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爱你,汉字》说课稿
2025-10-05 10:02:28 责编:小OO
文档
“我爱你,汉字”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将汉字演变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集中系统的呈现出来,主题明确,时间跨度大。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包含的信息折射出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面貌。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学生能够识记不同时期使用的字体名称。

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知道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小篆,以及隶书的流行。

二、能力与方法

能够根据形体特征分辨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并能简单说出各种字体的特点。

从汉字演变过程中归纳出演变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通过临摹名帖,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字演变,初步了解汉字文化,体会汉字厚重的凝聚力和汉字中包含的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感知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通过对汉字各种字体名帖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

重点

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奠基作用并初步形成了今天的造字法的雏形,因此对甲骨文的认识和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

1、理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了他们理解“汉字是当时文化生活的载体”这一概念, 因此不易正确分析出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归纳汉字演变的规律。这是一个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实质的跨越过程,学生不易掌握,定为本课难点之一。

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小,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和形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注意有意识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手段:

由于本课内容含量多,因此我力求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出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依托于网络的课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成为学生认知知识的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猜字游戏

设计理念:汉字起源于刻画符号,通过参与猜字游戏,学生理解汉字由图画演变为文字的简单过程。游戏的方式提高了学习热情,游戏的内容也会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也希望通过猜字激发学生的疑问“文字是如何演变的”。疑问是学习的开始,有了这个疑问能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分为字体演变、规律探求、学习测评和视野拓展四个主题。四个主题既有联系又能单独运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字体演变

由于本课要学习的字体时间跨度大,涉及的朝代多。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清晰的思维线索,我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列举出各个朝代和它们相对应的字体。按照时间顺序的排列,简略提示原始刻画符号与文字的关系,然后进入本课的重点——甲骨文。

甲骨文

我将甲骨文的学习内容分成五个部分。首先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点击相关标题进行自学。“甲骨大观”让学生初步认识甲骨文的形态特征,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一、“分辨龟甲兽骨”,准确定义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概念。二、思考“人们为什么把文字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引导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是和当时商朝贵族迷信占卜有关。“甲骨渊源”介绍甲骨文发现的经过“甲骨影片”让学生观看和甲骨文卜辞有关的影片,从影片的内容思考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即反映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甲骨猜字”游戏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也有一些简单会意、形声字,初步具备了今天“六书”造字法的雏形,因此说它是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推荐网址”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互联网中了解到和甲骨文有关的其他内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自学成效。

2、金文

这个内容和甲骨文比相对简略,主要是教师简单介绍。首先要学生了解金文名称的来由。

从复习司母戊鼎导入,教师设计问题“该鼎为什么叫司母戊鼎”,学生思考后说明是因为鼎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进而指出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然后以西周青铜盘上的铭文为例让学生对比甲骨文分析金文的历史价值,和甲骨文一样,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

3、小篆和隶书的流行

采用目标学习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四部分:“秦代小篆”复习秦始皇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隶书由来”介绍隶书来源的传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扩充学生知识面。“篆隶之别”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摩小篆和隶书的碑文,分辨这两种字体的形态,用口头语言表述它们各自的特征及两者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隶书取代小篆的原因。

4、草书、楷书、行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还不需要他们掌握这三种字体是如何形成的。但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三种字体的形态特征并能够加以区别。这个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为避免上网的盲目性,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和参考网址。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名帖进行临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规律探求

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需要从具体实例引申到演变规律。学生根据同一个字不同时期的字体变化,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后可给出参:是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图画形的象形文字逐渐变成非象形的书写符号;第二,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点、折的笔画,书写更方便了;第三,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这一版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