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表格式教案
2025-10-07 16:29:43 责编:小OO
文档
16 雷雨

导学案设计

课题雷 雨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学设计中,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理解词句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多种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规律性很强,有利于引导学生梳理写字规律,同时进一步运用书写规律,从而提高书写质量。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学生)

3.留心观察夏天的天气变化。(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2.学生说一说见过的雷雨景象是什么样的。

3.教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文题目。

1.在教师的引领下猜谜语。

2.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雷雨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应启发学生说一说“夏天雷雨中,周围的景物有哪些变化”,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二、检测预习,纠正字音(用时:10分钟)

1.教师检测学生课文的预习情况,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相机纠正字音。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争取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认真倾听,争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为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字音。读准翘舌音“蝉、垂”。

3.读准课件中的句子。

4.学生在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积极参加小组竞赛。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并进行读文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雷雨前的景象。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用时:17分钟)

1.引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些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压”“蝉”。

3.出示雷雨前满天乌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黑沉沉”。

4.指读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垂”。

5.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说说雷声、雨声有怎样的变化,用笔画一画。

6.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7.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7、8自然段。

(1)识记生字“户、扑”。

(2)引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满天的乌云”“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做动作理解“压”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蝉”字。

3.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雷雨来临之前的景象。

4.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树枝乱摆”“蜘蛛逃走”等变化来体会大风到来。交流识字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想象画面识记生字。

5.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读课文,画出体现雷声、雨声变化的词句。

6.学生朗读课文,认真观察插图。

7.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读课文。

(1)交流识字方法。用编谜语的方法识记“户”;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扑”。

(2)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畅谈雷雨过后的感受。

(3)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雷雨后的美好景象。

1.随文识字时,先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结合自己看到过的柳枝垂下来的景象识记“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感受变化: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声渐渐变小。

3.引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时,可联系上文体会使用“坐”的妙处。“坐”字体现了蜘蛛的悠闲。

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雷、黑、乌、户,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识记字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的注意点。

3.教师范写,指导描红、临写。

4.展示、反馈、纠正。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扩充词汇。

2.学生交流:“雷、黑”是上下结构的字,“乌、户”是独体字,这几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较居中。“雷、黑”两个字中的点画比较多,但写法不同;“乌”第一笔是短撇,最后一笔是长横;“户”的最后一笔是竖撇。

3.观察教师范写并描红、临写。

4.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相互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要注意个别生字的书写笔顺,如“乌”的笔顺是“撇、横折钩、竖折折钩、横”。

2.写“黑”字时,提醒学生注意:四点底宜宽,要注意第一点与另外三个点的方向不同。第一点与第四点稍长,四个点间距均匀,高低一致。

3.要注重书写反馈,使学生在不断修正中提高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用时:3分钟)

1.教师播放“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回顾课文内容,将这三幅图串联起来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齐读课文题目。

回顾课文内容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话说完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巩固词语(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当“小评委”。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字卡片“摘苹果”的游戏,请摘到“苹果”的“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

3.组织学生进行“过彩虹桥”的游戏,读彩虹桥上的词语。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认真倾听其他人的朗读,按照“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标准来评价。

2.进行“摘苹果”的游戏,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3.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游戏,认真读词语,注意区分下列词语中的平翘舌音:彩虹、蜘蛛、蝉声、垂下来。

本课中词语比较浅显,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探究规律,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梳理规律,指导书写。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压、垂、迎、扑”。

(1)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特点。

2.教师范写。

3.指导学生运用书写规律书写生字。

4.展示书写成果,师生评价。

1.(1)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字归类:“压、迎”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垂”是独体字,“扑”是左右结构的字。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压”字第二笔是竖撇,第五笔是长横,最后一笔是点;“迎”字最后写走之旁;“垂”第二横最长,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扑”是左窄右宽的字。

2.认真看教师的范写,跟教师书空。

3.学生运用书写规律,端正姿势,书写剩下的生字。

4.组内先进行互相评议,然后在班内展示,集体评议,再把没写好的字书写两遍。

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范写进行书空,掌握运笔的方法及书写技巧,照着教师的范字认真书写,进行自评、小组评,提高书写能力及观察能力。

四、拓展延伸,想象说话(用时:7分钟)

1.想象说话:雷雨过后,蝉又叫了,青蛙也叫了,它们会说些什么?

2.拓展阅读,出示小诗《雨后》。

1.(1)雷雨过后,一切恢复了平静,景色是那么美好。小青蛙会说:“雷雨过去了,我又可以出来唱歌了,快瞧,天上的彩虹多么美呀!”

(2)蝉也许会说:“我再也不用害怕狂风暴雨了,我又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了。”

2.通过自读、领读、齐读等形式读小诗。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雷雨后的景象写下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