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西方文论教案(修改)
2025-10-07 16:29:35 责编:小OO
文档
西方文论教案

第一编    古代文论

导言

1、 古代文论的源头,也即是整个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提出了理氏论文学艺术理论,否定对现实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以为文学艺术应直接来自神的灵感。他的《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学艺术理论著作,涉及了文学与生活、作家与作品、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读者与作品等诸方面的问题。

2、 古代文论的第二阶段是古罗马的文学艺术理论,他的三位代表人物贺拉斯和朗加纳斯、普罗提诺。

3、  古代文论的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教神学文论。早期教父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4、 古代文论的第四个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

5、 古代文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新古典主义阶段。法国以布瓦洛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最为严格,英国则比较温和。

第一章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引言

1、 古希腊文艺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源头。

2、 史前希腊就有了较发达的文化,荷马史诗在公元前9世纪就已经在民间口头流传,公元前6世纪形成正式文字。在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又出现了赫西俄德的教谕诗,萨福的独唱琴歌以及以伊索寓言等多种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家阿里斯多芬。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他的学派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这一结论。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把“火”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说:“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过研究而获得”。

他的艺术“研究”包括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其次是对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再次,对艺术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

他还提出“那最稀有的就给予我们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它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自然”的论点,而且对自然做了“人生”的解释,文艺摹仿自然,不只是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摹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特别应注意的是,他把美作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提出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这就为以后的美学研究确定了方向。

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和功用说

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神的目的论。

苏格拉底还讨论了美和善的关系,他得出了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这就是说,有用即美,无用即丑。苏格拉底把美和善联系进而得到“美在功用”的原则。

第二节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散见于许多对话中。一般来说,探讨美学、伦理问题的有《大希庇阿斯》、《会饮》、《墨诺》、《莱西斯》等篇;讨论文艺问题的有《伊安》、《斐德诺》、《理想国》卷十等篇,讨论语言、修辞问题的有《克拉提卢斯》、《欧梯得墨斯》、《高吉阿斯》、《墨涅克塞卢斯》等篇;讨论政治、哲学和文艺问题的有《政治家》、《法律》、《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等篇。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1、理式论摹仿说

a、“理式”(Idea):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提出画家画的床对“理式”的床来说,就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他承认画家画的床是木匠造的床的反映,正如镜子映出事物的影象一样,这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

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理想国》是柏拉图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是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他提出理想国的三个等级的公民分别是哲学家、武士和自由民。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罪状,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

一条罪状是,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另一条罪状是: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除了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以外,柏拉图给描写自然的作品以及音乐也留了一席之地。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如何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

3、灵感说

他提出的灵感说既有很强的神秘主义的色彩,又是对文艺活动特征最早的概括。

a、灵感的基本含义

“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亿”)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这种解释是在《伊安》篇中提出来的。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柏拉图对灵感迷狂的解释是在《斐德若》篇提出来的。

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说也是在《斐德若》篇里提出来的。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

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柏拉图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技艺,而是凭灵感,这也是它的重要的理论贡献。

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亚里斯多德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对待柏拉图的学说。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诗学》是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是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他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我们应该看到,真正认识到文艺摹仿人生这一真理的,是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提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是人的行为、人的性格、人的遭遇、人的感情,即人的生活。

   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亚里斯多德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富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他要说明的事,诗和戏剧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特殊表现普遍,是特殊与普遍的统一。这是亚里斯多德对文艺本质的重要发现,也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阐述。

    c、文艺求其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2、悲剧理论

史诗是古希腊艺术的基础,悲剧是古希腊艺术的高峰。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艺术原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史诗和悲剧基础上的。

a、悲剧的含义

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亚里斯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里斯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c、悲剧的布局    

亚里斯多德把情节看作是悲剧的基础,因而认为悲剧的情节安排是“悲剧艺术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d、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好人”“犯了错误”构成了悲剧冲突。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e、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即陶冶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是古希腊灿烂的艺术实践的总结。

结语

德谟克利特是希腊思想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转变最早的理论家。

柏拉图构筑了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相反,亚里斯多德以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存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系统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文艺理论体系。柏拉图的“灵感说”接触到了文艺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十分丰富的含义,但他以“神灵凭附”作解释,给灵感说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阴影。

没有柏拉图就没有亚里斯多德,但没有亚里斯多德就没有对古希腊艺术发展的理论概括。他们都是古希腊文艺理论大师,他们的文艺理论有互补性。

第二章  罗马古典主义

引言

罗马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是罗马人俘虏来的希腊奴隶,他把《奥德赛》译成了拉丁文,还翻译改编了希腊的喜剧和悲剧。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下,罗马出现了普劳图斯和泰伦斯两位重要的戏曲家,他们主要是模仿希腊米南德的新喜剧,反映罗马社会生活,讽刺针砭时弊。普劳图斯的喜剧还比较注意个性刻画,泰伦斯的喜剧人物性格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

西塞罗把希腊的雄辩术推向高峰,他的演说词成为散文的典范。

第一节  贺拉斯的《诗艺》

他的抒情诗,以希腊的抒情诗为典范,对早期希腊抒情诗的格律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应拉丁语,成为一种新的格律。这种抒情诗每诗节两行或四行,往往采取写给友人的方式,谈友谊、谈爱情,甚至谈作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熔哲理与感情于一炉,给人一种既感伤亲切,又不失优美庄重的感受。贺拉斯的这种抒情诗对西方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后来人们把仿照贺拉斯这种形式写的抒情短诗称为“贺拉斯体诗”。《诗艺》不是《诗学》的翻版,它是贺拉斯作为一名宫廷诗人,在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根据罗马帝国时代的社会要求和自己的创作体会,以给皮索父子写信的方式,提出的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

1.古典主义原则

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所谓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亚里斯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贺拉斯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原则。

2.理性主义倾向

贺拉斯承认诗人的天才有天资的成分,但他更强调苦学和训练。诗是天才的创造,这天才是天资加训练的结果。天才创造的源泉,一是诗人对生活的熟悉,二是诗人自身的理性修养。

“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这句话成了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信条。

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贺拉斯认为,正确的判断力表现为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a、 人物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

b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遭遇。

c 、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着眼于整体效果。

d 、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贺拉斯是西方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提倡“雅文学”斥“俗文学”的理论家。

4.诗的社会作用。

“寓教于乐,即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他这种看法影响很大。这个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这是他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贺拉斯的《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

第二节    朗加纳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的作者提出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崇高。

1.崇高作品的特征

朗加纳斯把崇高看作是真正优秀作品必有的风格。它包括伟大、雄伟、雄浑、壮丽、庄严、高远等定义,他认为崇高的艺术的特点是:

2.崇高的来源

朗加纳斯认为崇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来源主要是依靠天赋;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是结构的堂皇卓越。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

朗加纳斯把庄严伟大的思想看作是崇高的首要条件。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第二个来源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崇高的另外三个条件是:“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这是属于技术形成方面的条件。朗加纳斯把崇高看作天才与训练结合的结果。

3.崇高作品的创作和意象说

要创作崇高的作品,诗人首先要确立伟大的目标。

第一,要做大自然的竞赛者。

第二,做过去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的竞赛者。

创作崇高的作品要树立上述两个伟大目标,而实现伟大目标的途径,是创作出崇高的意象。

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加纳斯所说的天才,虽然有天赋和后天训练的因素,但他更强调天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首先是社会政治制度,接着是社会风气。

崇高的范畴的提出,开拓了人们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优秀的希腊罗马艺术的本质是崇高,而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超越现实的本质要求的表现。

   《论崇高》是西方第一次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歌颂。同时,它第一次指出了天才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罗马后期奴隶主制度压抑天才,腐蚀人性做了深刻揭露。

