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实验六 基于Simulink的位置式和增量式PID仿真
2025-10-05 10:08:01 责编:小OO
文档
实验六 基于Simulink的位置式和增量式PID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用Matlab的仿真工具Simulink分别做出数字PID控制器的两种算法(位置式和增量式)进行仿真;

2、被控对象为一阶惯性环节 D(s) = 1 / (5s+1);

3、采样周期 T = 1 s;

4、仿真结果:确定PID相关参数,使得系统的输出能够很快的跟随给定值的变化,给出例证,输入输出波形,程序清单及必要的分析。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原理:

   (1)列出算法表达式: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表达式为:

(2)列出算法传递函数:

         

(3)建立simulink模型:

(4)准备工作:

双击step,将sample time设置为1以符合采样周期 T = 1 s 的要求;

选定仿真时间为500。

第一步是先获取开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在Simulink中,把反馈连线、微分器、积分器的输出连线都断开,并将’Kp’的值置为1,调试之后获取响应值。再连上反馈线,再分别接上微分器、积分器,仿真,调试仿真值。

2、增量式PID:

(1)列出算法表达式: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表达式为:

(2)列出算法传递函数:

(3)建立simulink模型:

(4)准备工作:

双击step,将sample time设置为1以符合采样周期 T = 1 s 的要求;

选定仿真时间为500。

第一步是先获取开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在Simulink中,把反馈连线、微分器、积分器的输出连线都断开,并将’Kp’的值置为1,调试之后获取响应值。再连上反馈线,再分别接上微分器、积分器,仿真,调试仿真值。

四、实验内容:

1、位置式:

(1)P控制整定

仿真运行完毕,双击“scope”得到下图

将Kp的值置为0.5,并连上反馈连线。

仿真运行完毕,双击“scope”得到下图

效果不理想,再将Kp的值置为0.2,并连上反馈连线。

P控制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如下:

(2)PI控制整定(比例放大系数仍为Kp=0.2)

经多次输入Ki的值,发现Ki=1时,系统的输出最理想,选定仿真时间,仿真运行, 运行元毕后. 双击" Scope " 得到以下结果

(3)PID控制整定

经多次输入调试,Kd的值置为0.5时,系统能最快地趋向稳定。

双击scope可得:

从上面三张图可以看出. PI、PID 控制二者的响应速度基本相同,且系统稳定的输出值也相同。Kp、Ki、Kd分别取0.2、1、0.5。

2、增量式:

(1)对P控制整定

仿真运行完毕,双击“scope”得到下图

将Kp的值置为2.5,并连上反馈连线。

P控制时系统的单仲阶跃响应图如下:

无论如何更改Kp的值,都是呈现出下坡趋势。

(2)对PI控制整定(比例放大系数仍为Kp=0.25)

经多次输入Ti的值,发现Ki=0.3时,系统的输出最理想。

仿真运行完毕后. 双击" Scope " 得到以下结果,如下图:

(3)对PID控制整定

当Kd的值置为3时,如下图

由图可得,系统非常不稳定。

将Kd的值置为0.5,双击scope可得:

继续调节,将Kd的值置为0.3,双击scope。

虽然Kp在等于0.5跟0.3时,图像相差不大,但很明显当Kp置为0.3时,系统能够更快地趋向平衡,因此取Kp为0.3.

从上面三张图可以看出. P调节下最不稳定,而PID 控制下,系统最稳定,且调节时间最短。Kp,Ki,Kd分别取2.5、0.3、0.3。

通过这次实验可以得出,不同形式的PID控制说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将便于我们根据系统具体的情况去做出相应的调整,用最少的路径去达到系统的稳定平衡。

对于位置式的P、PI、PID控制,P控制的系统难以到达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很长。而PI控制与PID控制到达稳定状态的能力基本相同;

对于增量式的P、PI、PID控制,P控制同样难以达到稳定状态,一直呈现下降趋势。PI控制相比于PID控制,PI控制同样也能通过调节使得系统达到平衡状态,但PID控制的系统呈现出更快,更精准的稳定趋势。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