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荀子“礼治”思想试析
2025-10-07 16:20:35 责编:小OO
文档
只有实行法治,采取王道,才能收到使被统治者“心悦臣服”的效果。孟子反对严刑峻法、滥杀无辜,要求统治者放弃霸道,采纳王道,对被统治者实行仁政。他认为,只有“不嗜好杀人者”才能得到任梦的拥戴。只有这样的统治者才能巩固国基,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应当说商鞅的法治主义与孟子的法治主义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片面性。法治主义看到法律约束的必要性,然而过于强调他律而完全忽略自律,实质上是一种主义的政治理论。这种理论可能在短时期内见效,却不可能长久维持,因为它不可避免

人类也不能成其为人类,可见礼治是不可缺少的。礼是衡量社会上一切人的标准。因此

国家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的政治。他不赞成孟子的王道,也不赞成商鞅的霸道,主张王道杂用、礼法双行。梓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荀子·强国》)。礼治与法治,或者王道与霸道,缺了哪一方面都有王国的危险荀子作为儒家大师,当然不能把王霸等量齐观,它实际上是主张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他强调,实行礼法并重策略的关键是“尊贤”,即让德才兼备的人执掌法令。他说,“法不能,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君道》)法令自己不能化为现实,必须依靠贤人来实行;如果找不到实行的贤人,再好买的法令只能是一纸空文。在这里,荀子对执法者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他不仅是通晓法令的专家,还必须是道德上的楷模。只有这样的执法者才能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同时肩负着执法与明礼两种职能。只有这样的执法者才能真正做到廉洁公正,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荀子还把儒家的人文精神引入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而不能像法家那样抱着以民为敌的态度。照荀子看来,执法者绝不是冷冰冰的酷吏,而应当时富有同情心的贤人。只有这样的贤人才能化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紧张,避开严刑峻法的误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荀子“重法爱民而霸”原则所做的艺术化注脚。这一原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清官政治的理论依据。荀子提出的礼法并重,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政治策略,实际上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采纳。汉宣帝直言不讳的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到杂用之。”(《汉书·元帝记》)儒学的礼学经过荀子的阐释,终于从孔孟的理想层面落实到现实层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荀子提出的礼法并重的策略,作为一种具体的政治设计无疑已经过时了,但其中包含的政治哲学智慧却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他告诉我们应当全面地把握人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教育感化与强制约束的辩证关系,既要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要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我们仔细品味荀子的政治哲学,对于搞好社会综合治理,对于摆正思想工作与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有帮助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