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沈阳机床求变
2025-10-07 16:31:45 责编:小OO
文档
沈阳机床求变

作者:黄浩

来源:《中国信息化》2013年第20期

        在第二批国家“两化融合”试点城市验收时,沈阳市曾以总分97.07分,位列全国8个试验城市第一名。而沈阳机床集团则是沈阳市36个“两化融合”试点龙头企业之一。那么,作为“两化融合”第一市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两份资料:

        一是,落实自主研发,沈阳机床集团从零起步、自主研发的飞阳数控系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机床展上的5款产品装配了该系统,2012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的产业化阶段。目前沈阳机床集团已掌握了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大型镗钻刀具自动交换装置、数控加工中心横梁丝杠防止下垂辅助支撑装置、一种钛合金壁板自动钻孔设备等150项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19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二是,通过管理信息化,产品设计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为1~3个月;产品制造周期从原来的5~8个月缩短为2~4个月;库存资金和在制品资金降低15%以上;缩短生产周期10%以上;客户服务2小时及时响应率达97%,客户平均满意度由原来的66%提升到90%……

        推进“两化融合”,使沈阳机床集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此,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信息化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也是中国制造抓住新一轮产业机遇的必备武器。”可以说,依托“两化融合”,沈阳机床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装备制造之路,在管理和智造两个维度上打造了全国的同业样本工程。

        管理为先

        机床行业是典型的“加工-装配”型离散制造行业,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比较复杂,制造过程所需机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生产技术类型既有订单型生产、库存型生产,也有订单装配型生产和订单工程型生产,这些特点决定了机床装备行业的信息化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在认识到机床行业信息化的特点和难点之后,沈阳机床开始了针对性的信息化部署和推广路线:从流程改造与内部集成入手击穿,实施以生产制造管理为核心的ERP系统,以支持企业改革、改组与改造,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开展PDM/PLM应用工作,加强产品信息的共享与管理,促进机床产品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9月,在沈阳机床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各种生产材料有序地运送到各个生产环节。沈阳机床高工牛孟渔告诉记者:沈阳机床通过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高度精准、全数字化地控制着生产系统,确保生产线上所需要的材料在恰当的时机,按顺序到指定的地点,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记者了解到,沈阳机床外购的物资种类有20余万种,数量庞大,光在ERP系统内确定的物资种类就有40多个大类。因此,在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沈阳机床的管理信息化也迅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按照规划,沈阳机床将供应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战略供应商,主要提供数控系统和功能零部件;第二层是重要供应商,主要是提供国产零部件;第三层是一般供应商。“目前,我们在战略供应商这边刚开始做,以ERP为信息集成、两化融合的基础平台,在前端供应链上完成了SSA WMS仓储管理系统的搭建,结合具体需求开发了供应商订单远程管理系统,将ERP中的订单直接导出至供应商订单远程管理平台,供应商可远程登录到系统上随时查询订单信息并及时反馈到货能力。”牛孟渔说,沈阳机床下一步打算对寄售制度进行初步探索,对物流进行深入管理,以削减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获取竞争优势。

        全面信息化促进了管理精细化,改变了粗放管理的信息滞后、数据不统一、流程不规范的状况,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而这为集团设计、工艺、生产管理、采购等多部门协同办公的实现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自主“智能芯”

        数控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装备。数控系统则是数控机床的“大脑”,作为世界机床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和国内机床行业领军者,沈阳机床如果没有自主的“大脑”,将制约其向高端领域进军的步伐。

        “一部手机就可实现与智能化机床‘人机互动’,随时了解设计、工艺、生产、营销等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提供相关解决方案。”近日,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董事长关锡友用手机与数控机床“隔空对话”,演示着这个被他称为“5i”智能机床操作系统是如何进行远程监控、智能切削、自动编程和智能化诊断。

        从2007年开始,为了突破国外垄断,沈阳机床从零起步开始了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的研发,在上海成立了飞阳数控系统研发团队。经过四年的潜心研发,终于在2011年10月,成功开发了信息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床技术高度集成的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搭载这套系统,沈阳机床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实现了单机智能化、单元自动化和工厂管理数字化。

        “在装载各类软件的数控机床边,工人只需轻轻触摸屏幕,便可以看到图纸、生产计划、工艺资料等一系列生产所需的资料。输入各种数据后,经过机床智能化的分析和处理,成型的产品便会呈现在眼前”。

        这种具有“思考与创作”、“解决与诊断”的飞阳系列数控机床系统就是研发团队于2011年底成功研制出的全球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它通过信息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床技术高度集成,成为沈阳机床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单机智能化、单元自动化和工厂管理数字化,彻底攻破了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

        2012年4月,飞阳G系列数控系统又成功搭载ETC系列产品,以自动化单元首次亮相“南京机床展”,走上了批量生产的产业化阶段,为沈阳机床产品优化、智能化、客户化等未来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200台搭载沈阳机床完全自主产权数控系统的全新产品被客户整体签约购买,这是国内智能化机床接到的最大订单。

        有了“金刚钻”的沈阳机床集团又果断把多年保持盈利的普通机床以OEM方式剥离出去,60亿多元的普通机床产能交由社会配套企业生产。母公司则专注于中高端数控机床生产,由低端制造向高端价值链拓展。

        更为关键的是,依托自建的i5数控“云制造”平台,沈阳机床还实现了“在线工厂”和“机床档案”两大应用功能。基于i5平台,用户在全国各地可实时查询其工厂的产量信息、各生产线的订单生产执行情况、耗材资源库存等信息,为用户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数据信息带来更多方便。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