第三节 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

    普罗提诺是古罗马后期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死后其著作由学生编辑成书,共六集,每集九篇,故称《九章集》。普罗提诺是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美学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他是新柏拉主义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直接源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普罗提诺哲学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所谓“流溢说”,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一”,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他是柏拉图所说的最高理念,也就是神。

其主要观点有:

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 

他认为在艺术家创造了艺术品之前,就存在着艺术——先于人的经验的艺术,这艺术是彼岸世界的神创造的。

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

3.对摩仿说的新解释

普罗提诺接受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摩仿说,但却得出了对摩仿的艺术予以肯定的结论。普罗提诺认为。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工具,参与“艺术品”的创造,是一种代神工作的活动,因此艺术摩仿的过程中必然有理念参与。

结语

罗马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古典主义的。

罗马文艺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形式技巧和修辞学的重视,罗马文艺理论向中世纪教神学文学理论的过渡人物是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世纪理论有直接影响,在现代某些文学创作和理论中也能感觉到它的影响。

第三章  中世纪教神学文艺思想

引言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的兴起和统治。

早期他们主要是借助于柏拉图的神秘主义、罗马后期的哲学家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亚历山大理亚学者阐述的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形成了教父哲学,其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后期更侧重于借助亚里斯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面上学因素建构教神学体系,形成了经院哲学,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在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著名人物是阿伯拉,此人物也是教神学学者,但他的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

第一节  圣·奥古斯丁的文艺观

奥古斯丁著有《论美与快适》《地之都》《忏悔录》。

1.    上帝是美的本体 

2.    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从上述神学理论出发,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文学艺术进行攻击,他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一个“罪状”是亵渎神灵。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二个“罪状”是: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三个“罪状”是:虚假,这种虚假的东西越是吸引人,对人的毒害越大。

3.    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

第二节   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

教神学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就是这种矛盾的曲折反映,阿伯拉就是这种唯名论的理论代表。著有《神学引论》《辩证法》《哲学对话集》《是与非》等。阿伯拉的文艺思想不同于奥古斯丁,他在中世纪宗教气氛的笼罩下,以清醒的、世俗人的眼光观察和论述文艺。它主要的观点是:

1.    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

阿伯拉认为,文学艺术有性,不必依附于教会。

2.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述

阿伯拉认为艺术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一是艺术家所生活、行动中的环境:二是艺术家的情感。

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使情与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景物情感化,这是西方移情理论的最早说法。

他肯定荷马歌颂爱情,肯定世俗文艺;他主张再现,强调感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他反对文艺从属神学,主张世俗文艺应有自己的地位,这些思想是很有价值的。他的文艺思想,特别是他对文艺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的论述,在中世纪文艺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

托马斯·阿奎那其学说称为托马斯主义,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它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摩仿自然即模仿上帝的创造 

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艺术家的目的就是创作美的作品,艺术家的这个目的与道德无关,人们可以依据艺术家的这个目的去评论他的作品好坏,评估他的功过得失,赞美他或斥责他。

3.《圣经的》象征意义

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它们都不能像科学语言那样直接反映事物之“理”。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引言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很快影响了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意大利画家瓦萨利使用的,他在《优秀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中指出,那个时代意大利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复兴古代的审美标准。所以,就文艺范围来说,文艺复兴意味着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和美学的“再生”。但是,文艺复兴并不是真的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打着“复古”的旗帜反对封建的教文化,创造新的资产阶级文化。

    资产阶级的作家、理论家们站在神学的对立面,高扬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的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知识对抗信仰,以现实主义对抗来世主义,以个性对抗禁欲主义,以观察实验对抗经院哲学的繁琐思辨,以求知欲对抗宗教的迷信盲从。

第一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

    在西方各民族中,文学创作发达最早的也要数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和薄迦丘都用现代语言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不仅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但丁的“四义说”和民族语言理论

    但丁作为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丁用意大利本国语言写作,它的主要诗作有用意大利西部地方语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神曲》,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个诗人”。他的文艺理论著作主要是《致斯加拉大亲王书》和《飨宴》、《论俗语》等。

    a、“四义说”与《神曲》的寓意

    “四义说”是但丁提出的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他首先从分析《圣经》的语言入手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意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

    但丁的贡献在于他明确地指出字面的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可以叫做寓意。

    b、民族语言理论

    但丁更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理论,它主要体现在《飨宴》和《论俗语》中。

    《飨宴》第一卷是但丁为民族语言——俗语辩护的第一个尝试。

    如果说但丁的《飨宴》第一卷是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宣言,他的《论俗语》则是如何建立新的民族语言的理论的系统阐述。但丁认为新的民族语言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是“俗语”,他进一步提出了提炼地方俗语、建立新的民族语言所应具有的四条标准。这四条标准是“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和法庭的”。

    但丁通过《神曲》的创作,赢得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创始者的称号。

2、薄迦丘的诗论

    薄迦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巨著《十日谈》,对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文艺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但丁传》、《异教诸神谱系》等著作中。他的文艺思想有:

    a、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

    b、诗的社会作用

3、达·芬奇的创造“第二自然”理论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和自然科学家,意大利人文主义重要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是:

    a、“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达·芬奇把艺术比做镜子,形象地概括了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的普遍规律。

    b、艺术是“第二自然”

4、卡斯特尔维屈罗对《诗学》的阐释与“三一律”

    卡斯特尔维屈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意大利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是《亚里斯多德<诗学>诠释》。

    卡斯特尔维屈罗据此提出“三一律”,他写道:“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

    “三一律”强调悲剧表现的事件、时间、空间高度集中。

第二节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喜剧理论

16世纪下半期至十七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塞万提斯等小说家和维加等戏剧家。

1、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河文艺理论家。早期主要作品有《努曼西亚》、小说《加莱苔亚》等,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他的一些论点可以说是西方小说理论的滥觞。

a、自然是小说唯一的范本  

塞万提斯认为,凡是能使人感到愉快的作品必定是使人感到美与和谐的作品,同时塞万提斯也认识到艺术其实不同于自然真实,他提出了“象真”的概念。他还特别强调,对于历史和细节必须忠实。

b、“才情”与小说的社会作用

在小说的社会作用上,塞万提斯继承了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观点。塞万提斯的理论贡献是在小说创作领域阐释和发展了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现实主义模仿说。

2、维加的喜剧理论

维加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著名作家,西班牙“黄金世纪”新喜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才子中的凤凰”,“西班牙戏剧之父”。他的戏剧理论著作主要有《当代编剧的新艺术》,主要谈喜剧创作问题。

维加在《当代编剧的新艺术》中,一反西方文艺理论界推崇悲剧、贬低喜剧的传统,充分肯定了喜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维加却引用西塞罗的观点,认为喜剧是“风俗的镜子,真理的活生生的形象“

维加重视戏剧与时代、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重视喜剧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喜剧的教育作用首先来自它对现实的忠实的、逼真的反映。他和其他人文主义艺术家一样,始终坚持“艺术的目的是逼真地反映现实”的原则。他要求喜剧必须“反映人生”他认为喜剧题材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荣誉”题材,而是“美德”题材;这些题材都具有针砭时弊,歌颂真理的教育作用。

为了实现戏剧教育民众的作用,维加还提出戏剧必须革新。

在戏剧才创作上,维加认为应当以情节为主,性格服从情节的需要;他的“情节论”基本上是继承和发挥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此外,他还要求把喜剧人物写成类型。

第三节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

乔叟是文艺复兴的前驱。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是托马斯·莫尔。他于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文主义者对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热烈渴望,成为以后一系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声。

对文艺复兴新思潮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首先是翻译工作。在文艺复兴的高潮中,英国文学异军突起,无论就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艺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锡德尼、培根和莎士比亚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

锡德尼是诗人、散文家、批评家和外交家,被称为多才多艺的人文主义者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标准的绅士。在文艺理论方面,锡德尼的代表性著作是《为诗辩护》。

