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探因与对策
2025-10-07 16:23:23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探因与对策

发表日期:2012-01-13 09:02:26 作者:scgatm 本页面已被访问527次

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探因与对策

──让学困资源成为师生进步的源泉

无锡市山明中学 蒋文远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课程和教师教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在反思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在寻求对策中提出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课程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学习物理的困难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增长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学困;对策

  笔者从2000年开始执教初中物理,在执教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学生学情的分析,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并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原因,并试图加以改变,摸索出了一些对策。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里有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主体是学生,客体是物理课程,而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外部条件。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无外乎学生、课程、教师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一个不研究学生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的行为。作为初中生不仅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自身特有的心理、生理、思维特点。这些因素是决定学习成果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内因。

  (一)学生的改变使教育滞后,给学习带来困难

  人们常用一句玩笑话来形容20世纪的巨大变革:一个人若沉睡数十年,一朝醒来,他几乎认不得身边的任何东西。在刚刚过去的二十年中,社会变革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初中生很少有明确的价值指向。一方面,学生的信息量大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宽了。一个普通的七岁小孩知道什么是受精卵,什么是失重,就不说那些特意培养的小孩了,三五岁会多少汉字多少外文。如今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机会和时间都较以前的学生多得多。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的热情和对课程知识的好奇心却大大下降。

  简单来说,社会变了,学生也变了。而学校并没有产生多大变化,教育的方法没有变。对于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尽管学校的物质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看起来与他曾经经历的很相似,但学生好像变得完全不同了。现在的学生不满足于只听教授讲解、做练习、参加各种测试和完成作业。学生不能把课堂所用于外部世界,这让老师很头疼。学生更爱热闹,很难在课桌前坐定。另一方面,学生们显得不太渴望思想上的实质性挑战,与实质内容相比更喜欢好玩儿的东西。

  鉴于此,学校,尤其是校内校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改革才能肩负起所承担的社会重任。

  (二)学生被“灌装”,远离真实世界,给学习物理带来困难

  如今的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了,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作业的负担重了,但真正的生活,实践的机会少了,有的是课本和作业,就连体育锻炼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可怕的,他们自己忙里偷闲进行的网络游戏和聊天外,再无其它。学生追求眼前的快乐与而家长追求后半生的幸福,形成了冲突。用学生的话说,家长只知道问分数,问成绩,问作业,从不问孩子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正如钟启泉先生在《作别“灌装”走近真实》一文中所说,人们原来生活在一个已被人为改造过的不真实的世界。而我国的学生不仅享受着“灌装”的生活,而且自身也被“灌装”了。

  物理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希望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去出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然而,学生却很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经验了。这还反映在猜想环节,由于缺乏前经验,学生可能整班没有反应。

  鉴于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促发探究的动力。

  (三)学生心理特点易形成重大学习困难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极大也极快,情绪波动很大而教师却往往准备不足。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是更加听话更懂事了,却不知他们的孩子因为大了,烦心的事也多了。有如三月的春天,人们想的是春天既然来了,天也该一天比一天暖和,却哪料三月的天多变,于是多了太多的抱怨,却不知抱怨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再没有其他作用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笔者所在市,从初二升初三时分流一批学生,让他们上中专预备班。主要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会影响班级成绩。笔者与他们交流后发现,他们大多数智力可以,但学习习惯差。更有一部分学生就是由于跟家长、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甚至为一件事情的处理不当,而不再学习某门课,直到成绩急剧下降,沦落到被分流的命运。

  鉴于此,教师与家长必须要有真爱,这种爱不是功利的,狭隘的。这种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除此,别无目的。

  (四)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给学习物理带来困难

  中学时期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地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少年期(主要是初中生)和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中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物理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初中生处于起步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易造成学习物理的困难。

  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要给学会找台阶,让学生的思维从经验型慢慢过渡到理论型。让物理学习与思维发展相辅相成,而非互相制约。 

  二、课程因素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直观朴素的自然哲学,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时代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次的物理学都使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有其特有的作用和特点,这必然反过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一)物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与学生已有能力的冲突给物理学习带来困难

  例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存在了1500年,而学生要学习并理解它,又岂可在一日完成!笔者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探究了“物体的运动与所受阻力的关系”后,全班33人,只有7人坚信,在绝对光滑时,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11人坚持认为,物体最终还是会停下。由此可见,初中生的推理,抽象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对物理的学习有一定的制约。另外,虽说物理来源于生活,教材也尽量地从生活切入物理,然而,在学习电学的初期,电流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还是常常困扰学生。由于学生对自由电子的知识缺乏,想象的能力有限,使得这类问题成为学习物理的拦路虎。

