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诗词名句名言加赏析(一)
2025-10-07 16:36:19 责编:小OO
文档
古代诗词名句名言加赏析(一)

  古代诗词名句名言加赏析(一)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圆田居》陶渊明

  赏析: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但他并不抱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赏析:“乡愁” 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 “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赏析:诗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诗句借用自然风光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

  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 “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李白

  赏析: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古代诗词名句名言加赏析(二)  12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相隔,情意相通。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语”作动词,意为谈话。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13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

  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5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8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9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2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2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22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古代诗词名句名言加赏析(三)  24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5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

  “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26“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27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踪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未绝。

  28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神来之笔。

  29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这里,词人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蛙身上,构思奇妙,话语清新,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真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30《我爱这土地》语言品味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大地。“爱”表达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以“假如”虚拟,领起全诗,以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嘶哑”形象地描摹出了鸟倾情鸣唱的歌喉。“河流”和“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的”“激怒的”使人联想到日冠的铁蹄正在野蛮地践踏和蹂躏着华夏大地,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英勇斗争。“黎明”象征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表现了区的勃勃生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31《我爱这土地》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的

  诗歌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2《乡愁》语言品味

  “小小的”与下文中“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形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33《乡愁》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

  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34《乡愁》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