针对中世纪教神学对世俗文艺的攻击和污蔑,锡德尼首先提出,诗“曾经是‘无知’的最初光明给予者,是其最初的保姆,是它的奶逐渐喂得无知的人们以后能够食用较硬的知识。”

锡德尼继承了亚里斯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和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但它把诗的教育作用夸大了。

锡德尼认为,诗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诗人是创造者。锡德尼进一步指出,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虚构和想象来创造完美的形象,以感动读者,以取得哲学家、道德家、历史家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2、培根论诗是“虚构的历史”

培根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创造者。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的思想代表。他提倡知识和科学,以归纳逻辑代替演绎逻辑,并宣扬资产阶级文明,但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观点,从而提出了“三重真理论”,主张经验和感觉、神示和信仰同为真理的根源。

培根在《艺术的促进》中论说诗的问题,他把诗与哲学、历史并列为三大学科。他认为,就人的心理能力而言,历史属于记忆的领域,哲学属于理性的领域,诗则属于想象的领域,是“虚构的历史。”

关于诗的分类,培根认为,最恰当的分类方法是把诗划分为叙述的、戏剧的、寓言的三种。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培根继承了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并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公道说”结合起来。

3、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桎梏,歌颂人的伟大和力量,但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向往开明君主的改良政治的思想。他的剧本和十四行实际中涉及文艺创作的理论问题,大致有以下几分方面:

a、艺术的目的是反映自然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莎士比亚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必须摹仿自然。在他看来,自然比艺术更丰富,更美好。

从创作角度来说,莎士比亚认为:“自有戏剧以来,他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的演变发展的模型。”从创作到演出,莎士比亚都坚持戏剧要真实反映自然的观点,他认为只有真实反映自然的艺术,才有永恒的价值。

b、艺术真实与艺术想象

在莎士比亚看来,艺术是离不开想象的。莎士比亚还指出,戏剧创作和表演上常用的虚拟手法也不离开想象。

结语

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家最大的功绩是:卓有成效批判了教神学对世俗文学的攻击和禁止,恢复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的传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

但是,也必须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还不能完全摆脱教唯心主义的影响,他们早期打着《圣经》的旗号为文学艺术辩护,直到中晚期,也并不否定上帝存在的观念。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

引言

新古典主义文论是欧洲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文艺理论。

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罗马文艺要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主张,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先河。

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性和情感。

第一节  法国新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代表是布瓦洛。他的诗体论文《诗的艺术》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按照王权的政治需求和艺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验,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著作。

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

    a、理性的原则

唯理主义是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贯穿《诗的艺术》的指导思想。

b、自然的原则

布瓦洛模仿自然的原则,实际上是主张借自然表现情理。

布瓦洛要求作家“与自然寸步不离”,但他说的“自然”并非无所不包的现实生活,它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宫廷”。

从总体上看,新古典主义要求诗人作家模仿“自然”,要服从理性的指导,自然的原则从属于理性的原则,自然地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c、古典的原则

    布瓦洛尊重古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看到了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规律,但布瓦洛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艺术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d、道德的原则

在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理性、真、善、美是四位一体的,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理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3、艾弗蒙和布瓦洛的古今之争

    圣·艾弗蒙严厉的批评了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他理论的核心是“厚今薄古”,反对盲目地膜拜古人的文学作品,反对没有历史内容的永恒的理性法则。

    首先,他反对文学创作脱离现实而一味地沉浸在神话和虚构之中。

其次,他批评古代悲剧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反对盲目地顶礼膜拜古代文学创作,不承认存在永恒的理性法则。

第二节       英国新古典主义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批评家是屈雷顿、蒲柏和约翰生。

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

    屈雷顿是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167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他的文艺论著有《论戏剧诗》、《论英雄剧》、《悲剧艺术的基地》等。

屈雷顿被誉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

《论剧体诗》以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写就。他是屈雷顿最具雄心的一篇批评文献,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的批评著作之一。屈雷顿的基本倾向是新古典主义。他的批评标准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标准。

屈雷顿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第一位大师,他首创了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论,并将其应用到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去,对英国和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蒲柏的《论批评》

    蒲柏23岁即发表了著名的批评大作《论批评》,其批评著作还有《荷马史诗序》和《莎士比亚全集序》。

《论批评》用诗体写成,它的主要内容是论述批评原则和批评家。

 “首先要追随自然,依自然而判断,因为自然的合理准则永远不变。”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检验评价艺术的标准,蒲柏把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奉为艺术的最高典范,自然规则和古典在蒲柏这里完全统一起来。

不仅如此,蒲柏还把“巧智”当成是自然的恩赐之物。英国文论中所说的巧智,主要是指诗人艺术家如何使想象力和判断力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特色的能引起读者审美想象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它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艺术独有的智慧,因而称为“巧智”。

蒲柏的《论批评》集英国新古典主义之大成,蒲柏是英国的布瓦洛,但他远没有布瓦洛的地位与权势。

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

    约翰生是英国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作家,其主要批评著作是《<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单行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批评著作,它充分体现了约翰生英国式的古典主义思想。但他和布瓦洛不同的是,他强调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直接来自实际生活。

约翰生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的类型论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文论,但对三一律中的时间整一、地点整一却给予无情的批判。

约翰生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最后一代传人,代表着平实稳健的新古典主义。

第三节    德国的新古典主义

    法国新古典主义关心的是“古今”问题,一度掀起过“古今之争”;而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关心的“法英问题”,掀起的是“法英”之争——究竟是应该借鉴法国还是英国,对德国新古典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1、高特雪特和莱比锡学派

    德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高特雪特,其最重要的批评著作是《批判的诗学》,该书在18世纪的德国影响巨大,使他成为德国文学界的权威和莱比锡学派的领袖。

2、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

    文克尔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史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是近代欧洲第一个对古希腊艺术进行全面、彻底、认真、细致研究的人。

1755年,文克尔曼出版了《对古希腊绘画和雕刻的反思》,他认为古希腊艺术最为重要的特点,“无论是就姿势还是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他的《古代艺术史》为西方18世纪艺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对古代视觉艺术的赞赏,为德国打开了审视艺术发展的新天地。他认为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美,二是精神美,而艺术的最高原则是追求美。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只是文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精神的假设。文克尔曼所推崇古典主义是拉丁古典主义的源头——古希腊古典主义,他引导人们去研究人类童年的艺术,以及产生这种艺术的条件,这不仅为新古典主义开辟了新的疆域,而且为新古典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等一的新古典主义文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新古典主义的具体主张和信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却具有相同的基本主张:即“摹仿自然”、“崇尚理性”和“服从古典”等。注重并强调继承古代文学遗产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大特点,但它错误的把文学创作的“流”当成了“源”,以为只要一味地摹仿古人就能创作出不朽的艺术杰作,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第二编  近代文论

导言

    近代文论的第一个阶段是启蒙主义的文艺理论。伏尔泰虽然有变革文艺的要求,但仍然没有冲破新古典主义的藩篱;卢梭否定科学与艺术,呼唤真诚朴素的情感,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狄德罗、莱辛、赫尔德等人则向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发起冲击,对诸如“诗如画”、“三一律”等束缚文艺发展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评,提出建立市民剧和民族文学的主张。

近代文论的第二个阶段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文艺理论。康德在他的“审美不涉利害”、“纯粹美”、“依存美”及崇高理论美学的基础上,论述了文学艺术的自由本质以及天才与理想艺术的创造。席勒以康德的哲学思想为前提,把文学艺术的作用和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根据他的人性和谐的理想,做出“朴素诗”、“感伤诗”的划分和评价。康德、席勒的文学艺术理论,从根本上冲垮了新古典主义赖以维持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浪漫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和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准备。