  (二)物理的技术性要求与学生很少实践的矛盾给物理学习带来困难

  学生对生活的脱离,技能的缺失,常识的缺乏,使他们很难适应物理的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说明,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是个很难逾越的难关,即使到了初三总复习,仍有相当的学生不能过关。一来,是他们从来就不接触测量,心中没有长度的概念,使得长度的单位换算是个难点,更不用说面积的单位,体积的单位换算了。二来,单位的换算还有涉及到科学计数法的问题,这也会难倒一批数学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解决压强和密度的必备条件,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失,给学习物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数学形式到物理形式的过渡给学习物理带来困难

  由于多年数学的学习,学生习惯了单一的数量的计算。而物理中数字若离开了单位,就失去了物理意义。计算时对单位和公式的规范要求,使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课时,要充分示范并耐心等待学生的接受。同样,对于图像的学习,正比例的学习也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看到过程,学会方法。例如案例《匀速直线运动(苏科版)》片段

  学生测量到玻璃管中的小液泡的运动时间,并且记录在实验表格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作图法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于是,在准备的黑板上建立了坐标,先请学生上来根据数据、用磁性圆斑代表点来描线,错了取下移动即可。

  下面的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数据,认真的描起点来。不一会,台上台下的学生都画好了图象。

  老师采用了现场(黑板)描点(与学生在同一个起点,亲近容易模仿),在大纸上画,先请学生上来根据数据、用磁性圆斑代表点(安全,错了取下移动即可,错误的成本低换取的是学生敢于尝试。)如果用电脑来画图,很方便,图象直观画面理想,但压缩了画的过程。你上了房顶,你上去了然后你把梯子抽走了,学生看不到你沿梯子爬上楼的过程,你喂的是“结果”。你没有思考学生的难处,学生看到美丽的图象他知道他学不来,因为他不是机器,他没有被设置程序。

  (四)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与物理本质的冲突给物理的学习带来困难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就是经验的重组。学生原有经验可能有利于学习的进行也可能阻碍学习的进行。在物理学习中,存在不少的生活体验与物理本质的矛盾,给学习带来困难。如,“倒影”问题,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白气”的物态问题。在物理学习中,生活中的直觉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平面镜中你看到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直觉经验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三、教学因素

  初中生的学习主要还是在学校,在课堂中进行的,尤其是对课程的学习。因此,除了学生与课程的因素外,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理念、能力和素养。

  (一)教师理念滞后,给学习增加困难

  新课改虽然进行了近十年,但考察教师的依据依然没有变,很多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手段依然没有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重记忆。重知识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不能单一的进行操作。这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会使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案例《比热容》教学片段

  老师请学生打开书,看几张图画。老师用口述的方式把实验“做”一遍,“你看到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得快?”,“你有什么发现?”

  然后就讲了比热容的定义,要学生记住概念和单位。这些内容用了大约10分钟时间,在剩下的时间里,学生完成练习并当堂检测。

  所谓的10+30模式,就是这样来提高学习效率的。

  这一堂课就是所谓的“讲学稿”教学,表面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却是为了考试服务的,学生学习的是如何正确解题,如何提高“大家喜欢”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都是空谈,这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产物,其目的就是想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理念决定行动。在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驱使下,课堂的实验都是口述的,学生连观察、动手的机会都没有,其余时间都是为了解题,老师(在评价的影响下)认为正确解题就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在这样一种枯燥无味的环境中学习,怎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们在追求教学效果的时候,是否还要注重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呵护?

  “拿点兴趣出来”、“拿点精神出来”,教师经常会对看起来缺乏动力或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地学生这么说,其实,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课堂更有趣味,以便帮助学生变得有兴趣,学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会置身于其中,积极参与。不幸的是,对于学生来讲,像案例那样趣味索然的课堂普遍存在,教师忽视了学生兴趣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由于笔者所教班级和科目繁多,只带一个初二班的物理,有点副业的感觉。结果在一段时间后,感觉到学生上课没精打采,自己上得也索然无味,有一组学生5人中有3人还时常睡觉。我经过反思,知道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出路。我带去了小实验,用水银液滴演示分子间引力,用水银体验密度的大小,测量液体质量,没想到一堂课下来,非但没有一人睡觉,还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个案例让笔者认识到,没有绝对不学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关键是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教师对实验课的操控能力不足,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课程,不仅很多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就连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从实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因此,经历实验探究对于学习物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仅有利于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爱因斯坦曾写道:“我读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物理实验室里工作,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了对数学的兴趣。”不可否认,亲自实验对产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有明显作用。然而,由于实验课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甚至要自制教具,需要大量的精力,很多老师就省略了。例如,苏科版物理中《直线运动》一节的玻璃管中小气泡的活动,器材是关键。很多学校因为没有器材可能只是纸上谈兵,或者变学生活动为演示实验。学生对运动的知识也许能很好的掌握,但无论是能力还是兴趣都遭到了扼杀。也有教师认为,实验室里教学秩序比较难控制,上课更吃力,效果未必好,于是不去上了。例如案例“都是实验室惹的祸”

