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我们的日常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往往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就业水平的高低,经济的较快增长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相反,经济的萧条会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产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依靠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经济增长是任何一个都追求的发展目标,因为没有经济持续增长,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高的就业率又是作为普通百姓期盼着不断增高的。可见,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关系密切,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会促进就业,而高的就业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然而,另一种较为普遍存在却又令人苦恼的现象是,伴随着经济高增长的却是就业低增长,无增长甚至逆增长。有关数据显示,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即使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只有800万个左右。因此,就业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进程中颇为棘手的难题,低的就业率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劳动力没有工作,得不到生活必须的来源,也就意味着没有购买力,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使原本应该相互促进的二者间的关系出现了紊乱。接下来,我们就以中国国情作为大背景,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趋势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作用,通常可以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就业弹性是指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的弹性会不断减少,这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减少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调整就业结构得以实现。因为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并且,调整就业的结构,就可以不断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
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失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此我们也就不需要考虑他,其次是周期性失业,即为经济萧条下导致的失业,与我们考虑的经济发达的情况不吻合,也暂不讨论,这样就剩下了结构性失业,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的失业。同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宏观上来看取决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于是就业量较多;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对就业量就会产生。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得到提高,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他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其中,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由此可见,GDP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必须根据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是快还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不能只看简单的GDP。
依奥肯定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失业率。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可见,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因此,我们也绝不能忽略了地域的差异,尽管奥肯定律可以基本上证实美国经济与就业率之间的变动差异,但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毕竟与走资本主义路线的欧美国家不同,因此,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间的关系,我们仍需要着眼于中国国情。
那么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模式。
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不得不承认,就业规模也有了扩张,据有关数据显示,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GDP总量从1978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1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就业人数也由4.01亿人增加到7.67亿人,增加了3.66亿人。
2、就业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速。依据相关数据,自“九五”以来GDP年均增长超过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就业总量则由年均增加80万人逐年减少。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就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历史数据可见经济增长与就业呈现不同步增长态势,即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不匹配,导致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化。
尽管各级和部门都极其认真地对就业问题投入了不少财力以及关注,在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得不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劳动者总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匹配的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对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一是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已经步入劳动力阶段的青年们不能及时投入岗位使用,便无法创造价值,然而消耗还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这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增加社会矛盾,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得以持续,失业率会持续攀升,人们收入降低,生活得不到保障,贫困现象将加剧,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会激化。同时,大量人员处于非就业状态,这对社会治安也是一大不稳定因素。
三是大学生就业难会产生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使更多人对我国教育机制产生怀疑。
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已日趋严重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降低的现象有待得到改善。
其实,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决定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为利用这一优势,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存在着劳动力供求非市场化的局面,在“低收入高就业”思想的指导下,造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现象,人力资源无法优化配置。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这种局面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于是有了大批下岗职工,公司也不断裁员。
奥肯定率变异的原因分析
按照奥肯定律的说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产量的提高,就业率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但事实上,无论是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还是相关数据,都明显可以看到我国的不均衡发展。其实,说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增长时刻都与经济增长完全同步。劳动力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取决于就业增长弹性。如果弹性大,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反之,吸纳的就业就会少一些。在我国,就业弹性表现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经济结构升级成为影响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经济,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现在GDP的大幅增长,而非经济的全面增长。近年来,为适应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下,需要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以及投资回报率高而劳动需求小的行业,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中国经济距离长期的良性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简言之,结构升级,科技代替人力)。
第二,农村人口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都是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的,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身份实现转移的。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是另一原因。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5亿,剩余劳动力有近两亿人,每年有1000余万人转入城镇现代部门就业,而这些就业人员一般没有列入到统计中的从业人数中去,但占据了计入统计中的城镇需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岗位,使得这些年尽管经济增长较快,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
第三,出口企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自己廉价的劳动力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规模发展出口行业,这些行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并且在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后,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使得就业增速比改革开放前期有所减缓。
第四,经济的影响。我国自实施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以来,虽然显著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由于其引导的投资方向,主要是资本密集度高、就业吸纳能力相对低的行业,导致了更少的就业量。
第五,重经济增长、轻就业的思想影响就业渠道的拓宽。多年来,一些地区在发展思路上没有统筹考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普遍存在着重GDP增长轻就业的倾向。在对待就业问题上存在误区,成为就业的一大原因,而长期的低劳工成本不仅影响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更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与生产发展,进而阻碍就业的增长。
第六,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因素也影响到就业增加。随着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发挥,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增强,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找工作难或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去做。这种状况也使得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处于“虚位”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第七,扶助就业和再就业,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一致努力和所有工作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这一点通常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作为社会和谐基础的充分就业,目前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个部门或少数部门的责任。考虑到就业问题的至关重要性,以及该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还需要加大有关工作力度。
第八,就业压力。中国人口基数大是公认的事实。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普遍存在冗员数量庞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相当多的人员离岗或下岗,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也长期存在,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又相互交织,就业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当务之急是,变革当前就业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促近就业,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这里,我们简单看一下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存在减弱趋势,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确保就业的长期、持续增长和失业问题的解决。所以:
1、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业为主来带动需求。第三产业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同时,对于传统产业,一是要积极扶持支柱性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和比如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业健康发展,以扩大就业;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
2、适合中国国情。面对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特别注意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能力适中的产业,增加产业中的劳动含量,提高劳动投入的贡献率。
3、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它可以为消化大量的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创造环境。其次,提倡非正规就业。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非正规就业是指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随着市场导向机制的建立,非正规就业比例逐步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承认非正规就业将有助于再就业问题的解决。第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重拾密集型产业。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发展国际市场所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应成为中国现阶段出口贸易和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可以增加资本积累,在就业压力逐步缓和时,再逐步转到重点引进和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经济发展不仅仅依靠GDP的水平,就业也是其中一重要指标, 因此,衡量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速度,更要重效益;不仅要看数量,更要重质量。促进全社会的就业增长,必然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就业的创造和扩大,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个人行为,而且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业最大化,应该成为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基本出发点,即以最大化创造就业机会为优先原则,从而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使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使就业环境的改善与经济改革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的基本要求,创造更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经济学原理 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分册 美国 曼昆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十六章 P458
——第十八章 P505
[2]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十八章
[3]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1985年、1998年、2004年版
[4] 王益煊、吴优,2003年:《中国国有经济固定资本存量初步测算》,《统计研究》2003年第5期
[5]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有没有就业增长[J].中国经济信息网
[6]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 江辰 华南理工大学
[7]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陈桢 西南财经大学
郎栩瑶
201200272101
管理学院会计三班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