近代文论的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文论。其中有夏多勃里昂的教浪漫主义理论;有华兹华斯要求抒发朴素的情感,歌颂自然和人性的浪漫主义理论;有以康德美学为根据的史勒格尔兄弟和柯勒律治的强调艺术目的,主张艺术绝对自由的浪漫主义理论;也有雪莱、海涅、雨果强调要为“民族的觉醒”、“为”写作的充满资产阶级激情的浪漫主义理论。浪漫主义的文艺理论强调天才、情感和想象,反对理性束缚和古典教条,又不同程度地带有柏拉图或教神秘主义色彩。

近代文论的第四个阶段是现实主义文论。他们共同的主张则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强调要描绘形象,真实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

近代文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论。实证主义文论主要是批评的理论,从泰纳的决定文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的理论,到圣·伯夫通过对作家生活经历、心理特点的追究来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动,他混淆文艺实践和科学实践的界限,抹煞人的社会本质。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艺思想

引言

按照西方史学家的解释,“启蒙运动”即“光明观念”的运动,或称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扬资产阶级的人性,反对封建和教会对人性的束缚与扼杀;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宗教蒙昧,他们相信理性和知识是照亮人们思想、改造不合理社会的根本力量,是建立“理性王国”的强大武器。

启蒙运动发轫于荷兰,高潮在法国。荷兰的哲学家们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高扬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提倡科学,主张泛神论,以批判教会神学对人的思想的束缚,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法国的启蒙运动传入德国,在德国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继而启蒙运动又波及更多的国家,形成了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在欧洲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在文学艺术上批判古典主义,要求文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为宣传启蒙思想服务。其中,伏尔泰的文学发展观和进步的文学主张,卢梭因不满现实而主张“回到自然”的观点,狄德罗的严肃戏剧理论,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中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伏尔泰的文艺思想

伏尔泰作为先期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世界观充满着矛盾。“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创作出一个上帝。”

伏尔泰是一个多产作家,主要创作有:谴责宗教和战争残害人民的史诗《亨利颂》,歌颂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长诗《奥尔良的少女》,抨击宗教偏见的《查伊尔》,反映启蒙者的社会理想和揭露封建统治及教会罪恶的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哲学著作有《哲学通讯》、《哲学辞典》等。《论史诗》是他的文艺理论专著,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a、《论史诗》的文学发展观和进步的文学主张

伏尔泰《论史诗》中的文学观具有纠正古典主义教条的积极意义。首先,他针对布瓦洛的“理性原则”指出,艺术是发展变化的,因而衡量艺术的标准也是发展变化的、相对的,而不是凝固的不变的。

其次,伏尔泰反对盲目地模拟古人。

再次,关于史诗的定义和特征。伏尔泰认为各种艺术都离不开想象。伏尔泰指出,就史诗本身来说,可说他是一种英雄诗,“是一种用诗体写成的关于英雄冒险的叙述。”史诗应有统一的情节,完整的内容,丰富的想象,其结构应注意到不同民族读者的鉴赏趣味和习惯。

b、晚年著作中的保守倾向

伏尔泰在《论史诗》中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教条,并且最先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法文,介绍给法国读者。

2、卢梭“回到自然”的理论

卢梭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民约论》、《给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等,并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卢梭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书信体小说《新爱络绮丝》、哲理小说《爱弥儿》和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a、对科学艺术的批判与否定

b、“返回自然”的口号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提出“返回自然”的观点,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c、对个性和真情的呼唤

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狄德罗学术著作有《哲学沉思录》、《盲人书简》、《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与多华儿的谈话》、《论戏剧艺术》、《绘画论》、《论天才》等。其文学创作有剧本《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子》、《修女》、《宿命论者雅克》等。

    狄德罗是一个唯物论者,在美学上,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著名命题。

    他的戏剧改革主张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艺术观:

    a.关于严肃剧的理论

    狄德罗所说的“严肃剧”,他要求以最常见的市民生活为描写内容,所以又称“市民剧”。严肃剧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主题的严肃性,具有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二是题材的现实性,重在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三是兼具有悲剧和喜剧的某些优点,既有严肃的场面,又有逗笑的因素,是一种悲喜混合体。

    狄德罗的戏剧改革主张,冲破了古希腊以来的戏剧传统,批判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适应了资产阶级对文艺的要求,这是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

    b.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的原则

    狄德罗所说的艺术的自然原则,是指艺术应严格地模仿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模特儿。他所说的“自然”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原则,狄德罗强调应在真实摹仿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逼真”的程度。

c.戏剧的情景与人物性格

狄德罗强调,戏剧不应首先着眼于人物性格,而应该首先着眼于情境,着眼于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矛盾,着眼于戏剧的教育作用。

他继承和发展了亚里斯多德关于情节是喜剧的基础和灵魂的观点,强调性格与情景对比,即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的对比。

d.论作家和批评家

群众是作品和批评优劣的鉴定者。在一向视群众为“群盲”的时代,狄德罗视群众艺术为艺术的最高裁判者,客观的揭示了艺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狄德罗基于对艺术的教育作用,十分强调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身修养。

第二节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法国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的意志民族文学做出了理论贡献。

    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著作是《汉堡剧评》。

    《拉奥孔》和《汉堡剧评》代表了莱辛在美学和文艺理论上重大成就,表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a.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

    b.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就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犹如画”。

    莱辛在指出“诗如画”理论的错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诗与画的界限,提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美学特征。

    首先,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二是摹仿对象不同;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

其次,莱辛也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真实是诗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再次,莱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莱辛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c.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与狄德罗相呼应,提出了建立市民剧的主张。

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赫尔德是德国启蒙主义理论家,“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的理论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关于近代德国文学断片》、《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等。

    “狂飙突进”运动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一是以“返归自然”反抗封建社会秩序;二是唤醒民族意识觉醒,要求建立民族文学;三是崇尚天才,要求个性;四是反对封建政权统治。赫尔德的文艺观集中表现在:主张文学表现民族感情,重视民歌民谣和民族语言,宣传人道主义。

    a.民族文学的独创性

    b.文学与普通人民的关系

    赫尔德重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重视艺术家与人民的联系,所以他强调诗人应与人民打成一片,生活在人民中,这样才有广阔的生活领域。

赫尔德还探讨了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提出了“诗力说”。

 c.诗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8世纪德国的启蒙主义文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围绕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在批判继承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对艺术自身规律探讨的深化,涉及到诗与画不同的审美特征,艺术作品魅力的根源所在,艺术与人民等诸多问题。

第三节  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

    维柯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新科学》,全称是《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这是一部研究古代文化史的理论著作,其中包含着维柯的文艺思想,比较突出的观点是对于形象思维的研究与阐释。

    1.人类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

必须指出,维柯的历史观是一种循环论,他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就充满私欲,骄奢淫逸起来,这时就由平等变为不平等,社会就出现罪恶,于是人类又回到野蛮时代。

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

维柯的想象思维研究,主要是提出了想象思维的“以己度物”和“想象性的类概念”两个重要特征。

维柯的《新科学》旨在探讨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它的历史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历史循环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人类文化起源的根本原因,但他的文艺观有重要价值,一是用历史发展观点和方法研究诗的起源;二是对想象思维特征的研究,维柯所提出的原始的想象思维,实际上是指艺术思维,他是西方最早对艺术创造思维特征的研究,他所提出的“以己度物”的“想象性的类概观念”,为后来的“移情说”和典型化理论、形象思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结语

    对启蒙时期的文论着重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强烈的批判精神,启蒙思想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就是在意识文化领域批判封建,具体到文艺理论上就是对17世纪以来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批判。

    第二,鲜明的时代感。启蒙时代的文论是资产阶级摆脱了对于封建贵族的依附地位,走向政治舞台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新兴阶级对文艺的强烈要求和艺术理想,它重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要求艺术成为宣传启蒙思想,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第三,继承性和创新性。启蒙主义文论所涉及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是对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有些文论家还不能和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划清界限。

