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保护环境”主题内的课文。此文讲述了筑路人用高尚的心保护了路旁的橡树,而将笔直的沥青路改成马蹄形的故事。通过学习,让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并想一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树立在生活中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的意识。
2、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小黑板(课文最后一句话)。
2、学生准备:查字典理解课文有关词语意思。如“高尚。”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
1、同学们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这条标语吗?
道路是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为了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往和发展,人们打算在两座大城市之间修筑一条宽阔、平坦又漂亮的公路。于是,这个故事就发生了。
2、板书:路旁的橡树
学生读课题两遍。
二、自学课文
我们来看看“阅读提示”有什么要求?
1、指名说提示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词语读正确。(公路、宽阔、平坦、漂亮、橡树、粗壮、挺拔、高尚、马蹄形。)
2)引导总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
1、出示插图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2、齐读这句话。
3怎样理解“高尚”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4、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5、学生,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
1)“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像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棵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这棵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响亮、有气势地朗读:“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
2)工程师向人们走来,他什么也没对工人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这棵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时:语速舒缓,语调略显低沉,以便表达筑路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景。)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两句话语气也要舒缓,语调同样略显低沉)
4)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把路改为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座位表公路来说,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筑路人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突显了筑路人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筑路人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
(指导重读: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
五、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六、全文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七、拓展性学习:
将这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父母,或者监护人(其他亲人)听。
板书设计:
修路 绕道
8路旁的橡树 { }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橡树 保护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高尚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教学反思:
1、虽然多媒体形象、直观,但是本课教学设计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我校是一所偏远农村完小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学设计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
2、在我以往的教学设计里,基本读书直接导入课题,引导不连贯,缺少激励评价。在此教学设计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在导入环节运用了“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社会资源引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并且适时引导与激励评价;最后不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农村孩子最弱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让他们在自读、自悟中学有所得,思得其法。在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心到、神到、力到。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