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宇旻
来源:《商周刊》2013年第05期
自美国硅谷于1960年代实现IT大繁荣、引领世界高科技产业潮流后,全球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试图拷贝美国模式。
在国内,北京的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的深圳,浙江杭州,都曾全力以赴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若把国内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趋之若鹜的“高新区”建设热潮也算在内,那么试图学习美国硅谷模式的地方实在是数以百计。但是,目前为止,被公认为成功的案例又有多少?
蓝色硅谷自诞生之日起,所起的名称就已经宣示是直接以美国硅谷为榜样。然而,若不想最终沦为国内大大小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高新区”,就必须认真考察美国硅谷的具体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各地试图拷贝美国硅谷而不得的教训和经验。否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蓝色硅谷有可能沦为画饼。
记者走访青岛不少涉蓝企业、海洋科研院所和机关,发现能够道出美国硅谷门道的,或思考过美国硅谷和中国蓝色硅谷发展路径和区别的,或研究过北京中关村发展历程的,寥寥无几。似乎认定只须将各类蓝色高新技术企业都招进园区,给予一定扶持,建设一些配套设施,就能使一个“硅谷”拔地而起。这种思维显然存在缺陷。
记者查找大量资料,发现美国硅谷模式的成功现象中,有三点显著的特征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硅谷早期的崛起,依托的是当地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在硅谷创立小型公司,由于他们手握最先进科研技术,并且保有年轻人的奋发向上和创业激情,企业虽小,但在技术上和朝气上都是一流的。
第二,美国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风投公司选准硅谷中一些技术最为成熟、最有市场前景的小型企业,注入资本,购买股份,助推其发展。这些本就掌握尖端技术的公司,一旦插上资本的翅膀,自然就实现了腾飞。据统计,目前美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金额都落到了硅谷,这里是科技与资本结合的典范。
再次,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在人员的频繁流动中实现了技术外溢、企业裂变。当一家企业做大以后,核心技术人员的跳槽形成新的企业,如此反复循环。例如曾经的半导体企业——仙童公司,旗下核心员工先后出走,各自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并各自做大,这其中就有英特尔。对于某家大企业而言,技术人员出走或许是噩耗,但对整个硅谷发展却是有利的,因为技术实现了流动和效益最大化。
从以上三点最为显著的特征反观青岛,虽然这里有中国海洋大学,还有正在建设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国内一流大学的技术依托,但是目前环境是否能让学生踊跃创业?是否建立了鼓励学生创业的机制?似是疑问。而国内风险投资机制的不成熟,更可能是阻碍蓝色硅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北京中关村虽然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学府的人才支撑,却因为缺乏风险投资而导致园内企业大多只能靠自身缓慢的滚动发展。没有资本的翅膀,科技型企业注定走得很慢。
如今,蓝色硅谷注重对外招商引资,有些地方还倾向于引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这与美国硅谷当初对内依靠学生创业、对外依靠风险资本注资的模式存在差异。这并非说蓝色硅谷必须照搬美国硅谷模式,青岛大可开辟自己的新路径,然而这必须得有所考察,有所研究。不能指望将所有要素——高校、企业、配套设施堆在一块,它们就能自己产生化学反应。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动需要机制,机制若不成型,要素之间始终是一盘散沙。
在采访过程中,有人对记者提到当时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是蓝色硅谷的前车之鉴,“决不能再打着高科技的幌子搞房地产。”这种汲取教训的意识弥足珍贵。总之,蓝色硅谷要雄起,必须沉下心来仔细研究具体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考察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的案例。考究前车之鉴,方能形成后事之师。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