第七章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引言

德国古典美学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注意的优秀成果,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美学和文艺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的理论”。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的奠基者是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席勒、黑格尔、歌德,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

康德的哲学,可以分为前批判期和后批判期两个阶段。前批判期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哲学,其主要倾向是唯物的。到1770年前后进入批判期,其标志是这个时期的三部主要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1、对文学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

   《判断力批判》分上下两卷,上卷讲审美判断力问题,下卷讲目的判断力问题,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上卷。

a、关于美的本质

康德从质、量、关系、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的特征。在这四个方面中,核心的是“质”的方面的特征,其他三个方面的特征都和它有直接的联系。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厉害关系的快感的命题。一种是感官上的快感,一种是善的事物引起的快感。第三种快感是欣赏美的事物引起的快感。

康德指出审美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b、崇高理论

在与美的比较中,康德阐述了崇高的以下特点:

第一,美的对象有确定有限的形式崇高的对象则无形式。造成美的快感在于质,而造成崇高的快感在于量。

第二,美所引起的快感是直接的单纯的快感,崇高的快感则是有痛感转化来的间接的快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没离不开客体的形式,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心灵中找到。

2、文学艺术理论

a、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艺术作品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的结果。

根据快感的性质不同,康德又把审美的艺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美的艺术有有目的,也有无目的;第二,美的艺术不是自然,像似自然。

总的说来,康德认为美的艺术,从创作上来看,是有意图(审美意图)的、建筑于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从特征上来看,它不是自然又像似自然;从作用上来看,它以意境作用于人的反思判断,引起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自由活跃,使人感到愉快,从而陶冶人的心灵,有益于人生和社会。

b、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是文学艺术家从审美要求出发运用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

创作符合审美观念要求的艺术形象要依靠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鉴赏力。”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理解力、理性力的协调跃动,是以审美判断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c、天才

康德认为符合审美观念要求的艺术形象是成功的美的艺术的形象。

康德说:“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具体说来,康德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天才的独创性。

第二,天才的典范性。

第三,天才与鉴赏力的结合。

康德的以“审美不涉存在,只涉形式,因而不涉利害”为核心的美的本质理论,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美从与认识、道德混在一起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康德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从近处来说,它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从远一点来它是现代理论的源头。

第二节  席勒的《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后来他又接受了康德哲学,这就形成了席勒著作的独特风格——诗意和哲理的结合。

席勒的影响较大的美学著作是1794年出版《审美教育书简》。

1795年,席勒写出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这本书在歌德的影响下,对文艺的发展做历史的结果,虽然它的理论出发点和《审美教育书简》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则反映了文艺发展的历史要求。

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

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朴素的诗,把现代的诗称感伤的诗,从朴素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是人性和谐演变为的表现。

第一,朴素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

第二,朴素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和表达感想。

第三,朴素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纯洁和平静的,;感伤的诗给我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

2、感伤的诗的类型

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情歌唱失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样的感伤的诗就是哀婉诗。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席勒对悲剧和喜做了比较,表达了更推崇喜剧的思想。他认为:

第一,悲剧是题材本身起作用,而喜剧的题材无关紧要,喜剧诗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维持题材的审美性质。

第二,悲剧诗人需要崇高的性格,他要经过紧张的努力才能达到各种各样的伟大;喜剧诗人需要优美的性格,这种优美性格包含一切伟大的形式,并且这些形式是自由自在地从本性中流露出来,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

第三,悲剧具有激情的性质,而喜剧则具有理性的性质,它不断压抑热情来维护心灵的自由。

讽刺的诗可以分为两种,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席勒认为牧歌是赶上的事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只有弥尔顿的《失乐园》那种性质的牧歌,才是“最美的牧歌性的诗”。

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

第三节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思想的性与保守性集中表现在他得出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样一个命题中。

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和柏林大学的讲课记录和他的讲授提纲整理而成的。

黑格尔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黑格尔又将这种绝对精神为理念。黑格尔的所谓“理念”和柏拉图“理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柏拉图的理念是静止的、孤立的和虚空的。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漫长发展过程,绝对理念把自己的全部丰富性表现出来。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通过三种形式认识自己,这三种形式是艺术、宗教与哲学。

黑格尔的代表作《哲学全书》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创造

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探讨的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因此,他讲的美的本质实际是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美的本质:

a、“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和艺术的本质,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的鲜明性和感官性,他把“生气灌注”和艺术的整体性看作是真正艺术品的主要标志。

c、艺术美的创造

黑格尔认为人类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植根于对自由的企求。美的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自由的需要”而产生的。

艺术美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

艺术美创造离不开想象。他认为想象是艺术家天才大小的主要标志。

2、艺术理想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性与感性的活的有机统一体。

黑格尔在《美学》中全面而又辩证的论述了理想性格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丰富性。

b、明确性。

c、坚定性。

3、艺术发展史上的三种艺术类型

黑格尔把世界艺术发展的类型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a、象征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是最初的艺术类型,最有代表性的象征艺术是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民族的建筑。象征型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不自觉的象征——崇高的象征——自觉的象征三个阶段。

b、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是从象征性表现方式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古典型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消除了象征型艺术表现出的那种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不协调的矛盾,使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

古典型艺术理想的典范是希腊艺术。

c、浪漫型艺术

在浪漫型艺术中,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内容与形式出现新的不协调。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抒情是浪漫型艺术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的代表是来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的教艺术,这种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和内心冲突。

4、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

黑格尔从审美主体的三种艺术的认识方式(视觉方式、听觉方式和感性的表象功能)同与之相适应的感性物质材料或媒介相结合,将艺术分为三种:第一种,造型艺术;第二种,声音艺术;第三种,诗即语言的艺术。

第四节    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

    歌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著名美学家。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史家把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尊为世界四大诗人。1794年与席勒结为至友,二人成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伟大旗手。

    在德国古典美学家中,他是最注重实际、反对以抽象的哲学思辨指导创作的突出代表人物。

     歌德的美学观点和文艺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以下著作中:《歌德谈话录》、《诗与真》、《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等。歌德从自己的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出发提出的文艺理论主张,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唯物主义性质。

    1、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地奴隶

    他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诗人正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歌德所说的“自然”包括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整个大自然。

    2、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歌德非常注意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去观察优秀作家的创作,总结文学史发展的趋向和规律。他认为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真实的表现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

    歌德提出了“古典的”和“浪漫的”概念:“古典的”特点是强壮、新鲜、愉快健康,富有生命力;“浪漫的”特点是病态、软弱。

    歌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和论证“创作方法”概念的美学家。

    歌德这里所说的“古典的”在这里实际上是指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的特点是“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问题

    民族文学的建立不能离开一定历史民族的生活土壤,而民族的统一则是形成民族文学的重要前提;同时民族文学的形成,又不能脱离开民族的文化传统。

歌德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他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在歌德看来,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并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欢迎。

4、文学创作理论

他在这方面的建树主要有以下几点:

a、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歌德明确提出了“意蕴”的概念,他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原则的最高成就是美。”

b、歌德的文学理想:创造“显出特征的整体”

歌德认为,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而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他在《论德国建筑》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显出特征的整体”这一概念。“显出特征的整体”是理想艺术的最高的美。

最能展现歌德的整体观的是他对艺术描写的对象——人的看法。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歌德将艺术的整体性概念同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这具有独创性。

歌德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作家要创作出反映时代的显示特征的整体,就必须面向现实世界,投身于发展的时代洪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造。

c、关于风格

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结语

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歌德等,他们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并都打上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烙印,但是他们对世界文艺理论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却是任何人都抹煞不掉的。

德国古典美学第一次比较深入地揭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德国古典美学理论遗产的真正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德国古典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第八章    浪漫主义