  青年教师小王把学生带进实验室,准备学习《磁现象》。桌面上摆放了小磁针和磁铁,学生一看到器材,就非常兴奋,自己在不停的摆弄。即便老师大声喊着、将讲台敲得梆梆响,课堂依旧非常嘈杂。

  下课了,小陈老师长叹一声:“这个班级在实验室上课的纪律实在不敢恭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实在有些头疼!学生到实验室上课过于兴奋,完全不听从教师的安排。以后能不来实验室就坚决不来!”

  照这位老师看来,课堂混乱是实验室惹的祸,是器材惹的祸。随着物理课的不断深入,许多课都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对于学生而言,实验室显得新鲜而又向往。实验室的课往往具有实验器材丰富、自主探究时间长等多个特点,同时又由于各个学校条件不同,距离教室较远,学生难于管理等情况,导致教师辛勤准备后的实验探究课效率不高,学生实验难于管理。因此,怎样让实验室的课堂更富有成效?笔者以为,实验室环境的布置和实验目标的引导都很重要。教师每次安排活动之前,应当先把课题任务或者探究目标说清楚。不要等到学生已经开始“盲乱”的动手后,老师才通过大声的吼叫来传递实验的注意事项或者实验的目的。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实验室的管理需要积累经验,一方面不要怕乱,即使乱也要敢于把学生带进来,因为这里“水草茂盛”;另一方面,我们在科学管理上下工夫,不要光靠吼靠,而要找到一种柔软的力量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处于“身体是安静的、头脑是活泼的”的学习状态,就算在实验室,也一样有丰富的安静。

  笔者发现,教师在下达探究指令时存在一个差别,就是“动作指令”与“目标指令”的差别。这个差别导致了探究效果和现场环境的巨大分歧。产生这个差别的机制是:前者发出的是动作指令,教师仅仅要学生做一个动作,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任务目标,所以他们无从展开自主探究;后者发出的是目标指令,学生很清楚自己行为的目标,探究的需要与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产生了,实验现场也就不在嘈杂了。有时候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将“目标指令”进行细化和分解的话,实验环境会更有序。

  (三)师生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困难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晓云认为“好多关系胜过好多教育”,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是断然学不好的。例如,有个朋友的孩子,在一个最好的民办学校上学,初三一模考试后发现物理成绩不理想,让我给把把脉。见面后我让学生有问题的就问,结果他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理解性的也有基础的知识点。我问他为什么平时不解决,不去问老师,他没有回答。事后朋友告诉我,他儿子跟老师干上了,没法沟通。相信,我们的教师都有爱心,都一心为了学生好。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在不自觉中可能就伤害了学生,使师生关系走向僵化。

  当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回答“我们组内谁的爬楼功率最大”时,一组代表说他们组内他的爬楼功率最大,理由是他的爬楼速度最快;另一组的代表“小胖墩”说他们组内他的爬楼功率最大,理由是他的质量最大。这时教师和学生们都笑了,在笑声中“小胖墩”又补充说他同时是组内爬楼最快的。可惜的是教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补充回答,而是继续请别的小组代表回答,直到得到他满意的答案。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为这位母亲而感到高兴,因为她的等待,使自己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运,这个孩子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这个孩子的纯真而又善良的心,正是因为母亲给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更应该等一等,让孩子把话说完吗?这不是尊重学生吗?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尊重是让教育“明亮”起来的,“向着明亮的那方,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倾听。即使学生的观念是错误的,不要急着去打断它,否定它,而要关注“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背景和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思维的最好方式不是去铲除它们,而要尽量理解它们,看看这些思想在何处陷入自我矛盾,心理咨询师深谙此道。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影响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教师耐下心来倾听学生,坐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目,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更需要倾听。作为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更是一种睿智技巧的教育艺术。

  综上所述,初中生不仅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发生着变化,给物理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困难。物理学科本身也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师的理念滞后和教学技能的缺失也给学生学习物理代理困难。

  作为教师,要能服务好学生的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意识,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课程和教师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要在反思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研读课程,提升能力。让学困研究成为学生进步的增长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