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言而有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和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言而有信》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诚信是金》的第二课时。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言而有信的道德品质,对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偏小,辨别能力有限,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消极因素过多,小学生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己的承诺不负责任的现象,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随便许下的诺言。因此,及时有效地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言而有信的良好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言而有信的道德品质在学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2、了解承诺的多种形式。
(二)情感目标:
1、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己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己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三)行为目标:
1、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因各种原因不能履行诺言时,要及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2、不要轻易向别人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己的承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调查了解,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
(一)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己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己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将“言而有信”内化为一条自觉约束言行的道德准则。
2、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别人许诺自己办不到的事情。
(二)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己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有时甚至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在学生的经历中,有家长失信于自己的时候,有同学失信于自己的时候,甚至连老师有时说话都不算话。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觉得,偶尔的一次、两次说话不算话算不了什么。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这种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难点一的突破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钦佩榜样的基础上,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难点二不仅是学生情感认识上的难点,更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切切实实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或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遭遇的。所以这个难点的突破在学生言而有信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以最受欢迎的童星刘星为主角设置离他们最近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情境来源于生活,又很容易的引起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四、设计理念
因为《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所以我在设计时,围绕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创设情境,展开讨论,引发思考,让学生在他真实可及的生活范围内,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去做事。
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目的: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社会、贡献社会的社会中的人。只有把学生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以解决故事中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这一规律,在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刘星傻吗?》的情境案例供学生分析,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五、活动过程
(一)感受郑重,感知“言而有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言而有信”的已有认知,恐怕仅仅局限于“说话要算数”吧!对于这种学情,我选择由学生最熟悉的承诺方式“拉钩”导入,同座位同学玩儿拉钩游戏,师生共同回忆拉钩儿歌:“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随着这首熟悉的儿歌而炽热起来。紧接着由教师提供一组图片:(“岗位承诺”、“商业信誉”、“承诺”、“现代信用货币”)通过观看这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除了我们平时的嬉戏玩耍以外,原来承诺还是庄严、慎重的。几张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直接从有限的生活经历过渡到多姿多彩的社会大舞台,体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
(二)阅读故事,深化认知
借助刚刚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提供《同仁堂百年不败的秘密》和《美丽的笑话》作为导读故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故事的启发意义。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讲一讲知道的关于“言而有信”的故事。教师在参与小组活动时,要提醒学生正、反面的故事对比着讲,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帮助学生形成钦佩言而有信人的情感,对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行为感到不满和气愤,初步立下愿意做一个言而有信人的志向。
(三)走进生活,指导行为
故事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也略显飘渺,要想学生真正认识“言而有信的益处”“言而无信的危害”,还是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切实关注他们的行为。
在这里,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在他们中间经常发生的讨论题:
有一天,老师提议大家为班级做贡献,希望有同学能为班上捐献劳动工具,有很多同学马上向老师承诺:“明天我带!”小明居然对老师说:“我让我爸爸为班上捐一台吸尘器!”
第二天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履行诺言,大家都说:“忘了!”小明说:“我爸爸不同意!”
(讨论:他们的言行对吗?你有过这样的言行吗?)
这是一个大家经常会犯的,却没有人重视的错误。当读完题目后,不少学生会微微发笑,因为这个说话的孩子极有可能就是他。这样一句不足挂齿的许诺,竟然被老师当作典型材料郑重的请进课堂,还让大家分小组认真地讨论。此时不少的孩子可能在心里想:老师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一点儿呀!
对,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小题大做。就是要从这个不起眼儿的承诺中引导他们认识:承诺过别人的事一定要督促自己努力做到,在小事上失信于人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错误的放纵。在我们做不到的情况下,更不要轻易的向别人许下承诺。
当学生有了这些认知后,再给机会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夸耀自己的成功之时,做到了的孩子会很骄傲,非常有成就感。曾经有过一次或是两次失信于人行为的孩子会化自责为力量。不论是哪种情况,此时的孩子们 “言而有信光荣,言而无信可耻”的观念已经扎根在了他们心中,基本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设置情境,入境体会
这个环节的任务就是要突破难点,我认为只有把学生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突破难点时,我选择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连锁情境:
情境(一):
农历八月十五,天天、Angela、Kimi在村长的安排下去陪村里的一位独居老人过中秋节。他们一个给老奶奶锤锤腿、一个给老奶奶揉揉肩、一个给老奶奶剥瓜子吃,哄得老奶奶特别开心。离去时与老奶奶约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他们再来陪老奶奶过节。
九月初八晚上,栏目组临时通知放假一周,Angela的爸爸决定今晚收好行囊,明天全家人参加“云南七日游”。听了爸爸的决定后,Angela为难极了。请你帮Angela做个决定,去云南还是不去云南?
《爸爸去哪儿》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个节目,Angela可爱中带着点任性、关键时候又不糊涂的性格让我选定她做主人公。设计让同学们帮Angela做决定这样一个问题,是想告诉每一个孩子,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诱惑,有着各种预设不了的变化,我们在履行自己的每一个承诺时,都会受到挑战和考验。在每一次的考验和挑战面前,我们的坚持和放弃,对于我们“言而有信”或是“言而无信”品质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境(二):
10月1日一早,Angela眼巴巴的看着一家人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她孤单地坐在沙发上,开始给天天、Kimi打电话。让她意外的是,天天一家去庐山旅游了,Kimi待会儿要去看小志爸爸赛车,也去不了了。
愤怒极了的Angela只好独自去了老奶奶家。当她一到老奶奶家门口,就看见那位老奶奶已经坐在到门口了,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看到这幅情景,Angela暗自决定:我一个人也要让老奶奶开开心心地过重阳节!
你觉得放弃了云南游”的Angela傻吗?
这是一种在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时你的坚持会让自己觉得看似不值得,这种观点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观。所以我特意设计了这个情境案例来突破难点。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能认可Angela带给了老奶奶快乐,对于天天和Kimi的爽约不能原谅,但是也极有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行为“值得”吗?在这里,就要在分析三个人行为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坚持我所信仰的,坚持我所坚持的!在“言而有信”这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挫折,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我,仍坚持我所坚持的,就一定会成功!
(五)小小心愿,践行守信
在突破了难点后,交流收集的关于“言而有信”的格言,从中选择一条或是自己创作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高度,还在被Angela感动的孩子们,一定会有让我们惊喜的创作!
六、课后反思
在最后,我想说一说自己的困惑。从我选定《诚信是金》这个主题开始,一直困扰我的就是三聚氰胺事件、商家对顾客的欺骗、比比皆是的假货、盗版的光盘书刊,在校大学生的过度透支等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言而有信这种品质就像皇冠上的宝石,在每一个孩子眼前熠熠生辉,所以,我努力的、迫切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课堂学习,将这种品质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但是,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学校的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有些无力。我们可以将这一信念灌输给孩子们,但我们在要求他们坚持,督促他们落实时,我们就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了,学校的教育赶不上社会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在这种学情面前,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教师该怎样坚持自己的坚持!
谢谢大家!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