引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思潮。

英国文坛出现了吟咏自然景色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小说,表现了对农村破产的哀挽,对城市腐化的诅咒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反映到德国文坛,出现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青年歌德和席勒等作家把感伤主义同反封建的热情结合起来,形成了文学上的“狂飙突进”运动。

第一节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在理论上来源于德国的康德美学。康德美学中有三个方面对浪漫主义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康德被认为美是超功利的,和实际利害无关,审美的快感是一种“自由的愉快”。第二,康德认为“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第三,康德对崇高的论述,强调了崇高是人的崇高。

浪漫主义思潮首先发端于德国,还与德国的状态、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民间文学的浪漫传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

他们在耶拿编辑的刊物《雅典女神》,主要是宣传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并因此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弗里德里希的主要著作有《文学史讲演》、《论北方文学》以及发表在《雅典女神》上的《断片》,他的浪漫主义文论思想主要有一下要点:

a、浪漫主义的诗是无限的、自由的,不受任何规律约束

弗里德里希在《断片》中提出浪漫主义诗是“无限的和自由的,他承认诗人的任凭兴之所至是自己的基本规律,诗人不应受任何规律的约束。”

b、“艺术乃是上帝在世间的可睹现象”,诗人对人世现实“不关心”

弗里德里希把诗歌看作是宗教的不同形式,写诗是为了歌颂上帝。

史勒格尔的《关于美文学和艺术讲座》集中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思想,主要有:

a、美的艺术“无目的”

奥古斯特在康德美学影响下,提出艺术美“无目的”论。不愿意有用,才是美的艺术本质。“美的艺术是无目的的。”

b、文艺批评是主动、自由的纯心灵的活动

奥古斯特的文艺批评观点一方面突出了耶拿派浪漫主义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但另一方面却也在否定审美客体的制约作用及批评客观性的同时,赋予了文艺批评以主动性和个性特征的色彩,揭示了文艺批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2、海涅《论浪漫派》中的文艺思想

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又一个德国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政论家。

海涅的理论批评著作有《论浪漫派》、《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a、中世纪的教浪漫主义已没有继承的必要

b、无视德国现实而一味缅怀中世纪的耶拿派浪漫主义没有出路

c、在对歌德与席勒的评论中探讨德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海涅在《论浪漫派》中对歌德与席勒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阐发了他的文学主张。他对席勒的肯定侧重于席勒为伟大的写作;对歌德的肯定则是侧重于歌德艺术上的完美。

在早期耶拿派那里,则是主张从中世纪文学汲取养料,并把文学引向心灵和上帝,这是有德国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原因的。首先,德国有优秀的民间文学传统;第二,宗教以后,新教强调通过虔诚的宗教信仰,使心灵和上帝直接打交道。

第二节  英国浪漫主义

就文学思想和文学流派而言论,英国浪漫主义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主要受德国耶拿派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文学与耶拿派浪漫主义把文学引向心灵和上帝不同,英国浪漫主义主要是把宗法制度下的自然生活同产业后的工业城市相对照,表示对资本主义的反感。

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

他们的诗多以“湖区”为描写对象,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湖畔派”诗人。在这派诗人中,华兹华斯是最孚众望的一个。他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写的需要,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这篇序言主要体现了如下的浪漫主义思想:

a、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的语言应为真挚单纯的语言

在诗的题材上,华兹华斯以农村的质朴对照宫廷的虚伪。在诗的语言上,华兹华斯以真挚单纯对照矫揉造作,主张写诗应多采用民间生动的语言。

b、诗的目的是抒发感情,歌颂自然和人性,诗是神谕的东西

c、诗的想象以及想象与幻想的区别

他认为,诗是我们永恒的自然天性的表现,因此,他视想象为创作的基本动力。

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柯勒律治是诗人兼批评家。在诗歌创作方面,为了反对古典主义桎梏,柯勒律治曾和华兹华斯共同发表《抒情歌谣集》,他的作品比华兹华斯更富于浪漫气息。柯勒律治的《文学生涯》是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他的主要观点是:

a、诗的本质“介乎某一思想和某一事物之间”,是主客观的统一

b、想象是浪漫主义诗创作的根本动力

c、“诗是诗的天才的特产”

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济慈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和理论散见于他的《书信集》中,济慈的文艺思想主要是:

a、诗只表现感受,不表现思想

济慈主张,美只能感而得之,不可思而得之。

b、诗人应是具有“消极能力”的人,目的是创造“纯美”的诗

4、雪莱与庇卡克的对峙

雪莱的作品有《西风颂》、《的》,诗剧《了的普罗米修斯》,五幕悲剧《钦契一家》等。他的理论著作有《诗辩》等。

《诗辩》是雪莱和庇卡克论战的长文,原拟写三部分,后只写完一部分。1820年,庇卡克发表了《诗的四个时代》,论述诗的发展和诗的功用,攻击和否定浪漫主义文学。雪莱写《诗辩》予以回击,并阐明自己的文学见解。

a、驳庇卡克对诗的否定

雪莱正面提出,诗是“想象的表现”,是生活的映像,是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

b、驳庇卡克对诗人的否定

雪莱首先指出,诗人是未来的预言者;其次,雪莱又指出,诗人作为美的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审美力最充沛的人,是最能领会世间真、善、美的人。因此,诗人不但不是半野蛮人,恰恰相反,诗人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最文明的人。

c、驳庇卡克“诗不如科学有用”的论调

雪莱在《诗辩》中还批评了庇卡克要求诗人们“将桂冠让给理论家和机械师”的观点。

综观英国浪漫主义诗论,其共同特点是对古典主义的批驳。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和人的自然本性;古典主义强调必须与“自然”保持一致,浪漫主义强调创作者主观心灵和想象的真实;古典主义强调诗的道德教育作用,浪漫主义则强调诗的审美功能。另一方面,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确也程度不同地带有教神秘主义的烙印,这与英国浪漫主义诗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德国耶拿派浪漫主义的影响,以及教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仍然有强大势力的现实有密切关系。

第三节  法国浪漫主义

    1、夏多勃里昂的“教诗意”说

    《教的真谛》是一部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夏多勃里昂从美学的角度为教辩护,他的“教诗意”说的主要观点是:

    a、教“最富于诗意,最富于人性,最有利于自由、艺术和文学”

    b、神秘才美

    夏多勃里昂的《教的真谛》,是教浪漫主义的宣言书,这是直接为教辩护,为旧制度旧秩序服务。

    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

    史达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著作《从文学和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简称《论文学》)、《论德国》等。史达尔夫人的主要文学思想是:

    a、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划分取决于不同地理、气候条件所形成的不同人性

    b、浪漫主义文学是唯一可以充实完美的文学

    史达尔夫人称赞“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头等的美,”她宣称“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唯一还有可能充实完美的文学。”

    c、对布瓦洛新古典主义的批评

    史达尔夫人批评古典主义、肯定浪漫主义,他的理论是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先声。

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维克多·雨果是著名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家。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雨果的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言》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动的宣言书。《序言》中重要的文艺思想是:

a、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b、教的产生于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总结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情况,提出了以美丑对照来塑造美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至于美丑对照的方式,雨果在论述举例中主要谈到这样几种:(1)角色安排的对照;(2)人物性格内部美与丑的对照;(3)不同情境的对照;(4)情节的对照;(5)外在形象与内心品质的对照。

c、教的人道主义与真实

雨果所谓的教精神,其实是教新教思想和启蒙思想家提倡的平等、自由、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合。雨果确信,表现教人道主义,表现这种伟大精神与肉体、兽性欲望的对立斗争以至最后取得胜利,才体现人的真实;这样的文学才具有艺术真实性。《悲惨世界》中所描绘的理想人物—冉阿让的经历,就是这种理想真实的艺术写照。

d、文学的自由主义原则

雨果所理解的文学自由主义原则,是指内在地符合艺术规律的自由。

结语

西方浪漫主义文论在反对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自由等基本点上有其共同性,这主要表现为:新古典主义把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作为永久的范本;而浪漫主义则无视古典先例,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标新立异。新古典主义在文学题材和文学形象的塑造方面,强调共性的类型的特征;浪漫主义表现的却往往是诗人自己,强调个别性与奇异性。新古典主义要求遵从人为确立的种种艺术法则;浪漫主义则高扬人的神性与天才。新古典主义认为文学艺术必须服从衡量一切的理性原则;浪漫主义则认为文学的根本要素是诗人自己的情感。

