省份为单位开展空间讲述,从一座城市过渡到另一座城市,通过旅游路线般的叙事方式带领受众走进现代化的中国。传统纪录片在讲述人文历史或者展示风景自然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平视视觉进行记录,而这种平视化的创作方式也促使观众形成了固化的欣赏习惯。但是《航拍中国》全程以俯视角度对中国的文化、地理、历史、社会以及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拍摄和解读,这种“去景观化”的拍摄手法,对现代记录片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由技术而产生的视觉奇观,促使观众发生心理变化,是征服万千观众的力量源泉。

        2、从叙事层面看《航拍中国》

        《航拍中国》作为一部记录了我国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影像史诗,其以航拍技术和俯视视角,对我国壮丽山河进行了详尽描述,以自然地理引出人文历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通过航拍为观众带来了宏阔的视野,促使纪录片画面更为特别和生动,尤其在空间表现中,更是具有独特魅力,如果该系列片仅以全新方式进行城市、生态和自然的展示,则无法称之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会显得节奏缓慢、内容空洞,因此,导演使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全片的内容构建。

        首先,碎片化叙事,随着新媒体的盛行,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受众的重要阅读习惯,“碎片化”的定义为:将原本完整的事物分解为若干碎片,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制约,突出事物的自主性,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碎片化也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应用。《航拍中国》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叙事,其以“省份”为单元,通过碎片化方式对地方形象进行构建,不同省份的自然个性和人文历史存在较大差异,都有各自鲜明的文化和景观代表,如果将一个省份的所有特色进行逐一展示,不仅会带给受众以疲劳感,同时还会影响纪录片的艺术效果,因此,纪录片以空间结构为主题,以空间线索对地域景色和文化进行碎片化展示,例如《陕西》这一集,其通过空间结构顺序为受众展示了陕西省,在讲述秦岭中,介绍了其特有物种,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以及朱鹮等,每个故事相互,时长为3分钟左右。这种碎片化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空间的跨越和转换,还可以通过画面和场景向受众传递情感与信息,唤醒受众的联想,在想象中完成影像拼接,进而对秦岭形成统一的认知。

        其次,串联化叙事,其主要是指通过叙事元素将不同地方串联在一起,促使的、分散的叙事元素形成一个完成的主线。在《航拍中国》中,其合理应用了串联化叙事方式,没有按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固化空间顺序进行讲述,突破了以往纪录片的常规思维。

        3、从主题层面看《航拍中国》

        纪录片属于视听艺术,其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通过灵活运用拍摄技术展示内容魅力,但是在纪录片拍摄中,如果过分重视技术,容易导致纪录片停留在技术层面,削弱其展示主体的功能。《航拍中国》在艺术布局中对以往的拍摄手法和拍摄技术进行了创新和突破,通过巧妙灵活的叙事方法突出主题,进而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深度。

        立意是纪录片拍摄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历史题材、自然题材或者人文题材的纪录片,都是借古喻今、借物喻人。《航拍中国》属于自然人文类记录片,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是主要画面,人是纪录片的配角,基本是以远景视野或者群体形象出现,虽然人的元素被弱化和淡化,但并不表示人在镜头中完全缺失。在整部影片中,到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例如在展示人文建筑或者历史遗址中,无不感叹人的智慧与伟大。又以《陕西》为例,在拍摄秦长城中,讲述了其抵抗外敌的作用,并且修建了窑洞,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镜头促使受众对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歌颂。

        4、结语

        总而言之,《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其在主题、叙事以及技术等层面突破了以往纪录片拍摄的固化思维,提升了记录片的可读性、可看性、艺术性和叙事性,将叙事美学和技术美学充分结合,带给受众以全新的观看体验。

        参考文献:

        [1]潘懌娇.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的艺术特色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 (05):111-112.

        [2]张野.鸟瞰中国 寻觅华夏——浅评纪录片《航拍中国》的主题意蕴[J].艺术评鉴,2018 (24):167-168+185.

        [3]夏芮芮.浅析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航拍中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 (22):126-127.

        [4]汪鹤挺.从《航拍中国》看航拍纪录片的拍摄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8 (13):83-84.

        [5]罗明皓,惠赫.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以《航拍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8 (06):72-7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