从西方文论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浪漫主义文论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表现人的感情、人的崇高,因而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浪漫主义作为强调理性的新古典主义的否定,自然容易从以往非理性的文艺理论中汲取思想营养。

第九章    现实主义

引言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它提倡冷静地观察、精确地描绘客观现实,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阐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并肯定了艺术摹仿现实的真实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中原因。

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暴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第一节  法国现实主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等杰出作家,不仅创作了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把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斯丹达尔在其著名的文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等论著中,要求艺术家应忠于作家法则,辩证地处理好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法国社会的历史。在他之后的福楼拜,进一步强调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性原则以及对生活的精确描写的重要性。

    1、斯丹达尔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批判

    斯丹达尔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论著,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a、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斯丹达尔所说的“浪漫主义”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为人民”提供的艺术而不是为王公贵族提供的艺术,它反映当前人民的现实状况;第二,是反映时代要求、敢于创新的文学,不是摹仿古典、死守教条的艺术。

    b、文学要真实地再现现实、展现人的心灵世界

    斯丹达尔强调真实再现生活,特别是强调要再现人的心灵的细腻变化。

    c、文学需要想象和创造理想

    斯丹达尔主张在创作上,一方面要坚持如实描写,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和夸张。

    艺术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为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巴尔扎克论现实主义原则

巴尔扎克共创作了91部小说,总标题为《人间喜剧》。这个系列著作分为三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的内容最为丰富。《人间喜剧》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是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极其丰富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如果说斯丹达尔拉开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基础,巴尔扎克则使其臻于成熟。巴克扎克的《<人间喜剧>前言》是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a、小说应成为社会风俗的历史

b、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

巴尔扎克十分重视文学的细节真实,认为细节真实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础。重视细节的真实性是《人间喜剧》现实主义特征的重要表现,他给作品带来的了巨大的认识价值。

巴尔扎克强调细节真实的同时,还要求写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便解释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真实。

巴尔扎克主张写出社会现象的原因,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社会环境,二是思想和热情。

巴尔扎克追求的现实,是细节真实与本质现实的统一,完整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

c、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指出,为了使人物的存在“变得更为悠久”,它必须成为一个“伟大形象”,即典型。所谓典型,巴尔扎克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程度跟他相似的人们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

巴尔扎克从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历史的高度,强调典型塑造必须从现实出发。

艺术综合的方法对小说创作来说是不可少的,像绘画一样“为了塑造一个美丽形象,就取这个模特的手,取另一个模特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们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现实。”这种综合的过程,也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d、作家的法则

巴尔扎克在这里所讲的作家的法则,实际上也就是思想上的人道主义法则,艺术上的真实性法则。

3、福楼拜对客观性原则的强调

福楼拜不满社会现实,又找不到出路,悲观、苦闷的情绪使他沉湎与写作上的精益求精,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他的主要著作有《萨朗波》、《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后者以其精细客观的人物心理刻画和美不胜收的世态描写,给作者赢得了荣誉。在法国文学史上,他是继巴尔扎克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a、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

福楼拜把作品的客观性放在重要地位。

b、忠于现实,因此他十分重视观察分析,脚踏实地地搜集资料。

福楼拜的小说理论,可以说是抓住了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关键,那就是要用艺术描写的真实,即艺术的真实代替机械的再现。

c、对形式美和细节描写的刻意追求

福楼拜把毕生精力用在美的探索与追求。他特别强调了艺术形式的“纯美”。

在语言表达上,他要求自己的文字要具有“诗的韵律和科学语言般的精确性。”他的弟子莫泊桑转述他的所谓“一字说”,即“我们所要表达的什么,这里只有唯一的字可以表述说明他的动作的只有唯一的动词,它的性质的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不得不搜求出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直到发现了为止。只是发现了近于这字的字,也是不能满足的。不能因为困难,便模模糊糊地了事。”

19世纪30年代后在法国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总体上说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节    现实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的后期创作表现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被列宁称之为“的一面镜子。”

    现实主义理论主要是由民主主义者所倡导的。他们在政治上反对沙皇、反对农奴制;在哲学上摈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文学上,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把文学事业与运动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学刊物为阵地,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号召作家描绘最广阔的、体现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的历史画卷。他们强调文学的人民性,重视艺术规律和典型塑造,把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别林斯基论艺术与现实

    a、艺术应创造典型、真实地反映现实

    别林斯基从40年代开始,旗帜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坚持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强调文学要真实的反映现实。文学必须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别林斯基所说的“现实”,主要是指人和社会,别林斯基要求从现实关系中具体而真实地描绘生活,而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艺术要实现上述目标,典型化是必经之路。典型创造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任务。

b、艺术应为社会利益服务

在批评这种“纯艺术”观点的同时,别林斯基明确提出,艺术应该为社会的崇高利益服务。

别林斯基认为,追求使社会所有成员都普遍获得幸福,是人类崇高、神圣的事业。

c、艺术用形象思维

在西方近代文论史上,别林斯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艺术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家。他在最后一篇著作《1847年文学一瞥》中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首先,他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要真实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描绘社会现实中某些阶级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从而揭示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肯定了形象思维的理性内容和认识作用。

其次,他认为艺术用形象思维,她不是论证真理而是显示真理,强调了艺术在思维形式和表现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即形象性。

再细,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在涉及创作过程时。十分重视想象的作用,创作需要想象,欣赏也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

d、历史的审美的批评原则

在理论上它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它突破了在康德、谢林美学影响下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纯美学”的分析,也突破了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从理念出发对文学做历史考察的所谓历史的批评。奠定了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民主主义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作家。著作有长篇小说《怎么办?》

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发展了别林斯基的艺术观点,从艺术哲学的高度,阐发现实生活的重要性,认为“现实”才是艺术美的源泉,以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命题,从而肯定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受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观影响,在文学理论上缺乏辩证观念。这可从他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的关系》(《生活与美学》)(1855)、《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5)等文艺、美学论著中看出。《生活与美学》是我国文艺理论界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西方文艺理论专著。

a、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他认为“美是生活”,即“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的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是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美是生活”命题的提出说明了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真正的最高的美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创造的美。艺术并不高于生活。

b、悲剧理论

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是美的,而“崇高”的被毁灭则是最高的、最深刻的美,也就是“悲剧”。

3、杜勃罗留波夫论“人民性”

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有《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黑暗的王国》、《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等重要评论。

a、文学的人民性原则

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

第二,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一致。文学的人民性,关键在于作家与人民思想感情上的一致。

b、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相统一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

杜勃罗留波夫把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统一起来,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4、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矛盾的反映。托尔斯泰的创作反映了沙俄农奴制的腐朽以及人民这个制度的反抗情绪,列宁称他的创作为“的一面镜子。”

《艺术论》是托尔斯泰著名的文艺论著。阐述了“艺术的真正使命”在于传达“感情”,同时也肯定了文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原则。这部书的主要观点是:

a、艺术是传达情感的工具

艺术活动就是创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活动。

托尔斯泰所说的感情,并不是纯粹的宗教感情,而是艺术家在“人类博爱意识”指导下,由现实生活极其的情感。

b、评价艺术的标准——感染性的程度

他说:“要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伪的艺术,又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即艺术的感染性。”

那么艺术的感染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就艺术形式所达到的效果而言,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感情的独特程度;第二,感情的清晰程度;第三,感情的真挚程度。艺术家感情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染力的影响最大。在这三个条件中,感情的真挚程度是最重要的。可见,艺术的感染力最终还是来自生活。

c、未来的艺术应是全体人民的艺术

批判现实主义理论是由一批杰出的作家和进步的文艺理论家所阐发的,他们强调艺术要创造典型,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艺术的人民性原则,要求艺术为社会的崇高利益服务,从而使文学成为运动的重要一翼,并把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第三节  英美现实主义

    英国主要是以狄更斯为代表,作品涉及英国社会各个方面;美国则是以惠特曼为代表,结合废奴主义运动,其核心是宣传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

    美国所谓的“细腻写实主义”文学,其本质是,代表资产阶级,充满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另一派则是继承惠特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马克·吐温、杰克·伦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力求改造社会,受到人民欢迎。

    1、肖伯纳论戏剧

    肖伯纳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主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伤心之家》、《苹果车》等。

    肖伯纳于11年写成的理论著作《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集中表达了他的文艺思想,是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著作。

    a、戏剧不应依赖离奇的偶然事件,戏剧内容要现实化

    肖伯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关于戏剧要描写具有普遍性的“情境”理论,使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要“把观众本身当作剧中人物,把观众自己的事当作剧中情节”的原则是十分深刻的。

    b、戏剧应以“讨论”代替“情节”

    肖伯纳提出了戏剧创作的两点新技巧:一是采用讨论方式,把讨论逐步发展并进而吸收动作,将讨论与戏剧合而为一;二是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讨论问题,自由运用演说家、传教士、律师等的修辞和抒情艺术,以求得真理。

    肖伯纳对“讨论”的重视是对戏剧的思想性的重视,强调表达艺术深刻的思想是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特征。

c、戏剧的作用

肖伯纳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戏剧应起到教化和改造社会的作用。

2、亨利·詹姆斯论小说艺术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成名作是《苔丝·密勒》,理论著作是《小说的艺术》、《法国诗人和小说家》、《霍桑论》等。

a、小说要再现人生,就要重视作家的主观经验

为了更好地阐明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在《小说的艺术》一文中,他用图画与小说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小说反映现实的特点:“图画乃是现实,小说乃是历史。这是唯一相当准确地反映着小说本质的定义。然而就是历史,也是反映生活的。”

b、小说要细腻表现人物的心里活动

亨利·詹姆斯被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认为作家应特别注意人物的心理变化,要描绘出从人物自己的角度所见的一切,以此表现出人物自身的内涵。

c、小说要崇尚技巧

结语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理论主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现实主义重现实,强调文学创作要从现实出发,真实的描绘现实的图画;第二,主张在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第三,强调典型性格的塑造,从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第四,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整体反映和心理真实的描写,主张广阔地概括社会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正视和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具有强烈地揭露性、批判性;第五,强调文学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事业,促进社会的变革。总之,真实地、典型地反映现实、服务于社会进步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

第十章    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引言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后,进化论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崇尚科学成为一种时尚。

    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60年代首先在法国兴起,后又传遍欧洲各个主要国家的。

龚古尔兄弟在60年代前期创作的小说,运用实证主义观点,对人物进行病理分析,他们的一些具有宣言性质的小说序言,则被认为是自然主义兴起的标志。19世纪60年代末,左拉的《<黛莱丝·拉甘>序言》、《戏剧中的自然主义》、《实验小说》等一系列论著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了自然主义的文学观。

第一节  泰纳论决定文学的“三要素”

    泰纳是法国学者。他的主要著作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等。

    1858年出版的《评论集》中,明确地规定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含义,指出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方式描写生活。泰纳的理论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1、种族、环境、时代与艺术的关系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论证了决定文艺创作和发展的三种因素:种族、环境与时代,后来在《艺术哲学》中又结合具体的文艺现象,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

    a、种族与文艺

    泰纳指出了民族特性对文艺创作风格及文艺发展的影响,这是正确的。

b、环境与艺术

泰纳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c、时代与艺术

2、艺术本质论

泰纳提出了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艺术在于“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即“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

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3、艺术理想的确立与艺术效果

第二节    圣伯夫的实证主义批评

    圣伯夫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家。他是法国第一个专业评论家,主要著作有《当代人物肖像》、《妇女肖像》、《文学家肖像》、《十六世界法国诗歌和法国戏剧概要》、《彼尔——罗维尔修道院史》、《帝证时期的夏多勃里昂和他的文学团体》等著作。此外还有《星期一丛谈》、《新星期一丛谈》,这是他长期为报刊撰写的评论文章的两个集子,也是最能体现圣伯夫文学批评风格及其理论主张的著作。

    1、文学批评的任务

    圣伯夫把实证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主张文学批评的任务在于发掘和研究有关文学家、文学史的种种确定的事实。

他把文学批评比作植物采集,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广泛搜罗事实,加以阐明,作家本人的事迹尤为重要。他认为:倘若不考察作家的为人,便很难评价他的作品,犹如对待一株树,要考察这数及果实。

2、文学批评的重点

文学批评的重点是作家而不是作品。因此,他主张文学批评应重点研究作家的生活经验、理想和才能,主张从各方面搜集材料,揭示作家特殊的灵魂、独特的精神状态。

3、文学批评的目的

文学批评的目的,在圣伯夫看来,是寻找和培养“古典作家”,复苏文学趣味圣伯夫心目中的理想作家是“古典作家”,或者叫“具有古典精神”的作家。

圣伯夫认为批评的另一目的是复苏艺术趣味。

第三节   左拉的自然主义原则

    左拉在60年代中期,在自然科学与实证论的影响下,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文学创作理论,即自然主义。1868年他制定了《卢贡·马尔卡家族史》的写作计划。这套包括二十篇小说的系列巨著,以第二帝国为背景,企图写出遗传法则支配下的一个家族的两个分支的盛衰兴亡史。

1、以科学控制文学,使文学回到自然

    在《戏剧上的自然主义》一文中,左拉指出:“自然主义并不等于某一个人的毫无定见或一群人的集体愚昧”,“它发生于每个作家所感到的基于自然的必要”。

他主张以生理学、遗传学为指导去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去描写人。左拉主张以科学控制文学,意在追求科学性和真实性。

2、以科学的态度记录事实

对现实不加变化和增减,没有想象和夸张,没有强调与概括,没有倾向与评价,只要事实,这就是自然主义的“照相式”的反映生活。

左拉的这种观点违反了艺术规律。

3、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在他看来,“小说家是一位观察家,同样是一位实验家。”

“在这种环境中和在这种情况下活动着的感情,从个人的观点和社会的观点来看,会产生什么。”这就是实验小说的创作过程。

左拉的实验小说理论混淆了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区别,在科学实验中,实验者的情感对实验的进程和实验结果不起作用,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在某种情感支配下的活动,情感决定着创作过程和结果。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替代艺术创造,抹煞艺术创造的审美特征,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结语

实证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尊重事实与经验的名义下,宣扬不可知论与主观唯心主义。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力图以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实证”的、“确实”的事实,来解释文学发展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心理的以至自然环境的根源,追求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客观上,这种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文学发展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其规律性,并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但终因他们他们的重现象、轻本质的“浅薄哲学”的性质,使它没能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没能以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因而没能揭示出文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然主义反对文艺创作上的主观随意性,强调作家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认真地观察、体验、调查,使作品具有客观的真实性,所有这些作为是对浪漫主义的反钹,是和现实主义相通的。它要求艺术家对社会环境做出逼真描写,强调描写社会生活的普通人、普通事件,从而扩大了文学创作的题材,使得一些作品深入地记载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阴暗与丑陋,表现出对普通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关注与同情,自然主义的这些理论主张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考试时间:2009年12月30日19点

考试地点:1、2班  3610

             3班  361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